
歷史是人創(chuàng)造的,歷史也是人書寫的。但書寫的歷史已經(jīng)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原始再現(xiàn)。
曾經(jīng)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因此,歷史就是勝利者的歷史,失敗者的歷史只能被歲月永遠塵封。

對,不但是寫出來的,還被纂改了太多!一是因為改朝換代,二是編簒者的個人喜惡!

歷史,一半真實半入云。是不能太較真的,也較不得真,否則就會鉆進死胡同。
首先,書寫歷史之筆永遠掌握在統(tǒng)治階級的手中。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難免就會使用手中的特權,指派自己的歷史撰寫人,在大體上符合歷史事實基礎上,加以小的演變(有的甚至是篡改),以粉飾太平,達到維護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的目的。
其次,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哪個平頭百姓書寫歷史的?有也不叫正史,曰:野史或軼事等等,都是入不了正統(tǒng),進不了大雅之堂,只能作為普通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久而久之,有些就被歲月悠悠沖涮掉了,并漸行漸遠地被歷史的蒿草所湮沒。
當然,敢講真話的歷史學家還是有,象司馬遷為李陵案敢于說真話,最后承受臏刑之苦,而在獄中寫出了史家的千古絕唱――《史記》,被中華民族傳為千古佳話。因此,《史記》的真實度較之要高很多。但象司馬遷這樣的人,是歷史上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矣。
所以說,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的歷史,失敗者的歷史只能被塵封甚至遺忘。成王敗寇是也。

贊同此觀點,歷史就是后人聽到的口口相傳的大事件,經(jīng)整理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后書寫出來的。(但也有些統(tǒng)治者為了掩人耳目,人為的篡改歷史)。

歷史發(fā)生的事件、人物、過程,都是人寫出來的,分為正史,偽史,正史必須由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的人寫出來,更具真實性,偽史為沒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道聽途說,選邊站隊的利益者寫出來的,其真實性就大打折扣,就象十年浩劫的利益者,極力鼓吹十年浩劫如何如何好,做夢都想回到那個無政府主義的造反血腥年代,他們睜著眼說瞎話,編造偽歷史,享著改革開放的福,做著十年浩劫的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謝謝邀請。歷史是寫出來的,這一點也不錯。如果沒有文字記載,我們又如何能了解和探知幾百年乃至幾千年前的歷史呢?當然了,歷史也是有官方記載與民間傳說之別。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利用智慧和冷靜縝密的科學態(tài)度,對某些歷史事件進行還原和作出判斷,並揭示出歷史的真實性來。謝謝!

”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边@句話不太嚴謹。因為,歷史如果從文字的角度看,肯定是要有人寫的,如《史記》是司馬遷寫的;《春秋》是孔子記述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的。還有歷朝歷代的史官編著的各個朝代的歷史。我國歷史上也有盛世修史,明時修志的傳統(tǒng)。即,在太平盛世的編纂史書、地方志、人物傳記,可以達到對歷史的總結,文化的傳承,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有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從文字的角度看,“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
”。但,如果從歷史發(fā)展的本身來看,歷史是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記錄和反映,是人們對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階級斗爭等各領域社會活動的反映和記錄。
既然從文字的角度看: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可是,從歷史發(fā)展的本身來看:歷史又是歷史本身的發(fā)展過程的反映和記錄。這就引申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歷史的真實性問題。也就是歷史的人為篡改,作假,以及史實的失真。
過去有的的史官秉筆直書,如春秋時期齊國的權臣崔杼設計殺死了齊莊公,齊國史官寫道:崔杼弒其君,史官被崔杼殺了。過去史官是世襲的。史官的弟弟接替,仍然寫崔杼弒其君,又被殺。其弟繼之,又被殺。最后,小弟繼之,崔杼只得作罷。
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史記 齊太公世家》
由于史官的秉筆直書,所以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信史,也就是,孔子所謂”述而不作”。”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但是,史官也不都是不怕死的。自唐太宗開始,他多次以籍史資政為借口,要求查看《起居注》,想看看都給他記得什么?特別玄武門之變?nèi)绾斡浀??但,都被當時的御史兼史官褚遂良拒絕。最后,房玄齡給唐太宗看了。唐太宗看后,見玄武門之變基本沒記載,他擔心以后的史官亂寫,就假惺惺的說: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安社稷救民生,應該記載。于是,玄武門之變被記載下來,唐太宗是正能量滿滿,而李建成是邪惡的化身。
其后,歷代修史都要呈送皇帝審閱。歷史也就失去了完全可信的價值。這就產(chǎn)生了歷史考據(jù),史學研究的學科。
總之,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這句話失之偏頗??陀^的表述是:歷史是由史官和人們用文字記述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階級斗爭等發(fā)展歷史進程的記錄。

是的,美國著名小說根,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歷史是勝利者寫成的,就說明了為什么。

人們總是用資訊不發(fā)達時代的眼光看待歷史記錄由誰來寫。
不錯主體歷史在當朝毫無疑問由統(tǒng)治者來定調(diào)的。以歌功頌德為主!歷史仿佛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實歷史早已經(jīng)不再由少數(shù)統(tǒng)治者來書寫!真實的歷史也掩蓋不了。被刻意遮擋的歷史早已還原在民間的記錄里。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
歷史虛無主義是什么東西?那就是利用權力強行刪除記憶!使那段歷史改頭換面,把改正的歷史再顛倒回去。
百年不修史講的是官方確定的記錄只有交給后人評說!
以民國起始!歷史不再單純由統(tǒng)治者書寫,民間,世界都在為這個時代作史!新政權為前朝修史!而世界潮流的影響勢將改變歷史!后人們將一定會看到多部各種不同版本的歷史記錄!
2020.9.1.作于山西太原

歷史當然是寫岀來的,而且是由勝利者書寫出來的,真假難辨,總是讓人有待考證。
流傳的歷史都是是由后人書寫總結居多,就是司馬遷著的《史記》也被懷疑它的真實性。原因是作者并沒有親歷當代,而是后世通過查找資料考證總結,帶著作者的主觀臆測。
題主懷疑:"為什么?"不用問為什么,也許這就是歷史。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歷史本來就是多維的空間,帶著文人墨客的思想,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仼由后人猜想評說。

贊同歷史就是當時人寫出來的,歷史分野史和正史。
野史既民間書寫歷史,是當時社會上已發(fā)生過的人和事,民間百姓根據(jù)經(jīng)歷過的眼見過的口碑相傳的真實的人和事。應該是民間的記實文字,不排除有作者的觀點,但不能全否定沒有事實。
正史既官方書寫歷史,是勝利者或當政者自己在寫歷史,史寫出來后還要通過主審官政審官的把關,該增添的該刪除的最終核定確定出史,但也不一定全都是事實。
想研究了解歷史的真象,要通過多方面的,正史野史外史和遺留保存下來人事物證,全面的進行終合判斷理性分析,可能接近了真實的歷史。

歷史就是古往今來定義者的宣言標志。同時也是社會各自立場角度的認知和演變。真史(偽史)發(fā)生發(fā)展及變革演化過程的記載。分文字記載和考古物件研究記載,也有經(jīng)歷近代口述歷史。

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但我們是后朝寫前朝的歷史,所以說歷史是“寫”出來的,這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特別是朝代短的如秦、隋的歷史就不是全面客觀的。歷史是強者說了算,弱者的歷史被抹黑、篡改。
學習歷史必須要學習毛主席學習厲史的方法,要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從無產(chǎn)階級立場去分折歷史,學習歷史看問題,才能了解歷史真?zhèn)巍?/p>

真正的歷史做為奇書流傳百世,看到的歷史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管理社會一種手段存在,不同理念會造成對歷史的演變,借古論今用對了社會前進用反了社會倒退這就是歷史

有人說:我們看到的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你贊同嗎?為什么?
什么叫歷史:簡而言之,己過去的事實,無論是人還是事件,而且大多都不是我們親身經(jīng)歷,這就是歷史。
既然不是我們親身經(jīng)歷,要想獲得,也只能通過文字記載或口頭傳說而獲得,而且大多是依靠文字寫岀來的“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現(xiàn)實”。因此,不僅我們看到的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古今中外所有人看到的歷史,又何償不是。
過去所發(fā)生的一切現(xiàn)實,都是當時的客觀存在,無論是人還是事情經(jīng)過。但所有這一切,都要靠人,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后人,依靠文字把他記錄下來,我們后人才可曉得,否則凡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一切人和事件,不依靠文字記載和傳說,又怎能曉得?。所以十分贊成“我們看到的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這種說法,并沒有錯。
至于過去發(fā)生過的客觀現(xiàn)實與記錄人所寫的記載,是否能完全一致,也只好另當別論,必經(jīng)不是我們親身經(jīng)歷,難以評說。

提出問題,自問自答,一伙水軍自欺欺人。公知們的腦袋永遠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抹黑篡改是你們這些人險惡用心的企圖。拿歷史說事,其用心是顯而易見。

不要以自已的心態(tài)去評價古人,歷史真實性應不容質(zhì)疑,至少真實性是大部份,過去的\"史官\"也有職業(yè)操守的,敘事應較真,可能會滲入統(tǒng)冶者的觀念。

文字是載體。沒有文字記載,歷史事實無法留存。對事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事實,不同人的記載是會不一致。這都是事實。

我基本贊同。因為歷史的修訂者是來自官方,而非來自民間的自發(fā)的不受限制的行為。歷史是成功者委派的人寫就的,而寫歷史的人,他們是從歷史的資料中汲取的素材,然后根據(jù)執(zhí)政者的總體布局與思想去寫作,如果逆執(zhí)政者的思想去寫,會招來殺頭之禍的。比如司馬遷寫漢武大帝之前的歷史,他只能通過資料來寫,他沒有親歷那個時代。試想,如果允許他寫出漢劉邦、漢武帝等人的真相歷史,漢武帝能允許嗎?從古至今,寫歷史是要通過審查審核的。清朝文字獄盛行,一些稍微直露一點的,都被收拾,不坐牢,就流放,不流放,就殺頭。那么,拿著官府俸祿的人,能自由寫嗎?魯迅《狂人日記》里的狂人說“歷史是兩個字'吃人'”,他說要了解歷必須去野史里找。歷史中的許多真相,是無法百分之百還原的。如果說歷史中的一此官職變動,一些王朝變動的年代等可以說是真實的。但事件背后的真相,真不真實,史書是無法寫出來的。

這句話,從字面理解,沒有問題。
寫出的歷史就是文字記錄的。沒有文字跨越空間和時間的傳播,現(xiàn)在人怎么了解過去的事情,除了文字,人們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了解過去的事情,但說話和聽話只發(fā)生在當下;文字能讓一個人和他從來都沒有見過的人交流,古人的話語也能在死后多年被別人通過文字聽見,相當于第一手資料,而不是經(jīng)過太多加工。
所以看到的歷史是寫出來的歷史,這點毫無問題。
但是延伸出來,就不一樣了。
寫出來的歷史只是過往事實的一小部分,由人撰寫的。所以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經(jīng)常會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有些都是杜撰掩蓋的”。強調(diào)人的主觀性,這點在史料上有這樣的情況。比如牛頓的蘋果,沒有在他的手稿中見過,相傳伏爾泰聽人說的編寫的;《史記》有些人物想法、話語細節(jié)是司馬遷自己補充。但歷史虛無主義者會借此進一步延伸,說“人是主觀的,所以他們筆下的歷史都是假的”。
其實翻看二十四信史,基本一半是本朝人編寫本朝的史料,另一半是后面朝代編寫前朝的史料,雖然他們也有自己時代的局限性,在一些事物上存在自己的見解,但只占少數(shù)。所以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沒有完全真實的歷史,只有較為可信的歷史,信史。
加上現(xiàn)在也是用考古來佐證歷史記載,通過發(fā)掘古代的文獻、文物來不斷修訂現(xiàn)有史料,要說都是為了粉飾太平,掩蓋真相,未免太過狹隘。
另外盡信書不如無書,錯不在“書”,而在看書的人。讀史不僅要看,還要多看,思考其中可能有誤的地方,比如舊唐書之后還要有新唐書、舊五代史之后還要有新五代史,我猜測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后代人看到前面的史料記載,覺得有些地方存誤,就重新收集編寫新的,這個過程也是前人思考的過程。

歷史有正史,野史,有真實的,合符實際的,也有經(jīng)過編造,打扮,或粉飾,或抹黑的。歷史最終還得由歷史、時間、人心來書寫,來定位。

少奇同志曾經(jīng)說過,“好在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蔽覀兛吹降臍v史確實是寫出來的,沒有書寫歷史前稱為史前文明。這是這句話的表面意思,言外之意是我們看到的歷史不可信。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大典型,懷疑一切歷史記載,甚至因此自己發(fā)明歷史。這實際上是文革懷疑一切的延伸,荒謬絕倫。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歷史只是歷史的一小部份,如同冰山露在水面上部分,只能做為參考。因為冰山還有很多在海面以下。
從孔子開始,筆削六經(jīng),他把他認為好的部分留下了,不好的部份刪掉了,這是我們看到的春秋。
司馬遷寫史記,把和他關系好的李廣吹上了天,卻把霍去病寫成了一個媚上欺下的公子哥。
后面的史學家們更是把歷史改得面目全非,為什么呢?因為對國家民族有利的,就對士大夫階層不利,對士大夫階層有利的,對國家民族就是損害。
孔子筆削六經(jīng),只是想維持諸侯國分封的局面,他并不想國家統(tǒng)一。做為士人的一員,國家分崩離析更便于他們施展政治抱負。統(tǒng)一的國家,他們只能被皇帝選擇。
司馬遷寫史記,漢武帝的功績潦潦數(shù)筆一帶而過,把大量筆墨用在漢武帝的求仙訪道和私生活上,只因為那時的各種政策對百姓友好,對他們士大夫卻不友好。
秦始皇、隋煬帝,這些背負了幾千年罵名的皇帝,卻創(chuàng)建了至今仍在執(zhí)行的各種制度,比如郡縣制,比如科舉制度。
而被士大夫們在史書中吹捧的天上少有,地下全無的皇帝,卻沒有幾個拿的出手的政績。這難道不讓人覺得奇怪嗎?
難道雄主們?yōu)閲颐褡遄龅氖戮鸵欢ㄊ莿诿鼈?,好大喜功?不作為的君主就一定是休養(yǎng)生息,愛護百姓?
千秋功過,人心自知。不能一邊享受著雄主們留下的成果,還跟著一些昧了良心的人去罵他們。歷史書上罵得最兇,士大夫階層恨之入骨的的皇帝們,做為老百姓,一定要認真鑒別。

贊同
歷史人創(chuàng)造,歷史人譜寫。
前人寫歷史,后人知興替。
感恩先祖,發(fā)明了甲骨文。
歷史,刻在了陶器上,刻在了甲骨上,刻在了青銅上,刻在了竹簡上。三皇五帝,秦皇漢武……
歷史必須有人寫。寫社會主流,寫時代強音。
歷史大體上,是勝者的歷史。其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符合自然淘汰法則。
怎樣看待前人寫歷史,見仁見智。
書寫文明史,泱泱五千年,印證了我們的根,印證了我們的源 !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墨寫的謊言永遠也掩蓋不了鐵的事實,事實勝于雄辯。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雷潔瓊老人的話常在耳畔回響。

歷史書,肯定是人寫的。歷史書里就會有作者的情感,因此可能與歷史事實有出入。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
舉個例:
1.我國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人教版)第四冊講小崗村在1979年實行分田到戶后畝產(chǎn)增長6倍。
2.高中歷史(課標人教版)第二冊經(jīng)濟史第12課講小崗村從1956年至1978年集體化的22年時間里沒有向國家交一公斤公糧。但1979年實行大包干后就獲得糧食大豐收。
本人評價:
糧食生產(chǎn)一年增長6倍的前提是什么?
如果按1978年長江流域平均畝產(chǎn)500斤計算,那么1979年小崗村平均畝產(chǎn)應該是3000斤。
細想一下現(xiàn)在有幾個地方水稻畝產(chǎn)可達3000斤?更何況是1979年。
結論是
(1)1978年小崗村畝產(chǎn)可能是幾十斤。
(2)可能是課本作者不了解真實情況,途聽途說。
(3)小崗村的人熱愛自由討厭干農(nóng)活。
(4)如果當年農(nóng)民都像小崗村人一樣愛自由不干農(nóng)活,不知道解放軍有沒有體力站崗放哨保衛(wèi)國家與人民?
(5)不知道中國工業(yè)化如何才能搞下去?
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

不完全贊同。正確的看法應該是這樣:第一,我們看到的歷史(史書)不一定全部是史實,記載可能有遺漏。今人了解歷史主要是憑借歷史典籍。而史書對史實的描述,會受到當政者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及法統(tǒng)正當性這一需要的干擾及撰寫者個人偏好的影響。所以,我們從史書上看到的一些史實,可能與真實的歷史有一些偏差。在具體內(nèi)容上可能也會有一些遺漏。第二,在歷史的演進中,我們看到的歷史會更接近史實、還原歷史原貌。因為,對于后人而言,時代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更豐富的研究內(nèi)容、更先進的研究手段;后人沒有與歷史人物及事件的糾葛,可以站在更理性、更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還原歷史。

不完全贊同。理由是:先講書寫的歷史。歷代傳下來的歷史,絕大多數(shù)具有現(xiàn)實性,有些地方書寫者有偏愛、文字加工的現(xiàn)象,誰去寫都會一樣,但主流八九不離十。再說實物歷史,那是明擺在那里沒有假的。如長城、故宮……都是眼為實的。所以,對于歷史,我們還是要尊重它的存在。

從書本上看到的歷史都是寫出來的,而且不同時期寫出來的歷史也會有一些不同,真實的歷史只有一個版本,但是寫出來的歷史卻有很多個版本,那些所謂的正史都是勝利者在書寫,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之后馬上要改的就是歷史,因為那些所謂的正史寫作要符合一些實際的需要,所以不可能完全做到全面、客觀、真實,而那些民間寫史的人所寫出來的歷史同樣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全面、客觀、真實,因為或多或少會受到寫作者自己的知識水平、立場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想更多的了解歷史需要把不同版本的歷史拿來看看對照一下。到了近代以后,畢竟能記錄的工具多了,有些事情還留下了影像資料,相比之下要看到真實的歷史比過去更容易一些。其實把不同時期的報紙收集起來也算是收藏了一段歷史,不同時期的報紙也是歷史的記錄,因為對某些事某些人的評價在不同的時期也是不一樣的,真正喜歡研究歷史的人不可能只看教科書上的歷史。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歷史,通俗來說分為:上層的歷史和下層的歷史。
上層的歷史和下層的歷史
上層的歷史一般見于官家正史,是由統(tǒng)治階層掌握,并有選擇性地公布于世的歷史,有些也經(jīng)過了史官的調(diào)整和修飾。下層的歷史一般來自于民間百姓,未經(jīng)官方審訂,真假并存,也可以稱之為野史。
正確的史觀
首先,我們要形成自己的史觀?,F(xiàn)行主要史觀大致分為八個方向,即:近代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革命史觀(階級斗爭史觀)、唯物史觀、英雄史觀、生態(tài)史觀。不同的史觀,對事物會不同的解讀方法和視角。
其次,在史料的使用中,我們還是會選擇官方正史,而基本不采用或不輕易采用野史。原因是,官家正史一般由后世書寫,來評價前朝的功過是非,雖然對于涉及本朝的部分還是會有一些定性、美化等修飾,但總體來說是比較客觀的,且史官的受教育程度、文學文化修養(yǎng)均在普通百姓之上。
再次,野史并非全無作用,全不可信,當正史出現(xiàn)空白時,可參考野史進行補證。但而野史多是由民間文人、鄉(xiāng)紳等書寫,或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和個人情感,或道聽途說、來源不可靠,且最大的問題是由于上層和下層雙方信息不對等所造成的,所以在使用時切記學會判斷信息真?zhèn)巍?/p>

造出來的歷史更貼切一些

歷史確實是被人記錄下來的,是不是真的就看你自己會不會看記錄的歷史。比如,歷史記錄上有四大美女。這四個女人是不是美麗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確實有這四個女人。
你如果真想知道歷史是什么樣子的,你就必須用歷史史實經(jīng)過自己的大腦思考才能領略。

首先,我并不完全贊同。
歷史,和歷史記錄是兩回事。歷史記錄僅供參考,考古學家們會揭開一部分歷史真相,其他的就只能靠自己的推斷和想象。
比如我們一直在考證魏晉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真相,但至今仍然有諸多疑點,比如戰(zhàn)爭規(guī)模,戰(zhàn)爭經(jīng)過甚至勝負結果等等。這是由于史料本身就自相矛盾,如果我們參照歷史記錄的話,我們就會自己把自己搞糊涂掉。而實際上,也并不是當初的記錄者故意矛盾記錄,他們要么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要么干脆就想用這種自相矛盾的記錄留給后人一些不便說明又不能不說的信息。
已經(jīng)過去的昨天也算是歷史,我們看一看昨天你頭條號上看到的和發(fā)布的內(nèi)容,你敢拍胸脯說這一切都是事實真相,一切都不是導演的鬧?。棵餍堑木p聞,外國政要滿嘴包票,社交大V搞出來的一大堆爛事兒,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你或許說緋聞也是事實,是他們真的在制造緋聞。那,記錄者們也是真實地記錄他們想要保留的歷史,這也不應該被質(zhì)疑。
我們看到的歷史,不僅僅是歷史記錄,也不僅僅是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考據(jù)出的東西,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史觀,希望我們秉持辯證的唯物史觀來看,不是說必須要弄清楚發(fā)生了什么,而是讓我們今后的人生少走彎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是的。統(tǒng)治者避重就輕甚至顛倒黑白。

歷史當然是寫出來的,但,要看寫的扭曲了事實沒有。

“歷史”的同義詞乃“真相”。所以,中國的大多歷史,不在史官的編撰記載,而在塵封以后的重見光日。至于翔實無誤之記載,則少之又少。
典型案例莫過于方方和于艾平,分明記錄了個人的親身親歷,卻被愛鍋賊們罵得狗血淋頭。
雖然不能因此斷言,偶像崇拜高過了實事真相,但歷史的意義和價值,不容輕忽。

贊同贊同,
別人不寫,
你看啥?

歷史是過去真實事情的記載。如: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這就是說過去,有一個叫武則天的女人當過皇帝。

看到的歷史書籍至少部分按真實記錄下來的,不然,架子搭不起來,比如建造樓房,現(xiàn)在都是先建起框架,然后一步步實施,如框架缺少主柱和主樑,架子能建成嗎?如大清朝歷史,現(xiàn)代歷史學家們,最多了解其中八九成,還有一二成都是皇帝生死以及私密內(nèi)幕,誰敢泄露都要以家族存亡為代價,所以檔案記載都是不涉及隱私問題被記錄了下來,如雍正繼位,是傳還是奪來的?無憑無據(jù),沒有傳位召書和真實檔案記載,現(xiàn)代人誰也不知,還有好幾個皇帝的死,不明不白,這是我的看法。

完全正確!歷史是寫出來的,至少目前是!寫歷史的人的主觀視角也就是立場決定了他所看到的和愿表達的!蔣介石的歷史觀不同于毛澤東!帝王將相的歷史觀不同于造反的人!我們的歷史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
- 下一篇:餐飲怎么吸引人氣?
- 上一篇:如果劉邦與劉協(xié)見面了,會曰“為之奈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