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為什么春秋時期被取名為春秋?

      為什么春秋時期被取名為春秋?

      為什么春秋時期被取名為春秋?

      1270人瀏覽
      spider
      相關欄目:
      最新回答 2022-10-15 04:39:06
      分享
      共有90條回答
      史曉生

      春秋時期之所以叫“春秋”而不叫“夏冬”,與一本書有很大關系。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曾經威服天下的周天子,逐漸跌落神壇,諸侯們不僅不再拿其當回事,甚至膽大的還敢對其踹上幾腳。

      這個時期,就是著名的”春秋時期“。

      所謂春秋時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計295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不僅周天子的權威遭到挑戰(zhàn),并且“禮崩樂壞”也由此開始,最終演變成了列國攻伐頻頻的“戰(zhàn)國時代”。

      不過,讓人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這個特殊且重要的時期,為什么會取名為“春秋”?干嘛不叫“夏冬”呢?

      實際上,之所以這個時期叫做“春秋”,并不是古人隨便一拍腦袋定下來的,而是與一部史書有關。

      這部史書,名字叫做《春秋》。

      《春秋》這部書,很多人都認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實際上,孔子只是在后期參與了修訂工作,這部書最早的作者,則是魯國的史官。

      魯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其名義上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當初武王滅商后,將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這便是魯國的起源。

      之后,由于周公要繼續(xù)輔佐朝政,因此無法就封,不得已之下,他便派了兒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所以,伯禽是魯國的實際開國君主。

      不過,魯國史官寫下《春秋》這部史書,并沒有以伯禽為起點,而是以魯國的第十四代君主魯隱公登基開始,往后進行記敘的。

      具體地說,其記敘的是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的歷史。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部《春秋》,實際上是關于魯國的歷史,因此,其主要內容,都是該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

      所以,《春秋》也可以稱作是一部魯國的史書。

      不過,在記敘與本國有關的事件同時,魯國的史官還會收集其他諸侯國中,有關公侯大夫等人失禮非禮之事,另外也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大夫等間書信內容。

      因此,《春秋》一書中,也涵蓋了當時發(fā)生的不少重大事件。

      《春秋》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微言大義”,說得簡單點,就是用最簡練的話語,講出最深刻的道理。

      也正因為如此,由《春秋》這部書的撰寫方式,衍生出了一個詞語,叫做“春秋筆法”。

      那么,孔子又為何對這部書進行整理修訂呢?按照《史記》中的說法,孔子是在擔任魯國的司寇期間,有感于世風日下,朝綱敗壞,因此便有心用歷史教訓作為警醒,來勸諫天下人。

      所以,《春秋》也可以算是一部宣揚孔子思想的書籍。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春秋》這部書籍的性質定義,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春秋》是一部思想著作,其主要是為了弘揚孔子的思想。

      而有人則認為,《春秋》則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其主題就是記錄了那個時期的歷史。

      究竟是思想學著作?還是歷史學著作?迄今為止,尚沒有準確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春秋》這部書中所開創(chuàng)的編年體例,為后世的史官記錄歷史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并且,經過孔子修訂后的《春秋》,也打破了以往官方對史學的壟斷,其私人修撰的性質,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

      更重要的是,《春秋》一書,用“微言大義”的方式,將漢民族勇敢無畏,剛直無私的堅韌精神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所以,《春秋》一書,實為不朽之經典。

      而回到問題本身,這部《春秋》的書籍,和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又有什么關系呢?為何兩者都叫做春秋呢?

      前文講過,《春秋》一書,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中所發(fā)生的大事。

      而這個時間段,恰好與當時的一個歷史階段基本吻合,因此,后世便把這個歷史時間段,用“春秋”來命名。

      并且,為了敘事方便,后世的史學家們,結合當時歷史上發(fā)生的代表性事件,又分別對前后進行延伸,最終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春秋時期“。

      那么,在整個”春秋時期“里,都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呢?

      首先就是”平王東遷“,這個平王即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他在繼位之后,因舊都遭到犬戎肆意破壞,為了躲避侵襲,因此就在公元前770年下令遷都至洛邑。

      而這一年,后世則定義為西周消亡、東周建立的一年,同時,這一年也被定義成“春秋時期”開始的一年。

      之后,周平王罷免了有著擁立之功的鄭莊公,改用心腹虢公,此舉導致了鄭莊公不滿,為了安撫鄭莊公情緒,周平王不得不將兒子送往鄭國當人質,這便是著名的”周鄭互質“事件。

      這一事件的發(fā)生,標志著周天子的威信已經嚴重下降,但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一件令天下諸侯瞠目結舌的事情。

      周鄭互質后不久,由于邊境問題,周平王的兒子周桓王率兵攻打鄭國,按往常慣例,天子來伐,鄭國理應俯首請罪才對。

      但鄭莊公不僅沒有,反而領兵對抗,甚至,在對陣的過程中,鄭國大將還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此事的發(fā)生,不僅讓周天子的威信徹底掃地,同時也標志著“禮崩樂壞”的開始。

      在此之后,鄭國“再接再厲”,不僅占據了周天子的不少土地,同時又兼并了不少小諸侯國,一時間風頭無兩,成為中原實力強橫的一個霸主。

      有了鄭國起“模范帶頭”作用,其他諸侯國也是有學有樣,紛紛不再拿周天子當回事。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魯國和楚國,在周桓王八年,魯國的魯桓公謀殺其兄長魯隱公后自立,此舉算是公開違背了周朝關于“諸侯國繼位,必須接受周天子冊封”的規(guī)定。

      而楚國則是楚武王熊通,因為請求周桓王自立為王未得到批準,之后一怒之下,干脆直接自立為王,這就更讓周朝的權威降到了冰點。

      在此之后,其他諸侯國也紛紛進行了效仿,同時,為了擴充領土,眾多諸侯國之間也爆發(fā)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不少小型的諸侯國就在這些戰(zhàn)爭中被一一兼并和消滅。

      據史料記載,整個春秋時期,共發(fā)生了大小戰(zhàn)事多達四百八十余起,而這些戰(zhàn)事,導致了四十三名君主被敵國或者本國的臣子所殺。

      最終,五個實力最為強橫的諸侯國勝出,即齊、晉、宋、秦、楚,這五個諸侯國,合稱為“春秋五霸”。

      而在諸侯國們打來打去的同時,本應是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卻結結實實當了一回“看客”,不僅無力阻止,甚至還得擔心這些強大的諸侯會不會來攻打自己。

      這便是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該時期的主題,就是諸侯們日漸勢大,而周王室卻逐漸式微,最終演變成了一個“吉祥物”的存在。

      而春秋時期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呢?公認的是,在東周的周威烈王在位時發(fā)生的“三家分晉”事件,是春秋時期結束的標志。

      所謂“三家分晉”,是指發(fā)生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朝堂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晉國在后期時,朝堂基本被幾家列卿把持,其中,智家最為勢大,且掌管了大部分權力,但當時智家的家主智伯瑤,因為一系列政策惹到了其他列卿,導致被群起而攻之。

      最終,晉國的韓、趙、魏三家,用武力手段擊敗了智伯瑤,之后又趁機瓜分了晉國的全部土地,這便是“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發(fā)生后,韓、趙、魏三家派人前去洛邑,請周威烈王將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其實按照慣例這是不符合規(guī)制的,但無奈當時的周天子已經沒什么話語權了,所以,只能點頭同意,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做“印戳兒”的感覺。

      自此,韓、趙、魏三家升級為韓、趙、魏三國,加上當時實力同樣強盛的秦、楚、齊、燕四國,合稱為“七雄”。

      而春秋時期也就此結束,戰(zhàn)國時代自此到來。

      那么,既然可以叫“春秋時期”,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夏冬時期”呢?為何古人會以“春秋”來命名,而不用“夏冬”呢?

      主要的原因,在前文也已經講過,將這個歷史階段命名為“春秋”,主要是取自魯國史官以及孔子所編撰的《春秋》一書。

      而這本書之所以會取名為“春秋”而不是“冬夏”,是因為春秋這兩個季節(jié),是古人生產活動最為頻繁的時候。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社會,既然是農業(yè)社會,那“春種秋收”,就成了整個社會的最重要的事情。

      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是古代人民一年之中的重中之重。

      同樣的道理,春種秋收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同時也關系到古代王朝的興衰,春天播種不好,那自然秋天的收成也會不好。

      因此,在每年春季到來時,各國的君主都會忙著督促和協調該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畢竟這是關系到這一年該國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到了秋天,糧食需要收獲,今年收成好不好,收了多少,都要記錄下來,并且有哪些問題,也要如實記敘。

      因此,春天和秋天這兩個季節(jié),所圍繞農業(yè)生產方面發(fā)生的事情很多,因此就需要史官大量著墨。

      反觀夏季和冬季,一個太熱一個太冷,因此大部分時間,各國的人馬都在休養(yǎng)生息,所以相應記錄的事情也少了很多。

      因此,用“春秋”而不用“夏冬”,實際上就是因為春秋兩季所發(fā)生的事情以及需要記錄的事情多而已。

      除此之外,春秋兩季,也是各個諸侯國覲見天子,以及拜會盟友的好時候。

      一般來說,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情況下,諸侯國若是要去覲見周天子,一般都會選擇在春秋兩季。

      為什么呢?首先春天和秋天不冷不熱,適合出行,并且,秋天還是收獲的季節(jié),諸侯們可以帶上本國的特產等進獻天子。

      而夏季和冬季的天氣,則是酷暑和嚴寒,這個時候出行,無疑增加了難度。

      另外,除了覲見天子,諸侯們也會在這兩個季節(jié)拜會盟友,相互交流一下感情,所以,春秋兩個季節(jié),是外交活動最頻繁的時候。

      既然外交活動十分頻繁,那么史官們自然就必須進行記錄,比如在某年春,覲見了周天子,談了什么內容,還有在某年秋,又拜見了哪個諸侯,雙方制定了什么計劃等等。

      總之,同樣是因為春秋兩季發(fā)生的事情太多,因此記錄的也相對多一點,所以才會以“春秋”為名。

      此外,秋季也是諸侯們發(fā)起戰(zhàn)爭的最佳時機。

      都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而在收獲之后和進入冬季之前,這一段時間各個諸侯國由于有了新糧食的補充,因此個個信心滿滿,而在這種情況下,發(fā)起戰(zhàn)爭,算一下往年的舊賬就成了必然會發(fā)生的事情。

      而我們翻閱歷史的時候,也會發(fā)現,春秋時期大部分戰(zhàn)爭,很多都是發(fā)生在秋季,畢竟經過了夏季的休養(yǎng),此時不管是士兵還是馬匹,都膘肥體壯,再加上糧倉富裕,所以打起仗來也有了充足的底氣。

      總體來說,古人之所以會采用”春秋“作為史書的名字,主要還是因為在春天和秋天這兩個季節(jié)中,要干的事情,和發(fā)生的事情有很多,而相比之下,夏季和冬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休養(yǎng)生息餓的時候,所以,用春秋其實也代表了整個年度。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古人之所以用春秋為名,是因為在最早的時候,歷法中并沒有夏、冬這兩個季節(jié),只有“春、秋”之分。

      天氣暖和的時候,便稱為“春”,逐漸轉涼后,便稱為“秋”,就這么簡單。

      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古人用“春秋”來命名那個特殊的時期,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期是古代中國一個社會形態(tài)、思想意識發(fā)生巨大改變的時期,周天子的式微以及諸侯的崛起,都為后來的戰(zhàn)國時代以及六國統一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有書共讀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zhàn)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zhàn)國好說,因為正是戰(zhàn)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zhàn)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么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里,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里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

      它并沒有記載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歷史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了,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不記載自己本國的歷史嗎?有書君在這里回答大家,各個諸侯國其實也都記載本國歷史,而且記錄本國歷史的書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別的諸侯國寫的《春秋》都丟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魯國記錄的《春秋》幸運地留傳了下來。

      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對本國也算是了解,所以他便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寫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訂,也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這本《春秋》記錄著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歷史。它把這段時期所發(fā)生的大事都記錄了下來,以供后人們參照,讓人們從歷史中借鑒以及吸取教訓。正是由于它所記載的這段時期,與東周歷史的時間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才把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稱為春秋時期。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把這段歷史以《春秋》這本書命名,稱為春秋時期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春秋,它沒有記錄魯國夏冬的歷史嗎?

      二、《春秋》這本書,為什么會起名為春秋

      《春秋》這本書當然記錄了魯國夏冬的歷史了,它之所以起名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覲和會盟的 時節(jié),發(fā)生的事比較多

      因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jié)。

      這兩個季節(jié)沒有嚴寒,沒有酷暑,天氣不冷不熱,也正適合諸侯驅車去朝覲周天子。

      這樣的天氣,他們在路上也不會太受罪。

      春季去朝覲,各諸候國可以把過去一年,自己國土所發(fā)生的事做一個總結,也算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述職報告了。

      而在秋季,豐收時節(jié),各諸侯國也可以備些禮物,帶上自己國土的特產為周天子獻禮。

      周天子呢,在這個時期就會聽一聽各諸侯國在自己國土職守的情況,也會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務,交待給各諸侯去做。當然在這個時期,周天子也能順便了解了各諸侯國的衷心程度,讓自己心里有數。

      而且在這段時間呢,各諸侯國之間的使者也會相互往來,趁著好時節(jié),去拜訪拜訪鄰國,交流交流情感。

      有時候幾個諸侯國還要時不時地搞個會盟什么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國之方什么的。

      這樣看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fā)生在春和秋這兩個季節(jié)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書中著筆就會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會以《春秋》命名。

      2.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都發(fā)生在春秋兩個季節(jié)了,春種與秋收。

      春天正是農忙的時候,各國呢也都不會想著去發(fā)動什么戰(zhàn)爭,先把農耕搞好,這才是首要的。

      地都種不好,而去想別的,那這個國家就麻煩大了。

      所以呢,在這時候國家的君王為了保證本國今年有個好收成,保證百姓們都能豐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們忙什么?當然是要把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發(fā)揮出來呀。

      他需要協調國內的資源,處理好農業(yè)與各方面的關系,以確保國家有個好收成。

      所以呢,許多和農業(yè)有關的具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一時期發(fā)布。

      許多有效的農業(yè)方面的改革,也會在這一時期進行。所以呢,春季發(fā)生的大事就會比較多,當然記錄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糧食豐收和各國醞釀戰(zhàn)爭的最佳時期,所以記錄的事情比較多

      秋季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糧食豐收了。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記錄下來。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占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于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么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征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fā)生戰(zhàn)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jié)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后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zhàn)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jié)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諸子百家就像百花齊放一樣,在這樣一個時期把文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直到現代也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之寶,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復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翰林冷知識

      歷史學家把周朝分成了兩段:天子說話好使的西周、天子說話不好使的東周。

      然后又把東周也分成了兩段:天子有點面子的春秋、天子就是個渣渣的戰(zhàn)國。

      ▲朝代列表

      準確來說,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年代被稱為春秋,也不知道自己的年代被稱為東周,這都是后人叫的。

      春秋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春秋》一書。

      ▲《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為孔子所寫。記載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歷史。

      所以,后世的很多歷史學家,將這一段時間稱為“春秋”時期。

      ▲孔子(影視劇形象)

      但如果細想,有兩個問題:

      一是為什么周朝的事,要按照魯國(周分封的諸侯國)的歷史劃分?

      二是《春秋》一書為什么叫“春秋”?為什么不叫冬夏呢?

      ▲西周分封形勢圖

      第一個問題:周朝的事,為什么按照魯國的來?

      其實,當時也有寫周朝歷史的《周春秋》,寫燕國歷史的《燕春秋》等,大周和下面有實力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春秋》。

      ▲2020年高考,以春秋時期管仲故事的作文

      但是,這些文獻都逐漸失傳了,只有《魯春秋》在孔子的教授下,一代代傳了下來,也就直接被稱為了《春秋》。所以,周朝的事兒,只能按照魯國的來。

      也因此讓很多專家認為,《魯春秋》很可能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寫。

      ▲春秋形勢圖

      第二個問題,《春秋》為何叫“春秋”,而不叫“冬夏”?

      在遠古時期,只有春秋兩季的概念,以農業(yè)為主的我們,因為春天要耕種,秋天要收獲,這是兩個最重要的時間點。

      ▲《資治通鑒》從戰(zhàn)國開始寫起

      后來,隨著夏歷的引入,劃分上出現了春夏秋冬四季,春秋依然是最重要的兩季。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很多大事都發(fā)生在春秋。

      ▲古代的春耕石雕

      比如春耕秋戰(zhàn)。在春天耕種前,向天地先祖祈禱要有好收成,即“春祭”。等到秋天時,糧食收獲,戰(zhàn)馬也經過夏天喂養(yǎng)而膘肥體壯,正是打仗的黃金時間。

      于是很多諸侯國,就約定在秋季豐收之后開戰(zhàn)。當時的禮法就這樣,一般都遵守約定,仿佛老炮之間的茬架。

      ▲后來的《呂氏春秋》

      《春秋》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寫的,但是明顯春季和秋季的篇幅大。所以就用“春秋”命名了《春秋》,而不是“冬夏”。

      春秋時期隨之在學術上劃分得名。

      以上。

      史海浮沉一月明

      《封神演義》小說中曾經提到姜子牙面對周文王姬昌所詢問的周朝存活多少年時回答道:“周王拉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當然,《封神演義》畢竟是明代人寫出來的小說而已,自然是當不得真。周朝天下800年的歷史,和周文王為姜子牙拉輦800步沒有半毛錢的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周朝800年的歷史,夠長的。

      但是實際上,周天子能夠真正統治天下的時間,也就275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發(fā),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始建。東周從此一分為二,先春秋,后戰(zhàn)國。從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5年這段歷史時期成為春秋,而后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稱戰(zhàn)國。那么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為什么被稱作“春秋”呢?

      看到“春秋”二字,有人會不經意想到,被尊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的《春秋》,也就是經過孔子整理之后的《春秋》,那么“春秋”的由來,與《春秋》不無關系,但是關系還是稍微差了點兒。

      所謂春秋戰(zhàn)國之一的“春秋”他僅僅單純來源于未經孔圣人整理之前的《春秋》,它由魯國史官所編寫,主要記載當時各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因為此書目錄部分按年、季、月、日所編寫,又將一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所以簡單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體書籍定名為“春秋”。而后孔子將《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所以說“春秋”之名直接來源于《春秋》。

      春秋時期歷經大約三百年,這個時期的周天子一度被放置于名存實亡的位子上,在春秋時期,早就喪失了西周當時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霸氣。有天子之名,而無天子之實。這時期也是諸侯分裂割據的的一個時期,社會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百家爭鳴也出現在這個時期。提到春秋,最之名的外乎為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了。

      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當然,宋襄公有點水,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比宋襄公更適合待在五霸里面),周天子基本淪為一個吉祥物,各位霸主動不動就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去攻打他國。但好得在春秋時期,周天子還能吉祥物的地位,到了戰(zhàn)國連吉祥物都不如了。

      “春秋”包含“春”“秋”兩種概念,在西周時期,被作為周朝象征性的代表物時什么呢?那就是紅極一時,名聲大噪的青銅器了。當時在禮樂制度的指導下,周朝十分重視祭祀禮儀,尤其重視對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時間就選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種”和秋季糧食豐收、五谷豐登的時候。與此同時,周朝有嚴格關于分封制的要求規(guī)定:要求各路諸侯定時朝覲周天子那么這個定時,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么為什么要選在春季和秋季朝覲呢?夏季、冬季不可以嗎?首先,春季是一年的開始,各路諸侯可以完整地向周天子陳述過去一年發(fā)生的弊病并且針對問題提出改善的方法;再有,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也象征著一年全新的開始。秋季是碩果累累,五谷豐登的季節(jié),秋季諸侯朝覲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貢。

      另外的說法是春秋歷時約三百年,從公元前771年——475年;而恰恰魯國史官編寫的《春秋》所記載的時間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兩者時間基本符合。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吧。

      漁耕樵讀

      我們都明白春秋和戰(zhàn)國分別源于兩部書《春秋》和《戰(zhàn)國策》。但是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于這個時代的名字源于哪里,而在于《春秋》為什么被叫做春秋,而不是被叫做夏冬。

      首先我們要明白,春秋時代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時代叫春秋,同樣戰(zhàn)國時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時代叫戰(zhàn)國。就像劉備不會給自己豎一個蜀國大旗一樣,他只會自稱漢而不是蜀。

      為什么叫春秋?

      魯國史書搜集整理各國發(fā)生的大事,編撰成一部史書,按照春、夏、秋、冬四的記載方式來記錄,被稱作《春秋》。

      既然是按照四季來劃分的,那為什么不叫做夏冬呢?因為大事多發(fā)生于春,秋兩季。春天主祭祀,秋天主攻伐?!蹲髠鳌吩鋵嵔凶觥蹲笫洗呵飩鳌罚凇蹲髠鳌分杏幸痪涿越凶觯骸皣笫?,在戎與祀”。

      春秋萬國版圖

      戎就是攻伐,祀就是祭祀,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是春耕秋戰(zhàn),在耕種前要祭祀,向天地先祖祈禱有一個好收成,所以被稱作春祭。而在秋天剛收貨糧食,戰(zhàn)馬也經過夏天充足的食物膘肥體壯,正是攻伐的好時機。所以在《禮記》中提到

      孟秋之月,征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因為征伐在秋天,所以行刑也在秋天了。所以有秋后算賬一說,在《魏書》中就有提到:“今始維夏,且待秋后”。

      這些在唐詩宋詞中都有體現,在唐詩《秋日對酒》中提到:“春耕事秋戰(zhàn),戎馬去封陲”。而在宋詞《破陣子》中寫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在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是貴族式的戰(zhàn)爭,就像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打一仗,可能很快就結束了,而且不能追逐逃亡的人。

      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形式已經變得非常殘酷,可能要持續(xù)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比如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持續(xù)了三年之久。所以秋戰(zhàn)也變得沒有意義了,但是秋戰(zhàn)的概念也早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著秋戰(zhàn)的說法。

      為什么叫戰(zhàn)國?

      春秋時代是從平王東遷,到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這一段時間。平王東遷導致王室衰落,禮崩樂壞的時代的正式到來,諸侯開始了相互征伐爭霸天下。

      但是到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后,標志著禮制的徹底崩潰。以力為尊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早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已經提出了戰(zhàn)國的思想,趙奢和田單曾在一起討論兵法,田單還保留著春秋時代的小國寡民的思想。趙奢提到:“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zhàn)國七,能據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

      戰(zhàn)國版圖

      意思就是當年的萬國已經被七個國家所兼并,現在的戰(zhàn)爭能輕而易舉的匯聚十萬大軍,時間也會持續(xù)數年之久。在《尉繚子》中也提到:“今戰(zhàn)國相攻,大伐有德”。你想連征伐都是一件有德的事情,這禮制早就成了空談了。

      在劉向《戰(zhàn)國策》他描述為:“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zhàn)國。”而這句話也就成了戰(zhàn)國的由來。

      紀元的尾聲

      春夏秋冬,四季便是一年,“春秋”,這是春秋時代人的浪漫。

      周代分為東西周,西周早,東周晚,而東周,卻是諸侯加劇廝殺,加快撕爛臉皮的一個時代,也是這個時候起,于是東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三家分晉”為分界線,此前是“春秋”時代,此后是“戰(zhàn)國”時代。

      所謂“春秋”,據說是來自于魯國所著的史書《春秋》。

      而當時的人間,沒有太多的“日期”劃分,跟后來史書的具體到“七月十三日子時”之類的精確時間不同,魯國的史官們,喜歡拿春夏秋冬來說事。

      又或者說,他們只喜歡拿主觀覺得該記載的事情寫進去。

      事不詳細,可是卻把標志性事件寫了下來,某一年春,某一年夏,又或者某一年冬,魯國人這本書成后,沾沾自喜,總要起個名字吧,既然都以人間的四季來寫這兩百多年的故事,那么就以“春秋”為名吧。

      人世滄桑,江河變換,日月更改,不過春秋。

      在三國時期,吳國的文人、史學家韋昭就曾經寫過:

      “以天時紀人事,謂之春秋”。

      西晉時的杜預就曾說過:

      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則錯舉以為之名也。

      所以“春秋”是紀年,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史觀。

      不過春秋卻不是《春秋》,在孔子之前,春秋只是一些史官散碎的文字,反正什么事情都有,一件事情又有多種說法和看法,為了把這些事情集合成體系,也就是推出一個“權威性”的標準,孔子再進行編著,精益求精,這才成書《春秋》。

      《春秋》地位很高,這部史書成型之前,中國是沒有“編年體”的史書,甚至還可以說,《春秋》的出現,是一種啟迪,是對“周史之法”的一種補充,后世的史書,都是《春秋》的一種延伸。

      可若是以魯國的“春秋”蓋稱全天下的春秋,那未免就是有些托大了,因為魯國不是鎮(zhèn)壓天下,震懾周天子那般的存在,既然沒有相對應的實力,魯國《春秋》也還不足以讓這個時代,被稱為“春秋”。

      之所以這個時代被稱為“春秋時代”,還是因為各國在這個時期的“史”,都被稱為“春秋”。

      春秋不是魯國獨有,齊國、楚國、趙國、秦國等國都是人間,都有四季。

      周代天子大致是有律令的,要求每個國家的史官“修史”,這個史的用途究竟是送到王畿給天子觀閱,還是為了留下火種,傳播給后人,具體的目的不得而知,但是周代對于各國,有著“史”的要求,也就是前面說的“周史之法”。

      在《墨子》里面,就曾多次提到“各國春秋”:

      “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齊之春秋”

      可能當時他們的“史書”不叫春秋,可是在歷史的更迭下,大多數史書被毀掉了,其中還有一些國家都消失了,春秋不復,所以后人就以孔子的《春秋》來代指春秋時代的各國史書,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春秋。

      魯國《春秋》到了漢代,成為唯一的幸存者,其實《春秋》未必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但《春秋》,的確是唯一一個可以追溯的,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或許他之前還有,可是找不到了,也沒有證據表明,因此《春秋》乃是第一。

      關于“春秋”的說法,更早還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在一些古人的“甲骨文”中,發(fā)現當時的人們把一年稱之為“春”,他們認為一年就只是“春”,所以把一年稱之為“春”,認為春便是年。

      而秋,則是在商朝的“武丁”的祭祀中被追溯到,當時商超統治者認為年便是“秋”,又把年稱為秋。

      因此到了周代,集合以前時代的看法,綜合春秋,便把“紀年”稱為春秋,春秋更多是代指逝者如斯的歲月,一種感慨,到了書面上,就成為了史書的代稱。

      到了漢代,魯國《春秋》因為是“幸存者”的緣故,地位很高,被看作是古往今來最絢爛的中華篇章,《春秋》被列入“五經”,儒者對這本書奉若神明,而每一個大才,必須也要讀《春秋》,不然則對過去未來沒有把握。

      魯國的春秋,從公元前722年的魯隱公元年,一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公元前481年,這兩百多的人年跨度中,有著很多的魯國統治者的故事,與其一起的,還有同時代、同時間線其他國家發(fā)生的故事。

      于是漢人讀史,便深讀《春秋》,司馬遷更是如此,司馬遷對《春秋》的褒揚很高,因為春秋時代的末期,左丘明編著了《左傳》,這本書也被稱為《左氏春秋》,本質是《春秋》的拓展,司馬遷著史,受這兩本書的影響頗多。

      隨著時代的更迭,儒生越多,大家發(fā)現,春秋很重要,而還有一些“春秋”已經失傳了,既然在那個時代,每個國家都開始自覺記載歷史,不管是成體系還是不成體系,這種集體性的行為,讓中華民族進入了“編年體”時代。

      便因此稱那個時代為“春秋時代”。

      所以“春秋時代”,既是《春秋》,也是對那個時代古人對歷史觀念的一種改變的概稱,他們知道了春夏秋冬,但是并不吝嗇于感受,局限于眼球感官,他們記載下來,這是一個文明的開端,這也是為什么說,此乃文人的浪漫。

      春秋時代,是東周混亂前最后的浪漫,本來按道理來說,周代很早就已經諸侯割據了,中原實則開始分裂,可因為有史,各國之間還能形成牽連,在領土矛盾上,還沒有那么大,所以當時的風氣尚好。

      春秋時代的“結束”,便是以“三家分晉”開始的。

      三家分晉,強大無比的晉國最后潰敗于內部的爭權奪利,若是強大的君王,說不定還能以此進行帝王心術,可惜的是,三家太強,最終不得不讓周威烈王將趙、魏、韓三家裂土封為諸侯,這三家人,各自為強。

      因為都很強,分家只是權宜之計,其實大家都想互相吞并,而公元前376年,晉國的君主被廢,晉國正式滅亡,這一場關于諸侯國世界的霸主死亡,讓中原大地的血腥味渲染,大家看到了霸主死亡的可能,戰(zhàn)端再起。

      既然戰(zhàn),那便是“戰(zhàn)國”,戰(zhàn)國七雄確立,各國開始了和浪漫的春秋時代不一樣的蛻變,變法的變法,強軍的強軍,復蘇經濟的復蘇經濟,這是周代因為“竟備”而引動的全社會發(fā)展,當然啦,主旋律還是為了戰(zhàn)爭開路。

      春秋已經遙遠,周禮已經實亡,這個時候的七國也還是在寫著自己的史,可是文字已經“分化”,各國文字派系不同,再也看不懂彼此的春秋,這個時候的戰(zhàn)國,已經有點“割裂”的意味了,再不結束,就是民族性的崩壞。

      所以有了秦國一統天下后,書同文、車同軌,不過秦始皇在做這些事情之余,卻是排斥了很多思想派系,焚了書,坑了儒,而最主要的,是所焚的書里,就有很多春秋時代各國的“春秋”史書。

      這種矯枉過正的辦法,讓春秋時代成為了一個“大迷霧”,很多事情都解不開了,而第二次對于“春秋”史書打擊沉重的,乃是項羽后來焚燒關中,燒毀了大量的歷史典籍,到了漢代時,春秋成為了孤本的過去。

      因此人們懷念那個時代,看《春秋》,念春秋,喚之為春秋。

      本文原創(chuàng)自“紀元的尾聲”

      圖文繪歷史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春秋時期有近300年,為什么稱為“春秋”,原因就一個,當時人們記載那段歷史的通用詞就是春秋,戰(zhàn)國也是如此。

      上古時期,一年只有春秋兩季,有了夏歷后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民以食為天,春播種秋收獲,于是春秋仍是人們最重要的兩個季節(jié),很多大事均在春秋舉行,然則,各國史官們記事時,也稱為春秋。

      當時有《周春秋》,《燕春秋》、《齊春秋》等,現在絕大部分失傳,僅有《魯春秋》在孔子的教授下,得以流傳至今,《魯春秋》全文共16000字,記載魯國從公元前772年到480年的歷史大事,唯一的先秦保存較完整的史書,史料尤其珍貴。

      而《魯春秋》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春秋》,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最早按照年、月日的時間次序記敘史實,其實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最原始質樸的歷史記錄,就是按年月日一條一條記下來,于是后世把這242年的時代稱為“春秋”。

      然后再說“戰(zhàn)國”,和春秋一樣,“戰(zhàn)國”一詞也是當地人們記載那段歷史的通用詞,《尉繚子》今戰(zhàn)國相攻;《左傳》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zhàn)國之始;《秦記》、《史記》、《戰(zhàn)國策》均以“戰(zhàn)國”一詞代替,后世的史官記事時,也將三家分晉到秦統一這段時代稱為“戰(zhàn)國”。

      詩史世界

      中華上下五千年,夏商西周春秋天。

      重要時期多記載,命名復雜究來源。

      五霸繼出撼周室,百家諸子爭鋒先。

      成語四十流古今,東周上半從此演。

      “春秋”既是古代歷史時期的一個命名,又是該歷史時期下的一本書名。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處于東周初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期間好多國家都在記載各國的大事記,其中魯國史官也把當時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因孔子是魯國人,于是他把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于是《春秋》便成為了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然而該書為何命名為《春秋》呢?難道和冬夏就無關嗎?不是的。《春秋》的命名,既和當時的政治條件有關,又和農耕經濟掛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春秋期間的大體事記。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間發(fā)生的大事。這個時期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后有吳、楚、越三國之間也多次爆發(fā)霸權之爭,使得周朝由強轉弱。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終于發(fā)生了長達十多年的“王子朝之亂”,使周室君臣、宗法和諸侯制度都遭到了破壞。王子朝又攜周室典籍圖法奔楚,使得王室典籍失散的同時催生了中原文化的發(fā)展,導致產生出后面的百家爭鳴。到了春秋末期,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即“三家分晉”,成為春秋時代結束的標志。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敵所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zhàn)事達四百八十多次,朝聘會盟近五百多次。 而期間有大部分大事發(fā)生在春秋季節(jié)之期,這是與春秋季節(jié)的氣候冷暖適宜行軍作戰(zhàn)、軍隊及人們的閑忙程度適合訓練征伐、戰(zhàn)事及會盟的時間能得到充分準備情況有很大關系的,總體適合政治事宜。另一方面,春秋正是下種與收獲的季節(jié),各國會利用這兩季充分運作農事,保證糧豐草足對戰(zhàn)事的有力支持和供應保障。因而編名為《春秋》也就成為很容易理解的事了。

      在春秋時期,由于社會復雜,從而誕生出許許多多的有趣的故事和成語。大多為人所知曉。在此不一一講述,只以油詩形式表述這四十個成語典故的來源:

      一: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只為色,烽火臺前戲諸侯。

      留下前世千古恨,不讓后人步列塵。

      二、尊王攘夷

      桓公不計一箭仇,為令齊強相管仲。

      尊周令夷終為霸,春秋五主榜首名。

      三、問鼎中原

      莊王一心霸楚業(yè),率軍周郊揚威風。

      遣使問鼎輕重幾,奪權之心昭示明。

      四、退避三舍

      重耳逃楚得款待,承諾對戰(zhàn)退三舍。

      后未食言先回避,誘敵深入勝楚收。

      五、一鳴驚人

      莊王政期唯閑娛,大鵬不叫臣問因。

      飛則沖天作答案,整頓楚綱終驚人。

      六、老馬識途

      桓公應燕敗山戎,孤竹援敵誘入深。

      管仲任馬作向導,終出迷山化險情。

      七、負荊請罪

      將相文武同保趙,鬩墻只為爭功勞。

      相如海量有姿態(tài),廉頗負荊風度高。

      八、紙上談兵

      趙括飽書不善用,四十萬軍喪長平。

      有了紙上談兵料,更威秦相白起名。

      九、三令五申

      吳王試才窺孫武,操兵宮女號令頻。

      三命不從斬領妃,再后無有戲規(guī)人。

      十、圍魏救趙

      邯鄲遭魏圍見危,求齊救助趙尋安。

      孫田二能攻大梁,巧調大虎離嵩山。

      十一、胡服騎射

      古來征戰(zhàn)靠迅疾,趙袍莫如胡服輕。

      換裝效敵武靈王,改革圖強終大成。

      十二、竊符救趙

      秦攻邯鄲趙求魏,得助還賴信陵君。

      竊得兵符獲軍帥,無愧四大君子名。

      十三、朝秦暮楚

      古來相爭戰(zhàn)事多,他國搖擺不定神。

      時而近楚時向秦,東倒西歪難齊心。

      十四、圖窮匕見

      壯士刺秦不復返,圖窮匕首刀光現。

      千古驚瞥英雄去,留下易水風嘯寒。

      十五、臥薪嘗膽

      吳越之爭千古風,復仇勾踐先臥薪。

      丹苦志堅恥不忘,終除夫差王敵兇。

      十六、愛媵賤女

      不重公主愛伺陪,買櫝還珠晉商低。

      章奏秦朝警鐘戒,本末倒置使曉理。

      十七、白虹貫日

      攝政刺傀報仲子,白虹貫日正長空。

      俠士功敗未遂愿,自焚赴死真英雄。

      十八、畢萬昌大

      晉賜魏地予畢萬,卜偃占卦預吉兇。

      日后畢萬果昌大,傲然戰(zhàn)國建魏雄。

      十九、抱冰握火

      勾踐報仇勵志多,冬抱冰塊夏握火。

      臥薪嘗膽苦日度,終滅吳國重擂鼓。

      二十、常存抱柱信

      古有尾生首信約,水漫海天人不歸。

      用情堅貞等她至,抱柱待伊心無悔。

      二十一、表里山河

      晉楚決戰(zhàn)憑山河,表里雄姿震乾坤。

      誰知百姓水深苦?唯言壯川不提人。

      二十二、甘拜下風

      秦勝晉軍遷君居,臣以誓約警信言。

      甘居下位遵主意,后以成語作自謙。

      二十三、背城借一

      聯合攻齊晉魯衛(wèi),齊賄晉主受制約。

      背城借一決死戰(zhàn),嚇退三國得危安。

      二十四、班荊道故

      子牟逃亡伍舉送,鄭國遇友路搬荊。

      共道舊事齊進食,同議回楚留美名。

      二十五、萇弘化碧

      萇弘忠心為周室,遭讒殉身在蜀國。

      人藏其血化碧玉,同于望帝杜鵑哭。

      二十六、懸梁刺股

      蘇秦懸梁刺股醒,奮發(fā)向上終大成。

      后游七國顯身手,合縱六國同抗秦。

      二十七、操刀傷錦

      子皮欲令尹何官,征求意見向子產。

      先學再行予高見,以防操刀傷錦緞。

      二十八、楚幕有烏

      鄭遭楚伐搬救兵,楚設空幕暗逃奔。

      因虛才有烏出沒,方知內室早無人。

      二十九、丁公鑿井

      春秋丁工自鑿井,只為省雇一個人。

      后傳鑿井得一人,以錯將錯亂彈琴。

      三十、大義滅親

      石厚州吁謀弒君,石蠟除二堪純臣。

      為國不惜殺親子,正義為大滅小親。

      三十一、東施效顰

      越女西施按胸痛,低頭皺眉更嬌媚。

      東施仿效反更丑,留下笑柄人嘲譏。

      三十二、呆若木雞

      戰(zhàn)國齊王喜逗雞,命人訓練成木呆。

      同類不明皆驚逃,后喻人癡不靈乖。

      三十三、盜憎主人

      妻勸伯增莫直言,不聽果遭晉人害。

      盜賊恨主惡嫌善,邪氣總懼正義來。

      三十四、得魚忘筌

      無筌怎可捕到魚?魚到切莫忘筌功。

      莊子外物哲理深,教育后世牢記心。

      三十五、斷織

      亞圣美名人知曉,孟母教子有大功。

      斷織示兒莫廢業(yè),成就儒家一驕雄。

      三十六、高山流水

      伯牙彈琴子期聽,高山流水遇知音。

      古人交懷無勢利,后世榜樣揚美名。

      三十七、高枕無憂

      食客馮媛勸田文,狡兔三窟須打通。

      毀契只為民擁孟,相齊令梁花重金。

      三十八、利令智昏

      上黨厭秦欲歸趙,接受要地趙勝喜。

      咽喉之爭秦發(fā)力,引得長平大戰(zhàn)虧。

      三十九、兵不厭詐

      春秋五霸爭鋒交,局勢多在秦晉楚。

      退避三舍重耳計,一石二鳥隱詐多。

      四十、馬首是瞻

      荀偃聯軍欲攻秦,破釜沉舟大進軍。

      平灶填井觀馬頭,無奈各國不齊心。

      凈水如心

      春秋這個名字,是因為孔子修訂的一本書叫做《春秋》。其實這本書,原本是魯國史官們記載魯國歷史的一本書,按照年份、季節(jié)、月、日形式編好。因為一年分四季,孔子修訂后以《春秋》命名,后來這本書便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諸子百家)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載的歷史的起止年代,和后來史學家認為的一個客觀歷史時期大致相符合,故此,后來的史學家便以《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整個春秋時期,其實是起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即現在洛陽)開始的這一年,終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zhàn)國前夕,總共有295年,這個歷史時期,被稱為春秋時期。

      說起東周,它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假如把西周、東周合在一起計算,周朝一共存在了近800年。不過,東周存在的500多年中,周朝的天子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諸侯割據的分裂、混亂狀態(tài)。后世把東周劃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階段。

      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互相不停地爭奪霸權,因而引起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光是中原地區(qū)就先后出現過齊、宋、晉、秦、楚五國稱霸。與此同時,長江下游也興起了吳國、越國的兩國爭霸。因此,嚴謹地說,應該叫“春秋七霸”。

      (春秋七霸)

      在連年的戰(zhàn)爭中,各國為了各自的土地和利益,相互攻伐,弄的民不聊生、餓殍千里,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爭霸戰(zhàn)爭中,大國強國并吞小國弱國,客觀上實現了局部的相對統一和融合,為秦國的最后統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實,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是根本無法分割的一個歷史階段,如果硬性把春秋與戰(zhàn)國兩塊分開,有許多歷史沒有延續(xù)性,因此,本人還是把春秋戰(zhàn)國連在一起說一下本話題。也就是從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這五百年。

      一,名將、軍事家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由于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因而也出現了很多杰出的名將和軍事家。其中,最為杰出的是:晉國的先軫、齊國的田穰苴、吳國的孫武、衛(wèi)國的吳起、齊國的孫臏、秦國的司馬錯、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趙國的廉頗、趙國的李牧、吳國的伍子胥等。

      在春秋爭霸戰(zhàn)爭中,大國強國并吞了小國弱國,盡管給老百姓造成了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但也實現了局部的相對統一和融合,為全國的統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到“春秋”結束時,周朝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只剩下十幾個了,進入到戰(zhàn)國后期,中原地區(qū)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這為后來的秦王朝統一,創(chuàng)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孫子)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燦爛多姿,諸子百家各顯其能

      春秋時期,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雜家、縱橫家等百家學說。

      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老子、孫子、莊子、孔子、荀子、商鞅、韓非子、墨子、蘇秦、張儀、鄒衍、許行等。

      他們從各自代表的階級、階層、立場、思想、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大量思想著作。

      私學已成為社會風氣,改變了教育為貴族專有的局面。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也有了迅速發(fā)展,天文、數學、地學、農學、醫(yī)學等都有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詩經)

      (一)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集?!对娊洝穬热葚S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分《風》、《雅》、《頌》三部分。

      (二)最早的史書

      1,《春秋》是迄今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屬于斷代的編年史,為魯國史官所編,后經孔子整理修訂而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春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9年,共約242年的魯國歷史。

      2,《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盲人史學家左丘明根據孔子編訂的史書《春秋》注釋而成?!蹲髠鳌肥且徊坑脷v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史書,其敘事比《春秋》詳明,講究修辭,所敘史實有頭有尾,委婉曲折,尤擅長描寫戰(zhàn)爭(如《曹劌論戰(zhàn)》)。不僅是我國古代一部珍貴的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孔子講經)

      (三)孔子的貢獻

      孔子對我國古代文獻的整理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整理和校勘了西周時就流傳下來的民歌,最后訂正為300首,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另外還修訂了《尚書》、《春秋》、《論語》。

      (四)諸子百家的貢獻

      鬼谷子、老子、孫子、莊子、孔子、荀子、商鞅、韓非子、墨子、蘇秦、張儀、鄒衍、許行等諸子百家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五)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六)許多流傳后世的成語典故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庇谑欠砰_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管鮑之交:“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

      另外還有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烽火戲諸侯、尊王攘夷、問鼎中原、臥薪嘗膽、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三令五申、圍魏救趙(竊符救趙)、胡服騎射、朝秦暮楚、圖窮匕見、白虹貫日、抱柱而死、懸梁刺股、丁公鑿井、大義滅親等。

      (信陵君圍魏救趙)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

      1,李悝變法

      春秋時期首先進行變法改革的是魏國李悝。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f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2,商鞅變法

      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wèi)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楚國最高官銜,掌握軍政大權),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吳起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在楚悼王去世后,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最后吳起被射殺,變法以失敗告終。

      除了李悝變法、商鞅變法、吳起變法以外,還有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盡管變法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變法以后,所有經過變法的國家,都比以前大大強盛了。

      四,冶鐵業(yè)興起,促進了社會發(fā)展

      春秋時期,冶鐵業(yè)興起,使鐵器廣泛使用,代替了青銅器,牛耕、水利建設等的出現,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業(yè)的發(fā)展、產品的增加、土地私有制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賦稅制度的確立。社會面臨著重大變革。

      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尤其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促使封建剝削方式出現,地主和農民階級逐漸形成。隨著地主階級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他們?yōu)榱吮U献约旱慕洕鷻嘁?,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階級專政代替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經濟基礎的變化,促成上層建筑的變革,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和封建制的碰撞,日趨激烈,預示著中國社會即將由野蠻的奴隸制進入到更先進的封建制。這為中國社會進入到統一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春秋時期?大華夏的子民沒有不知道的,太熟悉了,這個時期大家伙都講究爭霸,光膀子亮肌肉:“服不服?”

      不服就干一架,把對方打趴下了,然后把所有人都聚到一塊:“俺就是一霸!”

      大家伙一豎大拇哥:“對!”

      然后周天子一點頭:“中!”

      這就成了!

      這個時期一連串的出了五霸,齊恒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以及后來的楚莊王,當然還有另一套五個霸王齊恒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以及越王勾踐。

      以上兩套算是最為有名的五個霸,也有其他的說法咱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這里咱說個小知識,啥是霸!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說了:“這不就是霸王嗎?一人之外萬人之上!”

      您只說對了一半,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上邊還有一個周天子,雖然淪落為吉祥物了,但還是天下共主不是?但霸不是霸王,人家是伯,是音轉為霸的,全名您可以叫州伯或者方伯,意思就是諸侯之長。

      過去周朝是有這官的,都是王室功臣來做的,代表周天子蹲在地方上調節(jié)各個諸侯國有嘛毛病的官。

      后來這不亂了嗎?大家伙都想當,就看誰的胳膊腕子粗了,這才有了爭霸的事發(fā)生。

      說了這么多估計有小伙伴要說了:“整了這么多?你到底說說春秋是咋來的呢?”

      簡單,其實也就是一句話的事,這是因為魯國修了一本史書,名字叫就叫《春秋》,他這修的史書正好切合了春秋這個時間段的亂局。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說了:“那么別家也修史書啊,咋偏偏就挑他呢?就因為時間段符合?這有點牽強吧!”

      沒法子,別家也修了,可人家魯國這本《春秋》是經過孔子他老人家修訂的,這就不一樣了吧!誰家有他老人家牛叉,古之圣人,古之賢者,人家修訂過的書,含金量杠杠的。

      后世也輪不到咱評頭論足,前頭的人就把這事給定下了,咱以后的人跟著一塊叫就完事了。

      當然這也不是很全面的,孔子之所以修訂的是魯國的《春秋》,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并不是因為孔子是正兒八經的魯國人,最為重要的一點,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和周天子使用同等規(guī)格禮儀的諸侯國。

      這可就了不得啊!說大一點,所有諸侯國里頭地位最為崇高的就是人家魯國,那個時候有一個說法說:周禮盡在魯。

      孔子是一個重禮儀的人,當然選魯國的春秋進行修訂了。

      那么為嘛魯國有這樣的待遇呢?因為魯國的開國之祖是周公旦的兒子,也是姓姬的,和王室關系很近。

      別的不說,一說山東咱都叫齊魯大地,齊為嘛擱前邊,因為山東這塊齊國比魯國強大太多了,但山東的簡稱就是魯,沒齊什么事,原因就在這。

      過去歷朝歷代一說封魯國公,這絕對是禮儀上的楷模,就算不是,那也是皇帝在提醒這人,注意點禮儀,別一天咋咋呼呼的丟人。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問了:“他這魯國修的史書為嘛叫《春秋》呢?叫個《魯史》也比這明白呀?”

      這您就不懂了,在過去的年月里頭,事情一般都是集中發(fā)生在這春秋兩季,夏冬很少出事。

      為嘛呢?這一個是春秋兩季的天不冷不熱正好,干點啥事都利索。

      您到了夏天那熱的狗都吐舌頭,外頭溜達一圈指不定就能中暑,冬天凍的跟那篩糠一樣哆哆嗦嗦的,干點啥事都不成。

      所以周天子召集大家伙開個會,述個職啥的一般都挑這倆時間點,您別介這還開會那吧唧趴那中暑了,這可不成。

      而且各個諸侯回去,要聯絡一下感情啥的,都是這個時間點,也就是說這倆季節(jié)發(fā)生的政治事件多一點。

      其他季節(jié),都是種糧,要么窩家里頭過冬,沒啥可記錄的。

      而且春天還有個萬物復蘇的意思在里頭,秋天那是豐收的季節(jié),寓意都不錯。

      所以人家就起名《春秋》,連帶著咱也把這時間點叫了春秋時期。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祥子談歷史

      正所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彼裕按呵铩敝沧匀挥兴臏Y源。相傳儒家經書《春秋》便是孔子根據魯國編年史修訂而成。其內容記載的是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間的諸侯紛爭。因此,后世便將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背景資料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周幽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前722年)位。

      周朝建國之初,《周禮》規(guī)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此,國家管理實行的則是諸侯分封制。即:周武王一次性將天下土地、城池、百姓分封給了八百多位諸侯。正所謂“投桃報李”,周武王認為他這樣真心對等諸侯,諸侯也會真心拱衛(wèi)周王朝的權威。然而,由于周朝每一代天子登基之時都會大肆分封諸侯國,雖然這時原諸侯國的地盤沒有變動,但是周王朝的地盤卻在不斷縮減,此消彼長之下,結果便形成了周王朝勢力越來越弱,而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強。因此,當周幽王死后,雖然太子即位周平王,但是此時各諸侯國相互侵吞,齊、楚、秦、晉等諸侯國逐漸壯大,周王朝威望幾乎不存。從而,新的歷史時期開始形成,即:“春秋時代”。

      這就是分封制帶來的國家管理弊端,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異常反對大臣提出的“分封祖制”,并毅然實施了國家郡縣制。其實,細思之下,后世的中外各國基本上都是參照秦始皇實施的郡縣制進行國家管理的。

      那么,為何歷史上要將那段時間稱為“春秋”而不是別的什么呢?

      一方面,古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有其因和其果的,而每一件事的起因通常又是另一事件的結果,所以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猶如春播秋收,播下了什么種,收獲了什么果。所以,中國古代歷史學家都傾向于把歷史叫做“春秋”。如:甘灑熱血寫春秋。

      另一方面,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人們是將一年分為春秋二季的,而不是后來講的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后來人們稱呼春秋也就代表著一年的意思。如:尊公,方今春秋幾何?幾度春秋等。

      同時,雖然《春秋》遣詞井然有序,但是由于文字過于簡質、精練,非常難以理解,又對歷史人物不作褒貶,因而被后世稱為“春秋筆法”。針對這一特點,又相繼出現了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對《春秋》進行了較為翔實的詮釋與說明,因此被列入儒家經典。

      如: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郭生》: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形成典故“皮里春秋”。

      既然說到春秋,當然少不了春秋舞臺的主角,春秋五霸。

      《史記》中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中的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那么,春秋五霸是如何形成的?

      齊國,祖上姜子牙,封地東海,鎮(zhèn)守東夷。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饼R桓公即位國君后,依托地利優(yōu)勢,著力發(fā)展?jié)O、鹽兩大產業(yè),將水產和食鹽販往各路諸侯領地,國力迅速增強。同時,其還以兼懷天下的理念,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往來于各諸侯間,調和矛盾,平定叛亂,從而威望大長,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任霸主。

      宋國,由于是殷商后裔,所以宋國爵位尊貴,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而齊國僅是侯爵。同時又由于宋襄公頗有賢名,雖然國力不強,綜合實力勉強排在春秋五霸之末。

      晉國,祖上叔虞的命運好得簡直沒法說,一不靠功名、二不靠裙帶、三不靠學識,周成王竟然白白送了一塊封國給他。有一日,叔虞和周成王在后花園玩耍,一時興起,就對叔虞講:“本天子將這塊地封給你了?!笔潞?,周成王感到后悔了,本想賴賬。但是史官卻提醒成王,天子是沒有戲言的,要不然以后誰還聽您的。無奈之下,成王只好將叔虞封在了唐,也就是晉國。后來的重耳就是晉文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諸侯霸主。

      秦國,當初并沒有封地,由于秦人善會養(yǎng)馬、騎戰(zhàn),在西北諸戎中備受推崇。周孝王聞知后,希望秦人能夠一直戰(zhàn)勝這些夷戎外族,以保周朝邊疆安定,因此賜秦人“嬴”姓,而當時的嬴又通“贏”。后來周幽王執(zhí)政期間,因秦襄公對周王室有相救之恩,從此才有了一塊自己的封地,就是岐山以西。

      楚國,羋姓,當初分封爵位是最低等的子爵,國土面積僅有方圓5里。但是楚人歷代國君英明神武,最終拓地千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如:楚武王、楚成王、楚莊王。

      公元前453年,由于晉國的韓、趙、魏三大貴族勢力變得越來越強大,并向君主國揮動了手中的屠刀,最終將晉國滅亡,新的韓、趙、魏三國開始掘起。到了公元前477年,新的諸侯七霸逐漸形成,也標志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zhàn)國時期的到來。

      那么,為何要將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形成的轉折點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時期的分界線呢?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代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春秋顯得有點“娘們”,而戰(zhàn)國則顯得有點“爺們”。

      相信大家對于《曹劌論戰(zhàn)》并不陌生,兩國交戰(zhàn)之時,還會保持一定的禮儀和騎士風范,戰(zhàn)斗場面并不慘烈,而且時間極短,僅為一日。同時,所領軍隊基本上都有一國貴族的私軍,數量并不龐大,少則數百,多則數千或上萬。

      但是,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動輒數十萬,一打就是數十天。如: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zhàn),秦國出動兵力約為50萬,趙國出動兵力約為45萬,而且一打就是長達2年之久,其慘烈程度與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因此后世史學界才將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形成的轉折點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時期的分界線。

      圖片來源網絡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在我國歷史上,自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到公元前475年元王繼位,這段時間的歷史為什么叫“春秋”?這是人們當時對這一段歷史的習慣說法,從古至今傳到現在的。我國在北半球,且四季分明,嚴寒酷暑人們大都不喜歡,大都喜歡不冷不熱的春秋季節(jié)。一個春夏秋冬就是一年,所以人們就用一春或一秋表示一年。如,兄弟貴庚了?二十春了。又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以說古時人們就有用春秋表示時間的習慣。當時的史官,記述這段歷史的時候,大都采用編年體,這就必須目錄排序,用什么名詞來表示年比較合適呢?人們就想到春、秋的習慣用法,從此就出現了用春秋表示歷史的編年說法了。如《春秋左氏傳》、《春秋谷梁傳》等史書,都用“春秋”來表示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是否是左丘明先用的,我不敢肯定,估計有先用的,以后就成習慣用法了。孔子根據魯國史料編成《春秋》,恐怕也是根據人們的習慣說法作依據的。用春秋表示歷史,這個說法到現在人們還沿用。如甘灑熱血寫春秋!

      戈壁灘駝鈴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的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最本質區(qū)別就是由分封制轉為郡縣制。意思是各大諸侯不再給子弟進行分封土地,而是設立郡縣來管轄地方事物,這樣大大增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隨著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春秋末期東周原來的100多個諸侯國,最后僅剩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個諸侯國。戰(zhàn)國時期,這七個諸侯國勢力比原來大得多,所以在對周王室的態(tài)度上也發(fā)生了轉變。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對周王還心存敬畏,不敢稱王。到了戰(zhàn)國,各大諸侯紛紛自立為王,形成七雄爭霸的局面。對待周天子也不再尊重,不服從周王室的任何命令。

      那么春秋時期是怎么分的呢?又為什么叫春秋呢?后世所稱的春秋時代,實際上就是指東周前半段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有294年的時間。直到三家分晉爆發(fā),天下步入戰(zhàn)國時代后結束。

      實際上這段時期之所以叫春秋,主要還是因為孔子編著的編年體史書《春秋》,也叫《春秋經》。史書中記錄了東周時期,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后一共242年的各種大事。這和歷史上認定的東周前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時間大致吻合。所以就把東周前期這一段時間叫做春秋時期。

      那么孔子所寫的《春秋》,只是魯國一國歷史,后世為什么會把魯國一個小諸侯國的歷史發(fā)展時期來代表整個東周前半個時期呢?實際上魯國是當年周公旦的封國,而周公旦是負責掌管周禮的,也就是制定周朝禮儀,各諸侯國必須尊崇。魯國的這種特殊地位,再加上《春秋》又是孔子編寫的。從漢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是儒家的大宗師,所以后人就用孔子編寫的《春秋》這段時間來代替東周前半段時間。

      另一個方面,東周開始的時候,分封了100多個諸侯國??墒请S著時間推移,有的諸侯國就發(fā)展壯大起來,逐步吞了并那些比較弱小的諸侯國,最后只剩七個國家。這也暗合春天和秋天萬物成長的態(tài)勢,春種秋收和東周前半期的變化,有一種天然的相似性。所以用“春秋”來命名這段時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其次,那時一年分春秋兩季,萬物從上半年到下半年由盛而衰,正符合東周上半期發(fā)展特點,所以用“春秋”來作為這段時間的命名,也是恰如其分的。

      說到這里,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什么要把東周上半期稱為“春秋”,也知道所謂春秋時期的由來了。至于后半期的戰(zhàn)國時期,顧名思義,七雄爭霸,戰(zhàn)亂不斷。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系本人刪除!

      聶作平

      眾所周知,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當然,這都是后人對它的劃分,當時人并沒有這種說法。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計295年。那么,這段歷史為什么被稱為春秋呢?這就得從魯國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說起。

      魯國是周朝時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一直設有史官,負責把各國大事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由于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這部編年史就命名為《春秋》。

      《春秋》所記錄的史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起,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止。但為了敘事的完整方便,實際上春秋開始于前770年周平王遷都;至于止于前476年而不是《春秋》一書中的前481年,是因為漢朝時劉向在考訂《戰(zhàn)國策》時,把自前475年到前221年的歷史稱之為戰(zhàn)國。這樣,為了兩段歷史的銜接,春秋就止于前476年。

      孔子曾對《春秋》進行了修訂,現存版本,便是他老人家的杰作。由于記事洗煉,意在言外,后來產生了春秋筆法這個詞語。又由于秉筆直書,后來又有”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說法。因而,《春秋》被尊為六經之一。

      費玉山

      春種秋收事農桑,

      開花結果好時光。

      一年四季春秋美,

      智者命名寓意長。

      縱觀世界奇聞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間,也是各諸侯國之間使者往來、會盟等活動的主要時間,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fā)生在春秋季節(jié)。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發(fā)生在春秋季節(jié)的農耕了,春種秋收嘛。于是用最能代表當時政治經濟活動的季節(jié)來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擴展資料春秋時期,中國歷史階段之一。關于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單身狗與孤狼

      先秦時期一年只有兩個季節(jié),春和秋,“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秦朝秦字是春去日,秋去火組合而成,后來才添加了夏和冬??鬃釉诰帉懸贼攪o年為時間線、記錄從平王東遷到他所處的各國的歷史的時候,將書名定為《春秋》。后來西漢劉向私人主持編寫了“戰(zhàn)國”時的史書《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是三家分晉后到秦統一六國之間的歷史,所以后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的時候習慣上稱之為戰(zhàn)國,平王東遷到戰(zhàn)國之前的歷史由于有類似的史書《春秋》,為了好研究,因此將這段歷史稱為“春秋”?!按呵铩焙汀皯?zhàn)國”是以兩本史書命名的,這是亂世的命名法則。后來的“三國”是因為《三國志》,“南北朝”是因為《南史》和《北史》,“五代”是因為《五代史》。人們編寫一部分裂時期的史書,史書的名字叫什么,這一時期就叫什么。

      歷史寶藏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春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段歷史的稱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雖然春秋戰(zhàn)國經常連在一起用,但是春秋和戰(zhàn)國其實是分成兩段的。這兩段合到一起,又稱東周時期。

      要知道,處于亞洲大陸東部北溫帶區(qū)域的中國,自古便有春、夏、秋、冬四季。

      哪一年都有春秋二季,但是獨東周前期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足見其特殊性。

      為什么將東周前半段的歷史,叫做“春秋”呢?

      因為號稱萬世師表的孔子,編寫了一部史書,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的名字就叫《春秋》。

      《春秋》這部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正好與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到三家分晉(前476)的這段時期沒差多少。

      因為《春秋》這部書的重要影響,人們便用“春秋”這個名字,來稱呼這段歷史。

      那么孔子編訂的這部史書,為什么叫《春秋》呢,何不叫《冬夏》?

      中國自古重歷史記載,“君舉必書” ,設左、右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小篆“史”字,源于甲骨文,表示手拿竹簡。

      記事的史官就按照年月日,記載一天發(fā)生了什么大事,有點像現在的寫日記一般。這就叫編年體史書,記載一年春夏秋冬之事,但是用春夏秋冬四字作為書名有點太長了,就省略點,叫做“春秋”。

      可能是古代人也知道春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不似夏天火熱,冬天賊冷。唯獨春天萬物復蘇,秋天天高氣爽。

      因此“春秋”就成為史書之別稱,進而又成為東周前期這段歷史的名稱。

      更多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青史精蘊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周朝分西周與東周,春秋與戰(zhàn)國同屬于東周時期,不可混淆!

      春秋與戰(zhàn)國的劃分界限為公元前453年,春秋為東周前期,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掌控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戰(zhàn)國為東周后期,此時各諸侯國相互混戰(zhàn),中華大地一片狼煙。

      春秋之說來源于魯國編年史《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計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

      另外順便說明一下,戰(zhàn)國之說來源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zhàn)國策》。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群雄割據、相互混戰(zhàn)時期,大到君王小到黎民,每個人的生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廝殺里都顯得極為渺小,或許正因為對生存的渴望,也使得這一時期百家爭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階段!

      一往文學

      \"春秋時期\"是中國的歷史階段之一,指的是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間的歷史。用\"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源于孔子修訂的一本名為《春秋》的史書。

      1. 《春秋》是什么?

      《春秋》原是史書的統稱,中國最早的史書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此后除周王室外,當時各個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大多以《春秋》為名,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于是《春秋》就成了各國史書的統稱,

      那個時候人們學習史書,也叫學習\"春秋\"。但也有部分例外,《孟子》曰:\"'晉謂之乘,楚謂之梼杌,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然則乘與紀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別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見百家春秋',蓋皆指此也。\"如《晉乘》、《梼杌》、《鄭志》就分別是晉、楚、鄭三國的國史。漢以后的《楚漢春秋》、《吳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冊、歷史??梢?,在孔子前后,有人寫了歷史,都稱春秋;甚至于后來,引申出一種寫作歷史的文筆,稱為\"春秋筆法\",后來《春秋》僅指經過孔子修訂的魯國史書,即魯《春秋》。

      2. 史書為何以\"春秋\"為名?

      古代\"春秋\"二字素來有指代很長一段時間的傳統,莊子《逍遙游》中寫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可知,在那遙遠的年代,\"春秋\"本身表示著一種時間長度,這與記錄著過去某一個時期的興亡盛衰的歷史有著概念上的重合,那么以\"春秋\"指代歷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春秋在古代代表著一年四季。有學者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認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兩季,故稱年為\"春秋\",史書亦由此得名。我們從一些帶有季節(jié)性字詞的成語中也可以參見其中的道理,在表示季節(jié)的四個字里春與秋在成語中通常并用,并且二者出現的頻次遠遠大于夏、冬,可以料想,在過去的某段時間內,確實以春、秋來平分一個年份。

      與此同時,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jié),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中發(fā)生的大事,因此以\"春秋\"命名史書也不足為奇

      3. \"春秋時期\"與《春秋》的關系

      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歷史加以整理修訂后的《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按照年代順序記事,時間跨度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歷史,以魯國國君年的在位為紀年,所記歷史以魯國為主,兼及其他國家。

      《春秋》因孔子的修訂而名揚后世,由于《春秋》所錄歷史的時間跨度與歷史上\"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大致吻合,所以后人習慣引用書名《春秋》稱這段時期的歷史為\"春秋時期\"。

      狄飛驚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會奇怪,這段歷史時期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就好像為什么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呢?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秦兩漢。

      首先,春秋和戰(zhàn)國并非一個朝代,只是后人對兩個歷史階段的稱呼,它們實質都屬于東周,因為這一階段周天子仍在,天下雖有“五霸”“七雄”,卻只有一個天子。

      按照一般說法,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持續(xù)295年,春秋之后緊接便是戰(zhàn)國了。

      春秋之所以被稱為“春秋”,跟孔子有關??鬃邮囚攪?,當時的歷史記載不像后來那么詳細,魯國史官記載歷史時,一般只記載重大事件,而且很簡潔,就是按年、季、月、日記錄,因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這些史料也分春、夏、秋、冬四季成卷,后簡稱為“春秋”,用以代指史籍。

      后來孔子以魯國的史籍為基礎,對這段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整理修訂,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大事,參照慣例定名為《春秋》?!洞呵铩肥俏覈谝徊烤幠牦w史書,并在今后成為儒家“五經”之一。

      《春秋》雖然主要是魯國一國歷史,但它記述的時代與上述295年的歷史階段基本重合,所以后世史學家便把《春秋》這部書名作為相應歷史時期的名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飛花逐月大帝

      京戲《智取威虎山》里面有一句著名的唱詞:甘灑熱血寫春秋!如果改成\"甘灑熱血寫夏冬\",腦補一下,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是不是感覺和把\"蘭陵王\"改成\"棗莊王\"一樣滑稽?

      此外,類似的還有\(zhòng)"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樣的詞,都是有考究的。

      輕松一下,我們進入正題,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名詞,都有其深刻的含義與傳承,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與探討。

      \"春秋\"之所以為\"春秋\",而不是\"夏冬\",就和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現實相契合,也與歷史的記載方式有關系。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仲尼就是孔子。春秋一詞,就是來自孔子修訂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前722年)記述到魯哀公(前481年),歷12代君主,計242年間魯國發(fā)生的大小歷史事件,當然也包含部分其它諸侯國發(fā)生的事情。

      《左氏春秋》,也就是著名的《左傳》,就是魯哀公及魯悼公時期人左丘明為注解《春秋》而作,晉人杜預在為《左氏春秋》所作序言中,頭一句就寫道:\"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

      除了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還有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傳》,都是為了解讀《春秋》而作。

      那么,記述魯國的歷史,為什么要用《春秋》為名字,而不是用\"夏冬\"呢?

      我們看看《春秋》的記事方式。

      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極力倡導禮儀的大思想家,他所在的魯國,在西周時期,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禮儀之邦。而且魯國對修史是非常重視的,有專門的史官記載魯國諸侯、大夫、國人和其它諸侯國發(fā)生的各種重大事件,作為魯國的史官,記錄的內容當然主要還是以魯國為主。

      《春秋》的寫作很有特點,以年、月、日為序排列,每一季的開始,都要標記\"春\"到\"冬\"四季的季節(jié)。

      以春秋的開篇\"隱公(元年~11年)\"為例說明:

      \"[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記錄魯隱公在位11年間發(fā)生的事件,都是這樣的\"春夏秋冬\"加時間的排序模式。其他以此類推,都是如此。

      而且,除了魯國,其它諸侯國也有史官寫史書,只不過由于戰(zhàn)亂及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只有魯國的《春秋》了,窺一斑可見全豹,大家應該都是這樣記載本國歷史的。

      那么,既然書中春夏秋冬都有,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夏冬》呢?

      一年有四季,每一季都有自己的主打事務。比如春季主耕主播種,夏季主生長,秋季主收獲,冬季主儲藏。古代都是以農業(yè)為立國之本,對一年四季干什么都非常重視,一般不會亂套的。

      按季節(jié)做農事,這都是勞動人民世世代代與天與土地打交道中總結出來的農業(yè)生產規(guī)律。

      按照四季的主打農事,可見播種的春季與收獲的秋季是最重要的兩個季節(jié)。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國家大事,無非就是祭祀和打仗。按照當時的文明發(fā)展情況,春天是主祭祀的季節(jié),秋天是主攻伐打仗的時候。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既是播種的季節(jié),也祭祀的季節(jié),播種是為了一年的糧食,祭祀就是向上天和列祖列宗祈禱,能賜予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畢竟在不發(fā)達的年代,農業(yè)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的,自然要伺候好老天爺了。

      當然,春天更是各國諸侯向周天子匯報一年工作計劃的時候,要知道春秋早期的周天子,還是有些威信的。

      當然,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后來被殺,此后的周王,已經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此前擁有的政治威信與軍事實力,到東周末期,基本上就只剩下名義了。

      而《春秋》所記歷史,即跨越于東周的第一個周王周平王到第十四個周王周敬王,也就是春秋初期到初期末期這段歷史。

      東周初期,也就是春秋初期,雖然周王室已經不像西周時期那么令人愛戴,但依然是天下共主的待遇,天子之位也非周王室莫屬。那些諸侯國,無論勢力大小,許多事情都還需要到周天子這里請示匯報的。諸侯國與諸侯王的分封啊重要禮儀啊什么的,沒有周天子的首肯,還是辦不到的,這是周天子的特權,雖然只是形式上的。

      而到了秋天呢,既是農業(yè)收獲的時候,也是各種征服懲罰之戰(zhàn)粉墨登場的時候。

      經過春天 播種,夏天的生長與養(yǎng)護,秋天,農業(yè)終于迎來了好收成??诖镉辛思Z食的諸侯們,勢力強大的諸侯國們,就開始動自己的小心思了。那些看得順眼的,聽自己話或者愿意結盟的,大家相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順便談談如何懲罰一下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再看看還有哪些諸侯是屬于可以爭取過來的。反正就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的兼并戰(zhàn)爭。一個目的,就是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削弱對手的實力,反正周天子現在也沒有能力約束他們這些強大的諸侯國。

      于是,在這個過程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誕生了,周王室的地位卻一天不如一天了。

      這些在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攻伐之戰(zhàn),大部分都發(fā)生在秋季。當然其它季節(jié)也有,都是相對而言。

      總體上來說,在春天和秋天兩個季節(jié),發(fā)生的大事要事最多,史書里面記載的重要歷史事件也以發(fā)生在這兩個季節(jié)為主。當然,隨著諸侯爭霸的進行,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廣度越來越大,時間跨度就不再局限于單個的季節(jié),跨季節(jié)、跨年的戰(zhàn)爭越來越多,但以春秋之名記載歷史的方式卻依然保留著。

      所以,魯國史書《春秋》之名的來源,也與此有關。

      而魯國的這部《春秋》記載的歷史跨度,恰好處于東周的早中期,所以,這個時期的東周,也就被稱為春秋時期了。

      春秋之后,就是戰(zhàn)國時期,而戰(zhàn)國之詞,在當時就已經被用來稱呼東周后期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了。

      歷來現實

      春秋戰(zhàn)國,為什么不能叫冬夏戰(zhàn)國?

      不管春秋還是戰(zhàn)國,都是后人起的名字,項少龍到了那個年代,如果直接說出“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個名詞,是要被別人當做神經病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魯國的史書《春秋》,戰(zhàn)國之所以叫戰(zhàn)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匯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zhàn)國策》。

      不光是魯國的史書名字叫《春秋》,周王室編纂的史書也叫作《春秋》,各諸侯國編纂的史書同樣也可以叫做《春秋》,這種編年史記載而成的書,在那個時代都叫《春秋》,還有《春秋左傳》、《呂氏春秋》,它們都也叫《春秋》。

      有人說之所以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只知道有春秋兩季,這是誤解。

      《詩經·小雅·四月》里有這樣的詞句:“四月維夏、冬日烈烈”。

      《周禮·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熏玄,秋染夏,冬獻功?!?

      看來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發(fā)明了冬與夏的稱謂,也明確的指認它倆是四季之一。再聯想到古代中原一帶,已經是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因此這冬夏是已經存在的季節(jié)名詞,不容置喙。

      那么為什么要把這本編年體史書稱做《春秋》,而不是《春夏秋冬》、或者是《冬夏》呢?

      一年下來,叫春夏秋冬,當然準確,好像稍有點嫌長,春秋應該就是它的縮寫,之所以不用冬夏為縮寫,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春秋兩季有大型祭祀活動,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這兩個季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季節(jié),各諸侯國君也要趕往周王室所在地,搞一些祭祀、會盟等活動。

      二、春分秋分這兩個時間點日夜同長,象征著公平。

      三、春天和秋天是中原地區(qū)最適合活動的季節(jié),播種前與收獲后,大家閑余時間也比較多,無需貓冬和避暑。

      四、秋天收獲完畢,大家備足軍糧,看誰不順眼才可以出手教訓,吃飽了才能搞事情。

      五、以上可見,國家大事基本都發(fā)生在春秋二季,在編年史書上占據了絕大部分篇章,因此叫做春秋,再合適不過。

      六、也有記載,說孔子作春秋經,是“始于春,終于秋”,所以叫做春秋。

      七、春夏秋冬在表示季節(jié)之前,其實也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春代表東,秋代表西,而古代,設左、右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東西也代表著左右,所以史書與“春秋”相互對應。

      八、西周之前,的確存有一年只用春秋兩季來表述的這樣的一段歷史時期,相對春、秋這兩位老資格而言,夏、冬這兩個季節(jié)的定義要來得晚一些,因此,采用春秋來描述一年的時間,符合先入為主的邏輯。

      一家之言,難免疏漏,誰還有新的觀點,歡迎補充!

      野草3

      看了本題所有的答案和解釋,大同小異,都歸結到史書《春秋》上,算是基本正確??墒?,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問題的核心是為什么魯國史學家編寫的這本書叫春秋,春秋最早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從象形文字演變的角度來看,在長江以南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遠古的象形文字春夏秋冬是表示方向的,相當于那時長江流域以北的東南西北。南方人看一年的氣溫和植物的生長,只有春天和秋天,沒有夏天和冬天。所以表示時間時,春秋就是一年。這四個字介紹到北方,經過漫長歲月,才演變?yōu)橐荒晁募尽?/p>

      魯國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是夏商周時期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心。史學家們在編寫東周前半部時期的歷史時,為了反應北方爭霸,東西對進,此起彼伏的歷史,就用了春秋二字,形象地表示這段歷史就是東部和西部爭霸的時期。用這兩個字,還表示了文人對時代的不滿,即春秋無義戰(zhàn),就是東方勢力與西方勢力的對抗。

      具體地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為西周時期。從此東周王室只有象征意義,列國爭霸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為戰(zhàn)國時期。

      魯國史學家編寫巜春秋》,主要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洞呵铩方涍^孔子刪訂,補充了同時代北方其他國家的事件和與魯國的關系,成為最完整的記載。漢代以后這本書被奉為歷史經典,所以春秋概念為世人所知,只是人們已經忘記了春秋表方向的初始意義,只知道時間概念了。

      按照二十四節(jié)氣,春分和秋分的時候,晝夜相等。春秋的意思是公平的如實的記載實事,沒有記錄者的觀點,這種不加個人觀點的記錄歷史筆法,就是春秋筆法。比如,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就是最典型的筆法,因此一直是東方文化遺產的楷模。

      眸子8552

      因孔子修訂了一本書名叫\(zhòng)u003c春秋\u003e,因而稱那一時期為\u003c春秋\u003e時代或時期。

      東坡先生pro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zhàn)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里面又有春秋和戰(zhàn)國之分。

      戰(zhàn)國好理解,各諸侯爭霸,強者勝出,最終走向一統。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戰(zhàn)國之前的是春秋。春秋時代特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時間大致框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國歷史上有一本儒家經典《春秋經》,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從時間區(qū)間來看,兩者基本相當。

      而這恰恰是春秋時代得名的原因。我們知道,《春秋經》是魯國史官編寫的,記錄的是反映魯國上層社會的失禮非禮之事。當然,為了對比,《春秋經》也會記錄其他諸侯國的史實,并穿插其中。

      在寫法上,《春秋經》有個特點,總體上按照按年、季、月、日記錄,這也是我國編年史書的普遍特性。具體到每一年,又會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需要注意的是,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人用的歷法,古時歷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時?!抖Y記·王制》有載“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爆F代語言學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之分春秋二時,所以人們稱春秋便是指一年了?!洞呵锝洝纺皇鞘艿揭郧皻v法的影響。

      不過,也有人指出,《春秋經》記錄的事情大都集中在春秋二季,或春秋二季著墨比較多,冬夏則一筆帶過。從這來看,冠名春秋也自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是將國史記載稱作《春秋》,以及“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源。

      《春秋經》是我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地位很高,而且記錄了特定時代的重要史實。用史書名代指朝代名倒也很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史書都冠名“春秋”二字。如,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谷梁赤的《春秋谷梁傳》,這三本書也稱“春秋三傳”?!按呵锶齻鳌睂嶋H上是對《春秋經》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在時間上和稱呼上是一致的。

      這里面其實還有問題。《春秋經》記載的時代與學界認定的春秋在時間上是有出入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雒邑之年,這就是東周的開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76年,齊國卿族田氏聯合鮑氏,實際掌握了齊國的權力為止,這便是戰(zhàn)國的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般而言,中間這個時間段才是后世認定的春秋。

      一句話,春秋時期,始于平王東遷,得名于魯史《春秋》。

      我們常說,“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币淮呵镉职嗌俟适履??這恐怕無人能夠說得清了。

      歐陽洪桂扒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就是東周,它的前期稱春秋時期,后期稱戰(zhàn)國時期。

      周天子賜封了兩百多個諸侯國,就像一個大家庭,最初各成員都是親人,相處比較和諧。

      后來一些諸侯國開始互相爭奪,你打我,我打你,家庭便變得不和睦了。這時候的周王朝威望越來越低。

      最終出現三家分晉的歷史大事件。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就是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寫的,因為這個時間點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三家分晉之前,是春秋時期,三家分晉之后,進入戰(zhàn)國時期。

      那為什么司馬光寫史不從春秋時期開始寫起呢?因為春秋時期的歷史已經有了一部書叫《麟經》,這本書就是被后人通常說成的《春秋》。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借鑒的格式、手法有一些也是來源于《春秋》這本著作,他覺得春秋時期的有價值的歷史已經被《春秋》寫了,所以他只好選擇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寫了。

      我寫了這么多,其實仍沒有揭曉“春秋時期”這個名稱是由何而來的答案。因為文貴曲奇,答案需層層剖露。

      “春秋”名稱的由來,也不是孔子給取的,前文說了,《春秋》以前不叫《春秋》而叫《麟經》,因為孔子是魯國人,而且孔子在魯國有名望,有影響,他也有抱負,于是利用自身的這些條件,接觸了魯國管理國家藏書的太史官,收集了魯國上到魯隱公(公元前722年),下至當代魯哀公(公元前481年)共240多年歷任太史記載的魯國史料,摘要編纂成《麟經》一書。

      此書一成,便被歷代文學史家奉為奎臬,更被后代統治者作為治國的明鑒。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麟經》出世引起如此轟動,自然后人爭相傳閱研究,就是光給《麟經》作注解的書就有不少,其中出名的有《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等。

      于是有一些文人雅士便覺得《麟經》這書名似乎不太切題,依書中記事手法為編年體,先春秋再冬夏,應該改名叫《春秋》聽起來更大氣,所以一傳十,十傳百,《春秋》之名遂流傳至今,就像《紅樓夢》是由《石頭記》改名而來,是一樣道理。

      書命名為《春秋》了,那么自然而然,書中記載的這段時期就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春秋”時期了。

      當然,《春秋》記載的歷史只有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這一段,而人們公認的“春秋”時期卻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但這并不影響解釋“春秋”命名的由來。

      大家覺得認可嗎?歡迎發(fā)表不同意見喲。

      稻花香里豐收年

      夏、商、周是中國歷史上三個奴隸社會朝代。其中的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具體時間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經歷了春秋時期的群雄爭霸,我國的奴隸社會基本瓦解。

      春秋時期有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宋國等。當時魯國的史官按照年、季、月、日順序,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各國發(fā)生的大事,按照年記錄時又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季來記載。所以,史官為這部編年體史書命名為《春秋》,這正好與東周初期的整個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想吻合,所以歷來史學家便以春秋作為這個時期的名稱。

      春秋時代之前,周皇室統治規(guī)定,各諸侯國的歷史事件都是由周皇室的史官來寫,這是職務也是制度,更是皇權的象征,其余小國不得染指修編和評論史官的工作。

      但是,魯國率先開始挑戰(zhàn)周皇室權利,他們嘗試自己寫歷史了!魯國不敢明目張膽的叫《史》,就起了個及其個性的名字叫《春秋》,這是魯國反對中央皇權的表現,也是周皇室走下坡路的開端,所以現在只能看到魯國史和完整的周代歷史,將這個時間節(jié)點定為春秋,同時也是周皇室衰落的起點。

      古人為什么要給這本書取名《春秋》,而不是夏冬呢?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在嚴寒中靜寂了許久的生物都蠢蠢欲動?;ú輼淠厩娜话l(fā)芽,昆蟲走獸在哈欠聲中睜開了雙眼。而人們已經迫不及待的來到田間地頭開始播種,大路上,塵土飛揚,那是各諸侯長朝覲周天子的飛馳的馬車。

      周朝時期處于生產力低下的奴隸社會 ,實行的是分封制,各諸侯國對周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而春秋兩季就是各諸侯長朝覲周王室的時節(jié)。各諸侯長歡聚一堂,融和交流,共繪藍圖。每個諸侯長依次發(fā)言,說說國內發(fā)生了什么,現在有什么難處,希望領導給予解決等等,相當于半年的述職報告。

      而周天子亦會認真聽取各諸侯國的匯報,對該國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另外給各諸侯國再安排一些具體的事情,一方面促進各諸侯國平穩(wěn)交流,另一方面繼續(xù)維護穩(wěn)固自己的王室地位。

      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這是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有很多事情圍繞著秋收而展開,而在秋天的朝覲時,各諸侯國會帶上土特產進獻周天子。

      春秋兩季中,圍繞著生產生活,一個國家發(fā)生的事情是最多的,也是史官工作最充實的時候。在秋收過后,一小撥有野心的國家只等糧食進了倉,蓄謀已久的戰(zhàn)爭又慢慢拉開弓弦,一觸即發(fā)。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相互攻伐吞并,有的消亡,有的興旺。春即生也,秋即死也,生生死死史官都詳細記錄在冊。

      記事為史當公公正正,不得帶有個人感情或國家政治色彩。一年中只有在春分和秋分這一天,白天與黑夜同等長短,世間之事曲直成敗有如春分和秋分當公正記錄,所以,魯國的史官在綜合考量后,給自己的這部編年體史書取名為《春秋》。寓意公平的記錄各國的興衰始末。

      由此,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春秋一詞便衍生了很多種意思。比如“幾度風雨,幾度春秋”中春秋一詞代表一年四季;比如“濁酒一盅話悲喜,薄粥一盅寫春秋”中的春秋一詞代表歲月、人生;再比如“尊公,方今春秋幾何?”中的春秋代表年齡。

      春秋時期,你明白了嗎?

      張永科38

      題主雖輕輕一問,但因話題沉重!就會扯出千言萬語!只能簡要作答:

      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春秋》,《左氏春秋》,《呂氏春秋》,《晏子春秋》這些典籍。這些書籍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這是因為:

      中華先民們在長期觀察自然和生產實踐中發(fā)現,植物,農作物,都有著春生,夏長,秋熟,冬眠的特定規(guī)律,于是管自然界動植物跟隨大自然變化規(guī)律而休生養(yǎng)息的特征叫生物鐘現象~生物鐘規(guī)律!而農作從春生到秋熟這一青一黃正好代表著一年的時光!所以,春秋一詞又代表著時空變化的含義!

      二,在研究歷史時,不難發(fā)現,《呂氏春秋》《左氏春秋》等書籍,都具有編年史的特色!而所有帶春秋的文學作品中!都與時間,時代,時期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充分證明,春秋一詞并非單純代表季節(jié)的變化!春秋一詞中又飽含著時代的風云變化!

      三,在一年四季中,不只是植物,農作物隨著春秋溫度和時光的變化而變化,世間的萬物,人們的思想也隨著時光的推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西周時期,人們被禁封多年的思續(xù)產生大爆發(fā),于是涌現出如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眾多思想家!

      綜合以上自然界和人文的變化特點,人們后來就管西周時期從公元前770~476年這段時光!叫春秋時期。

      [公元前475~221年叫戰(zhàn)國時期。而人們泛稱的東周列國時期就是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統稱。]

      月光侃歷史

      春秋這個名字的出處也不復雜,乃是因為孔子修訂的一本書《春秋》。這本是魯國的史官們記載下來的關于魯國的歷史,孔子修訂之后以此命名,但并沒有記載其他國家同時期的歷史事件。

      魯國的史官記載國內歷史事件之時,會按照年份、季節(jié)、月、日的形式編輯好,一年分為四季,簡稱為春秋。

      孔子是魯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懷有深厚的感情,也了解的比較多,所以將魯國的史書整理編訂成了今天的這本儒家經典。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也曾經編纂過史書,但幾乎都遺失了,無處可尋?!洞呵铩酚涊d了魯國十二位君主在位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達242年。那么為什么這本書會用“春”和“秋”命名呢?

      第一,因為在四季之中,這兩個季節(jié)是諸侯和君主、國與國之間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對于一國之君來說,這兩個季節(jié)是各諸侯朝覲和會盟的時節(jié),所引起的歷史事件就比較多了。相對于炎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來說,這兩個季節(jié)適合各諸侯出門遠行,朝見君王。除了向君王報告工作,處理長時間積累下的問題或者矛盾,到了秋收的季節(jié),諸侯們還要向各君主納貢獻禮。

      當然,除了諸侯和諸侯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使者也開始為了國家大事而頻繁走動,翻看歷史書籍,春秋兩個季節(jié)之中的大事件就發(fā)生的比較多,基本上所有的政治活動也會集中在這兩個季節(jié)舉辦。所以,以這兩個季節(jié)命名也不足為奇。

      第二,在農耕社會,這兩個季節(jié)的祭祀活動也最多。春天意味著春耕的開始,秋天意味著糧食的收獲。史書之中除了記載皇室的活動,也會用大量的篇幅描寫這一年的農耕狀況,無論是自然災害之下的荒年或者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這都是要記錄在案的。

      而作為君主,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季慶賀感恩豐收,這兩場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每到了春季和秋季,也是國家頒布政令最好的時機,在春天,君主會頒布政令協調好國內的資源,確保國家能有一個好收成。秋天如果糧食歉收,他也要迅速做出反應,以免出現國家動亂。所以在農耕方面,這兩個季節(jié)著墨也最多,也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兩個季節(jié)。

      第三,秋天是一個復雜的季節(jié),糧食歉收和豐收,大國的君主都不能安定下來。如果糧食歉收,君主必然擔心別國挑釁;而糧食豐收之后,又在想是不是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吞并鄰國的城池。畢竟這個時候農忙已經結束了,具備了征調入伍的條件,氣候條件也很適宜。眼看著寒冬就要到來,如果君王不立刻下定決心,怕是要還要等上一年。所以,在秋季發(fā)生的戰(zhàn)爭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多。

      綜上所述,之所以將這段時期簡稱為春秋,就是因為春秋兩個季節(jié)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較多,在史書之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對于百姓而言,春耕秋收就是一年最重要的兩件事,對于君主而言,春季祭祀秋季戰(zhàn)事也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活動。

      在廈剛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春秋時期”與“戰(zhàn)國時期”的合稱?!叭曳謺x”就是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線。很多人奇怪,為什么那一段歷史叫“春秋”呢,其實這與歷史上著作《春秋》有必然的聯系。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的得名,來自于兩本書《春秋》《戰(zhàn)國策》。

      春秋時期,在中華大地的諸侯國有140多個,其中國力比較強大,影響力比較大就只有齊國、晉國、楚國、秦國、魯國這五個國家。魯國是儒家孔圣人的出生地,也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在史書《春秋》這一本書中,就是魯國的史官執(zhí)筆記錄下魯國200多年的歷史,之后由孔子本人親自修訂。

      為什么史學著作《春秋》能夠與歷史上大分裂時期的“春秋”畫上相等號的呢?雖然在春秋那一段歷史戰(zhàn)亂紛爭,有很多諸侯國,只不過只有魯國這一段歷史被完整記載下來。由于魯國的史書《春秋》記載就是魯隱公到魯哀公這一段長達長達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與長達三百多年的“春秋”諸侯國林立的時間正好重合。因此,人們就用“春秋”指那一段歷史時期,也就成為我們說的東周時候的“春秋”那一段歷史。

      此外,那一段歷史叫“春秋”,也是與青銅器有關。青銅器是西周時候的文化載體,當時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都需要青銅器。西周時候人們常常在辛勤耕耘的春節(jié)或者豐收的秋季來舉辦祭祀儀式。

      當時諸侯國的國君為了求得風調雨順,經常在春秋時節(jié)舉辦祭祀活動。而且,春秋時候也是在東周時期,雖然周天子勢力衰微,但諸侯國君還是認可周天子的存在。東周時候也是沿襲西周的分封制,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就定期在春秋兩季覲見天子。在覲見天子的時候,國君主要講述自己國家在過去一年經歷的大大小小事件,以及還有許多沒解決的問題,已尋求周天子的幫助。同時國君也攜帶自己國家的物資向周天子朝貢。

      無論是古人重視的祭祀是在春秋兩季,還是國君覲見朝拜時間在一年的春秋兩季,可以看到春秋對古人的特殊意義。所以,把那一段歷史叫做春秋時期,也是對“春秋”這個詞的喜愛。

      戰(zhàn)國之所以叫戰(zhàn)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匯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zhàn)國策》。有些人也說,孔子《春秋》歷史書記載的歷史叫春秋,也蘊含古人的智慧。由于春天要耕作,秋天要秋收。所以,春秋是象征和平的。

      言者青青

      這個提問的關鍵詞是“春秋時期”和“春秋”。明白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就知道了為什么叫“春秋”了。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春秋初期,各諸侯群雄紛爭,形成“春秋五霸”,致使周王勢力減弱。

      春秋中期,各諸侯在戰(zhàn)爭中倍感疲憊,需要休整。各方聚合在一起召開“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zhàn)火暫時平息。

      春秋后期“三家分晉”,百家爭鳴,進入到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全國經過戰(zhàn)亂,總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這里要說明的是,那時“國”的概念是各諸侯受封的地域,而不是現在的國家概念。

      以上這段“春秋時期”,經歷了295年。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zhàn)國前夕。在這期間,發(fā)生了各諸侯國相互征伐、頻繁戰(zhàn)爭、調停修整、明爭暗斗,橫行霸權,例如“弭兵之會”;“王子朝之亂”,逼迫周敬王遷居;“百家爭鳴”等等,而這些事件基本發(fā)生在春秋兩季,因此,久而久之,“春秋”一詞替代了“春秋時期”這個詞。

      歷史上為什么稱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為“春秋時期”呢?這與孔子與弟子們編撰的《春秋》書籍有關。

      《春秋》這部書籍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一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期間所發(fā)生的大事,這些事大多數發(fā)生在春秋之季。而且,這些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時間,與當時歷史發(fā)展時期基本相吻合,比較客觀真實。因此,當時的文人們借用了“春秋”這個詞,稱這段歷史為:“春秋時期”。時間久了,人們說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時期”,大家也都會心領意會的。

      《春秋》這部書原名叫《魯春秋》??鬃釉谡硇抻啞遏敶呵铩窌r,把書籍名改為《春秋》的。這部書是我國首部編年體史書。這種體例寫歷史,簡明扼要,讀者易讀易懂。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為什么叫“春秋”?還有一個原因?!按呵飼r期”是我國百家爭鳴最好的時期。當時各國紛紛都在爭寫“春秋時期”這段歷史。例如周朝寫《周春秋》、魯國寫《魯春秋》、燕國寫《燕春秋》等等,大家都在用“春秋”這個詞書寫自己的“春秋”史。無意中“春秋”成了代詞,代表了一年四季。春是播種,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含有夏季的炙熱和狂風暴雨;秋是收獲,萬物開始休眠的季節(jié),藏在冬季的天寒地凍,又是多事之秋。可以說,春和秋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具有代表性。遺憾的是,各國的“春秋”文獻只有《魯春秋》傳了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春秋》,其它的都找不到了。這里面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文獻中,篇幅最多的是記載了春秋兩季所發(fā)生的事件,因此,把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這段歷史,簡稱為“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它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么叫“春秋”?據說還有一個原因。據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期是以種植業(yè)謀生的。人們習慣春耕秋收的生活。春天耕地前要“春祭”,祈禱先祖保佑,有個好收成,秋天糧食豐收,皆大歡喜。當時,人們沒有歷法意識,春夏秋冬之說,歷法觀念比較薄弱。一年中只認春秋兩季,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是農民最樸實的播種與收獲的時間觀念。

      隨著歷法的普及與進步,夏歷和冬歷也被引入,在人們的頭腦里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個概念。然而,春秋兩季仍然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季節(jié),再說了人間大事發(fā)生在春秋兩季有很多。每當人們說起春秋時期這段歷法知識時,就會不自覺地用春秋代替了一年四季。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之所以叫“春秋”,皆因春秋在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春秋》這部書所記載的大事要事基本發(fā)生在春秋兩季;人們借用了《春秋》這部書的名字,作為代詞專指“春秋時期”;后人借鑒了《春秋》編年史體例續(xù)寫歷史,以“春秋”這個詞替代了“春秋時期”;人們用“春秋”詞代替“春秋時期”詞組來使用,既簡明扼要,又易讀易懂,很適應于口語和文字。

      簡秋習文

      歷史上,一般把秦朝統一之前的這段時間稱作“先秦時代”。

      上古時代之后,經歷的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

      春秋,從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公元前720年-公元前476年)另有一說:到周敬王四十三年三家分晉為止(公元前403年)。

      春秋是列國并峙的時代,最主要的有十二個國家。

      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的封國。

      齊,周室功臣,姜姓。

      晉,周成王弟弟虞。

      秦,非子立國,嬴姓。

      楚,熊繹受封,羋姓。

      宋,殷宗室微子啟的封國。

      衛(wèi),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國。

      鄭,周厲王的小兒子,宣王時受封。

      陳,虞國的后裔,姓媯。

      蔡,周武王的弟弟蔡舒度的封國。

      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壅。

      越,夏少康的庶子無余。

      根據史書記載,十二國的世系并不是完全確實的,以上內容參考顧頡剛先生的《春秋》。

      為什么叫春秋?

      魯國“國史”——《春秋》

      上面說到的十二國,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史”,而魯國的“國史”就是《春秋》,

      晉國的“國史”是“乘”;楚國的“國史”是“梼杌”,但只有魯國的“國史”《春秋》流傳了下來,其他國家的“國史”都失傳了。

      這就要感謝孔子,因為孔子在晚年,用“微言大義”的方式,重新編訂了《春秋》,正所謂“孔子做春秋,亂臣賊子懼”。

      應該說由于孔子的儒學鼻祖、先賢至尊的地位,他重新編撰的《春秋》才能夠被保留下來。

      春秋——最為重要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

      而中國自古都是農業(yè)文明國家,“春、秋”兩季是播種、收獲最重要的兩個季節(jié),比起“冬、夏”對于人們來說更有意義。

      當時,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是諸侯每年“春、秋”兩季覲見周天子,也是比較重要的日子。

      不管是“春秋”還是“戰(zhàn)國”,都是后人這樣叫的,對于當時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并不自知。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東方國學

      一個人,一本書,確立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春秋”。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春秋”的故事。

      周代衰,王綱墜。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后,周道漸衰,王綱不振。周平王東遷,諸侯都不聽話了,各自也都生起了獨霸天下的野心,社會秩序變得更為混亂。傳說中“禮崩樂壞”的時代,正式來臨。

      當時的鄭莊公,也就是我們中學課本里《鄭伯克段于鄢》的主人公,作為周王室的同姓諸侯,論輩分,周天子要叫一聲叔父的人,甚至以臣逼君,發(fā)兵去割天子的麥子。

      在這樣的一個滿社會都在重視外交與軍事的時代,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老頭,他周游列國十幾年,四處宣傳他“尊王攘夷”、“崇仁尚禮”的學說。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注定是失敗的。于是他就在晚年已經游走不動的時候,退而著書育人,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留存下來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本書就是《春秋》。

      這本書以魯國的視角記載了242年間的歷史,通過“一字褒貶”,“微言大義”的方式對當時的歷史做出了評判。

      這個人就是孔子。他一直以“述而不作”自居,卻留下了《春秋》這樣一部作品,因此他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這個世界就撕破了臉皮,徹底進入了“強凌弱,眾暴寡”的時代,也就是戰(zhàn)國時期。因此,人們便把孔子所記錄的這242年歷史時期,稱為“春秋”時代。

      作者:賡瑜

      華中小隱

      《史記》云:“古者右史記事,左史記言。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漢太史令司馬遷的這般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自黃帝時,朝廷設有史官,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史官不止一個人,有左史、右史,還有守藏史。老子李耳就是周守藏史。太史令的令字,表示得很清楚,太史令手下還有若干人組成工作組,職官名叫太史,不帶令。尤如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

      遺憾的是,倉頡寫的史記,至今尚未發(fā)現,大概是朽爛了。西周史官寫的史記恐怕也殘損了,或許在漢朝司馬遷時,還有殘留,只是不勝觀覽。司馬遷不得不重新抄錄編撰,靡爛不清之處,不敢亂加猜測杜撰,寧缺勿濫,因而十分簡略。幸好年表甚是清楚,各朝各代都排列得非常規(guī)整。書成之時,沿用慣有名稱曰:《史記》。

      之前的史記包括兩部分,記國家大事的,書名標題叫《春秋》,以示時間年歲。因為那時一年只分春季和秋季,還沒細分出夏季和冬季。春種秋收,剛剛夠用。屈原有辭曰:“春與秋其代序”。古人以一個寒暑交替周期為一年,再按天數分月份,最后分季節(jié)。與天象觀測的星際位置變化也是吻合的。《史記》有《天官書》,以記其事。西洋羅馬歷法的形成也大致如此。

      記君主言論的,書名標題叫《尚書》。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東遷帝都為界線。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以公元前425年,威烈王姬午為界。因為威烈王23年之前的事情,都記載于《春秋》里了,要言不繁,不夠詳細。之后的事情,就有很詳細的記載了,但卻沒有匯總成冊,也沒給個書名,所以不再稱春秋。

      春秋末期,有左丘明的歷史散文巨著《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傳》,借用史書名號敘事,也用史家筆法,要言不繁。再后秦朝有《呂氏春秋》,亦一脈相承。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從威烈王開頭說起的。自威烈王23年,到赧王入秦,周朝滅亡,177年之內,共有大小正規(guī)戰(zhàn)爭208場,不包括邊境小沖突、謀殺行刺,以及宮庭蕭墻之亂。所以稱為戰(zhàn)國。時人云:“春秋無義戰(zhàn)“。意謂從東周春秋時期開始,戰(zhàn)亂越來越頻繁,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因以戰(zhàn)爭頻仍之象,稱謂那個時代,所以有《戰(zhàn)國策》,盡敘治國謀略兵法爭戰(zhàn)諸事。

      周朝列國,原本都是親戚,有血緣關系。但幾代之后就不認了,竟至于互相爭奪兼并。后世秦始皇有鑒于此,改分封世襲制為郡縣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是中國奴隸制逐漸崩潰的時期,可以用廢井田,開阡陌為標志斷代。

      小祁說歷史

      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春秋時期”,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會叫“春秋”呢?而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就不能叫“夏冬”呢?那么,小祁今天就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總共295年!對于截止時間存有爭議,一說止于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那么為什么這一時期要叫“春秋”呢,在小祁看來,有以下文學、政治、經濟三方面原因。

      一、文學方面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段時期之所以叫春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孔子編寫了一本記載魯國歷史的史書《春秋》??鬃訉敃r各國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本編年史書命名為《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又與這段時期的跨度大致吻合!

      (孔子畫像)

      二、政治方面

      在中國周朝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們朝見周王的時間,同時也是各諸侯國之間使者往來、會盟的主要時間,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fā)生在春秋兩季。

      三、經濟方面

      封建專制時期,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農業(y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就構成了一個時間閉環(huán),因此也就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兩季春和秋來代指一年。

      (魯國編年史書《春秋》)

      總而言之,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古人都很單純的根據天氣辦事,冬天太冷,夏天又太熱,有避暑和窩冬之說。那么重要的事件就留在了天氣適宜的春秋兩季發(fā)生了,而又因為孔子編寫了著名的經典《春秋》,也就把這段時期稱為了春秋了!

      潮千躍

      相信我:花一分鐘看完本文,你一定能很清楚春秋為什么叫春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我們單說春秋。

      其中春秋以平王東遷為標志性事件,意味著王權旁落。周王室對天下不再有把控能力,因為要遷都躲避外族入侵,周王室的威嚴已經不在。接下來就被鄭伯揍了兩回,天下諸侯從內心輕慢周王室,不再敬重這個帶頭大哥。

      而春秋,是根據孔子編輯的《春秋》來命名的。

      為什么叫春秋呢?它的基礎背景是什么?

      因為春秋開始,就進入了禮崩樂壞的時期。

      什么叫禮崩樂壞?

      因為周王室自周公起,以禮樂治國。禮崩樂壞,就是大家都不認這個禮和樂,周王室和諸侯都無法繼續(xù)以禮樂治國。

      什么叫禮樂治國?

      就是每一個等級,用相應的禮和樂,以此來明確彼此之間的關系。

      有什么等級呢?王是最高等級,王的意思就是貫通天地人,也叫天子,是老天派下來管理天下的。

      王以下,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這就是諸侯國,根據功勞由周王室賜予的爵位,這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貴族。

      諸侯之下還有大夫,大夫之下還有家臣。這是聘用的高級打工仔,不可以世襲,但擁有實權。

      然后再之下是庶民和奴隸。庶民就是平民,自由人,自己賺錢,完稅后的剩余部分自己花。奴隸是非自由人,來自俘虜和罪犯,沒有什么個人權利。

      這些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禮和樂。不能亂用,亂用就是犯罪。

      到春秋,這些禮和樂就亂用了,誰都可以用,沒人能管。

      換言之,禮崩樂壞,就是周王室的統治秩序亂了。大家都不給大哥面子,諸侯當天子是擺設,諸侯以下的大夫當諸侯是擺設,大夫以下的家臣當大夫是擺設,然后家臣的妻子和子女,也可以把父親當擺設。

      因為沒有秩序,所以就亂。

      那為什么叫春秋?

      我們知道《春秋》是一本史書,史書有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真實記錄。

      《春秋》就是真實記錄這段禮崩樂壞的時期,這個時期,大伙不認大哥,然后導致的各個階層的混亂。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各種互害互殺,各種悲劇不斷上演,《春秋》就真實記載了在禮崩樂壞的背景下的這些事情。

      就是讓我們自己去想:沒有秩序,是多么可怕。

      《春秋》里面的春是指春分,秋是指秋分。

      這兩天,是日夜長短一樣的,意思是陰陽均割。也就是說,這是不偏不倚、公平記錄的歷史。

      所以我們看《春秋》,它不會直接說誰是壞蛋、誰是好人。但它會間接說,這需要對古文有一點功底,和知道歷史背景,才能清楚作者的傾向。

      春秋是一個偉大的時期,各種思想不斷的明確。春秋也是一個悲愴的時期,各種違反人倫的可怕的事情,不停的上演,從王到奴隸,沒有可以安生的人。

      職場火鍋

      中國歷史習慣將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到秦滅六國(公元前221)之間的時期統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分裂、大變革時期。

      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是后世史學家對這段時間的再次劃分。自“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等事件后,“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和綱常禮教已經徹底分崩瓦解。諸侯間征戰(zhàn)的規(guī)模和激烈程度不斷升級,戰(zhàn)爭多以吞并消滅對方為目的。史學界對春秋和戰(zhàn)國時代的劃分一般采用《史記·六國年表》中的劃分,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戰(zhàn)國的開始。

      “春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得名于《春秋》這本書?!洞呵铩肥囚攪饭偎氖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洞呵铩酚涗浟藦聂旊[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洞呵铩废鄠魇强鬃泳幾氲?,被列為“六經”之一。之所以將用“春秋”命名,一個原因是《春秋》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與客觀的歷史時期相當。另外也有孔子的因素在里面。春秋時期各國都寫有史書,只是魯國更勤于修史?!洞呵铩酚涊d的史實更為全面,不僅記載本國歷史,還包括其他國家發(fā)生的大事。經過孔子的編纂,《春秋》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能夠代代流傳。用“春秋”命名最有威信。

      《春秋》作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的史實記載按年、季、月、日記錄,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中國以農業(yè)立國,春秋兩季是播種豐收祭祀的季節(jié),相對于夏秋兩季更為重要,發(fā)生的事件也更多。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就是用春秋兩季代表一年發(fā)生的大事。

      百聽聽書

      為什么用“春秋”二字來代指歷史?

      一、 有部史書叫春秋

      春秋的得名主要是因為孔子修訂了一部史書《春秋》。儒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墨家一起,被稱為“顯學”,也就是顯赫一時的學派。《春秋》后來和《易》、《詩》、《書》、《禮》一起,被稱為“五經”,是為儒家經典之一。

      追根溯源,作為魯國人的孔子,《春秋》是根據魯國史官編撰的史書《春秋》修訂的。當時魯國史官把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來記錄,簡單概括,便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前722年與前770年的周平王元年相近,這一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也就是現在的洛陽,東周開始。前481年又與周敬王駕崩的時間前476年相近,《春秋》的歷史記載與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相當,后代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名稱。

      那么,為什么魯國史官會以“春秋”來概括整段歷史呢?

      其實在古代,春秋往往指代一年。以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秋收是百姓的命根子,因此一年中春秋是很重要的兩個季節(jié),順帶著,春秋在人們心中的分量,便比冬夏要重得多了。

      百姓重視春秋,天子也很重視。西周講究禮樂,天子會通過祭祀來聽取天意、發(fā)布政令,在春季與秋季,祭祀是最為隆重的。

      這樣一來,春秋便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交替,成為一年的代稱,也用來泛指光陰。歷史由時間構成,“春秋”便成為歷史的代名詞。

      jiu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

      因為孔子記錄那段歷史的書叫春秋[呲牙]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共90條/2頁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注石塘網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