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結論:不僅美化了,而且隱瞞了事實,在對朱祁鎮(zhèn)的評價上明月明顯夾帶了“私貨”。
當年明月寫到:“雖然他一生中干過很多蠢事、錯事,但在我看來,他比那些雄才偉略的帝王們更像一個“人”。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評價朱祁鎮(zhèn)的一生: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strong>
事實上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僅為君昏聵,在私德品行上也是污跡斑斑,不是個好皇帝更不是個好人。
為君:寵幸奸佞、濫殺忠臣、叫門天子、漢奸皇帝,大明王朝從他開始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戰(zhàn),喪師辱國,葬送幾十萬大軍和無數精兵強將,差點亡國,對內國內損耗巨大,對外,由對瓦剌等游牧民族從戰(zhàn)略進攻轉向戰(zhàn)略防御,明朝自此由盛轉衰。

朱祁鎮(zhèn)影視像
寵幸奸臣,寵幸大奸臣王振,以致土木堡之禍;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后來石亨石彪叔侄驕縱不法,圖謀變亂;曹吉祥叔侄更公然在京師舉兵造反,是唐朝之后五百年來唯一造反的太監(jiān)。
為政上也頗多問題,處置荊襄流民問題不當,激起百萬人眾民變;丟失河套要地要地,導致遺禍日久的寇變。
濫殺忠臣,英宗復辟之后,斬“王文、舒良、張永、王勤于市,籍其家;謫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翟充鐵領衛(wèi)軍;罷蕭茲、商恪、王偉、古鏞、丁澄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悅等貪刻斂佞,并劾右通政殷謙為于謙黨,侍郎張敏,侍郎宋琰,少卿陳贄黨附進身,俱乞黜逐之”。于謙被殺,家產抄沒,家族生人流放。

于謙像
為人:貪生怕死,恩怨不分,敵友不辨,是非不明,為人涼薄陰狠、睚眥必報。
朱祁鎮(zhèn)瓦剌被俘虜后,因為貪生怕死,給瓦剌軍帶路,進攻大明的關隘和城池。守將郭登忠于國家不肯開門,朱祁鎮(zhèn)便懷恨在心,復辟后將其問罪流放。
明王朝一朝都“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稷”,唯獨他貪生怕死,當叩門天子,二十四史未有,著實無顏面對先祖。
為奸臣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建廟,感謝其放自己回國的大恩,至今北京智化寺還留有英宗復位之后下旨給王振立紀念碑。

朱祁鎮(zhèn)給奸臣王振立的碑
內容闡述了土木堡一戰(zhàn)王振“腹心扈從”,但是“將臣失律”,于是王振只能壯烈自刎殉國,英宗甚是感動,想起“君臣大義”,給他立碑,還附帶了王公公畫像一張,身穿蟒袍。
如此是非不分,死不悔改,說明此人對于國難毫不在意,對奸臣宵小歌功頌德,更是昏庸無恥。
奪門之變后,更是將景泰帝先廢為郕王,景泰帝,死后再以戾王之謚號將景泰帝以親王禮儀葬于西山,廢除朱祁鈺杭皇后的謚號,搗毀其陵墓。
對待親族睚眥必報,甚至還干出將抗敵功臣的女眷送給敵人凌辱的勾當,讓當時朝臣都覺羞愧難堪。
總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明朝的多數皇帝和大臣評價比較包容,更是美化了朱祁鎮(zhèn),事實上明朝的那些木匠、道士、懶漢皇帝都強他許多。

總有人拿朱祁鎮(zhèn)人緣好說事
你們說什么瓦剌上下對他親如兄弟,你們難道不覺的他和也先的好關系更像日本和溥儀嗎?
你們說他對錢皇后愛的有多深,當太上皇時有多慘,那為什么他在艱苦的太上皇時期會弄出那么多后代,每天慘的就剩啪啪啪了?
你們說他殺于謙只是錯誤,其實他很仁慈,好吧,就算他真是錯殺于謙,那為什么還要流放郭登(郭登,朱祁鎮(zhèn)叫門時沒給他開門),為什么門達污蔑與他共患難的袁彬時只說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隨便打他,死不了就行),這是陪共患難的人啊,而且還是被陷害啊!
你們都說他只是打錯了一仗(土木堡),而且還是因為王振,OK,就算土木堡失敗沒他關系,那為什么后面要給王振平反,給也先立廟?
你們都說他仁慈,廢除了人殉,那為什么他卻要朱祁鈺的賓妃宮女陪朱祁鈺殉葬?
你們多說朱祁鈺對他不好,那為什么他每天都窮困的啪啪啪呢?
你們都說他就打錯一仗殺錯一人,那為什么他一死就爆發(fā)荊襄流民起義,為什么丟失河套(游牧說是借道朝貢,然后就在那一片定居下來了,年年劫掠邊關),為什么會放任董山的壯大(董山之亂前后掠奪邊關,受災百姓十余萬)
最后,為什么就這么個不忠不義不孝不慈不仁的閘總會有人洗白!

《明朝那些事》中的歷史史實,都是出自正史如《明實錄》或者《明史》,完全參考史書的敘述。所以對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描寫大部分以《明實錄》里面的記錄為依據,《明實錄》都是由繼任皇帝來編寫,史實清楚,可信度較高。
當然,寫歷史的人本身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也有自己的好惡,而負責修歷史的史官有時也要看皇帝的臉色行事,對一些帝皇家不愿提及的事實略過不表或進行美觀修飾。
感覺《明朝那些事》過于美化朱祁鎮(zhèn)而貶低朱祁鈺??吹臅r候,我把朱祁鎮(zhèn)看成了一個雖然在敵人那里忍辱負重,但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且回來以后,又被弟弟欺負的非常慘,自己的奪門之變其實也是迫于無奈。
但是后來想想看,朱祁鈺雖然對這個空降回來的哥哥沒有多少好態(tài)度,但也沒動殺他的心思,說實話,要殺早殺了,還能讓朱祁鎮(zhèn)活蹦亂跳地回來?
反正文章里把朱祁鎮(zhèn)描述的特別慘,每天過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不容易有棵樹能乘涼,還被朱祁鈺下旨砍了,這些可能是史實,但沒提到的是朱祁鎮(zhèn)在南宮那幾年,生下了4個兒子6個女兒,另外還有3個夭折的兒子。
朱祁鎮(zhèn)要真像史書里說得那樣慘,每天食不果腹朝不保夕,想必是沒有多少心思造出這么多子女的吧!況且他的孩子都被朱祁鈺封了王,從這點來看朱祁鈺沒有描寫的那樣暴戾不堪,沒有人情味。
在朱祁鈺死后朱祁鎮(zhèn)給他的謚號叫做“戾”,其實也代表了他自己心中也有股戾氣??此匦碌腔蟮姆N種表現(xiàn),殺掉于謙,還差點殺掉曾經忠心保衛(wèi)他回國的袁彬來看,他并不符合史書上描寫的那樣脾氣溫和,是個老好人的形象。
朱祁鎮(zhèn)的奪門之變其實也代表了他對權力的癡迷。眼看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而且沒有后代,唯一可以繼任的后代,其實就是朱祁鎮(zhèn)自己的親生兒子朱見深。
但是他偏偏在這個關頭發(fā)動了奪門之變,自己當上了皇帝??梢?,他壓根就不想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而是要把權力緊緊抓在自己手中。
縱觀朱祁鎮(zhèn)的一生,明明從他爹朱瞻基那里接到的是一個興盛的大明,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結果到他這里急轉直下,他作為皇帝,寵信宦官殺掉忠臣;作為俘虜,被人挾持著去邊境叫門,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恥辱。
《明朝那些事》對朱祁鎮(zhèn)的評價是他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我認為他其實連個好人都算不上。

《明朝那些事兒》對于朱祁鎮(zhèn)的描寫被好多人認為美化了,我倒覺得沒什么。每個人對于人物看待角度也不一樣,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對待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評價。
我很欣賞作者能夠用全新角度去解讀,他的觀點不一樣,他用“人”的角度去結構皇帝,這點不一樣,所以我不認為存在美化,他用他的筆寫出他認為的那個皇帝。
至于美化,是自己的覺得人家寫的美化了,但是你自己是否了解過朱祁鎮(zhèn)?你對他有多了解?通過史書的描寫就輕易判斷一個人的本性?是否有深處的東西你沒看到?

是的。而且這種美化藏于暗處,讓人難以察覺。
我記得有一個細節(jié),他提到朱祁鎮(zhèn)被俘虜在瓦剌的時候,周圍的人對他很好,說明他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但是呢?當時瓦剌是要拿他來做敲門磚,要用他來做人質要挾北京守軍的,加上朱祁鎮(zhèn)自己都很配合瓦剌軍的行動,喊守軍開門喊得不亦樂乎,如此這般,瓦剌人怎么會虧待他呢?
仔細想想,朱祁鎮(zhèn)這種行為,難道真的不算是漢奸嗎?他可是皇帝啊!對著首都守軍喊開門,會引發(fā)怎樣的結果,他難道不懂嗎?得虧城里有朱祁鈺和于謙,他大明才總算守住最后的底褲,沒有讓大明王朝正當強盛之時突然暴斃。
要不是于謙他們死守住北京,你朱祁鎮(zhèn)能活著回來嗎?要不是他們守住了大明王朝的命脈,瓦剌軍攻破首都,南侵中原,你朱祁鎮(zhèn)一定會被瓦剌牢牢地關著,就像當年北狩的宋徽宗宋欽宗一樣。但是這個朱祁鎮(zhèn),他被送回北京后,對他的弟弟做了什么?又對于謙做了什么?最令人氣憤的是殺于謙——“不殺于謙,出師無名?!边@是什么破道理?你們豬家內斗,非要害死救國救民的民族英雄,你朱祁鎮(zhèn)不是壞蛋難道還能是什么好鳥?
朱祁鎮(zhèn)就是天字第一號王八蛋,和他的子孫朱厚熜、朱翊鈞一樣,不止不是好皇帝,更是十足十的爛人。說他“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絕對是一種不恰當的美化。

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后覺得作者筆鋒一直都屬于幽默有趣,但都是符合歷史人物的屬性風格的,并且遵循歷史記載的。大部人評級一個好帝王首先考慮的是其創(chuàng)造了多少功績,并且對后世有多深遠的影響,例如開科舉,解決叛亂,發(fā)展軍力,水利,民生,醫(yī)療,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需要國力來支撐,很多帝王不是不在做而是國力不足,例如隋朝的楊廣,其修建大運河,三征高麗,這些都造成了勞民傷財,讓后世唾罵,其雖好大喜功,但是也是在做為國家好的事,在其收到叛亂通知的時候大喊:朕為了百姓,百姓為何反我。后面的唐朝代撿了現(xiàn)成的什么開元盛世就來了,當然楊廣也確實為了成為千古一帝讓百姓流離失所,但事情都有兩面我個人覺得不能片面。
在反觀朱祁鎮(zhèn)明朝第六位黃帝。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土木堡事件,用兵用人不當造成大量傷亡,自己也被俘虜了,另外國家岌岌可危。而在俘虜后,其對待身邊人以及對待嗜血的瓦剌軍都寬以待人,并且不卑不亢,這種氣勢甚至讓瓦剌軍統(tǒng)帥都對其恭敬如賓。如果一個人被俘虜要砍頭還能坦然應對,這也足以看出其內心的強大,山崩于前而面部改色,也沒幾個能做到的吧。后也有人說殺了幫助其解決叛亂救他回來的于謙,事實于謙已經輔佐新主,而且政治立場已經很明確,古代歷史有幾個帝王不殺大臣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身邊所有開國的功臣殺了個精光,而朱祁鎮(zhèn)只是做了每個帝王都會做的事,而且殺的是政治立場對面的于謙。另外其少年也是苦讀書籍,被評為天才,所以個人覺得明朝那些事沒有美化朱祁鎮(zhèn),只是人家本來的樣子而已,就是幽默的寫了出來!

沒有美化,勝者為王,敗者寇
我們不是當事人,都有兩面性,故此本人以為,正常的

是美化的太過,幾乎到了抖音濾鏡的地步。
明英宗在蒙古人那里就是招財童子,這才人見人愛。明英宗為了活命,逼得自家親戚吐血,這事當年明月可沒提。朱祁鎮(zhèn)在大同城下時,特別下令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兩家的孝子們給也先準備數千匹絲綢,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為國捐軀,他們的子嗣卻因為這個懦夫承受奇恥大辱。此外西寧侯宋瑛的夫人還是明英宗正牌的姑奶奶(宋瑛娶了朱棣的老四閨女),明英宗自己丟人還不夠,連累親戚們都倒了血霉。此外他重出后,不但殺了于謙,還把堅守大同的郭登等人修理的很慘

朱祁鎮(zhèn)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應該說不算是美化,作者可能是比較真實的表達吧。個人愚見

《明朝那些事》里的朱祁鎮(zhèn),「是個有魅力有良心的好人,復辟后是個好皇帝,只是打錯一戰(zhàn)(土木堡),殺錯一人(于謙)」;然后居然還歌頌起朱祁鎮(zhèn)所謂對“錢皇后的忠貞愛情”。
然而,真實歷史上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豈止是在土木堡之戰(zhàn),喪師辱國,葬送幾十萬大軍和無數精兵強將,自己做了俘虜;豈止是在“奪門之變”復辟后,更殺害護國忠臣于謙于少保,
除了這兩樁熟悉歷史的朋友人人皆知的罪過外,他還有無數不怎么為人知曉的昏聵之舉:
比如他創(chuàng)下歷史上諸多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項劣跡,就是為胡族侵略者叫門叩關,喪失民族氣節(jié):
朱祁鎮(zhèn)當了瓦剌人俘虜后,因為貪生怕死,給瓦剌軍帶路,進攻大明的關隘和城池。守將郭登忠于國家不肯開門,朱祁鎮(zhèn)便懷恨在心,復辟后將其問罪流放。
朱祁鎮(zhèn)復辟后,大規(guī)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有功朝臣,遇害者遠遠不止于謙一人。
比如都督范廣,在抗擊瓦剌入侵軍的戰(zhàn)斗中,功勛卓著,不在取得了清風店大捷的石亨之下。只因為他是于謙一直信任的愛將,在軍方最得力的部屬,為人正直,得罪了石亨,也同樣慘遭殺害。
這還不算,范廣的宅邸和妻室,竟被朱祁鎮(zhèn)賜給了自己的親信,名喚“ 皮兒馬黑麻”的瓦剌降虜!
堂堂大明天子,竟將抗敵有功將領的妻子,送給投降的敵虜去隨意淫辱!難怪明朝史家提及此事,不得不羞慚言道: 「尤國朝怪事,一時誅賞不遵祖制,不厭人情,一至于此......」
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建廟,感謝其放自己回國的大恩;
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后來石亨石彪叔侄驕縱不法,圖謀變亂;曹吉祥叔侄更公然在京師舉兵造反,是唐朝之后五百年來唯一造反的太監(jiān)。
重用錦衣衛(wèi)逯杲、門達,推行特務統(tǒng)治,放縱他們納賄弄權,制造多起冤案,如朱元璋的曾孫,寧王府的弋陽郡王朱奠壏,與其母妃被誣陷有不倫事而冤死、并被朱祁鎮(zhèn)下令焚尸;
連朱祁鎮(zhèn)自己在瓦剌時的救命恩人,護駕大功臣袁彬,也被拷打下獄,險死還生;
處置荊襄流民問題不當,在朱祁鎮(zhèn)死后當年,就激起百萬人眾參與的重大民變;
輕信蒙虜“換道入貢”,河套要地就此丟失,并導致為禍大明百年的“套寇”;
容縱建州女真壯大,開設撫順關馬市養(yǎng)虎為患,遺禍后世千秋……

明朝那些事兒中并沒有美化朱祁鎮(zhèn),朱祁鎮(zhèn)的皇帝生涯也就三件事可以拿出來說一說。
1.遺詔廢殉
殉葬制度,即用活人殉葬,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在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皇帝死后,一般會讓嬪妃殉葬。朱元璋死時,有嬪妃四十多人殉葬;朱棣死時,殉葬有三十多人;朱祁鎮(zhèn)的父親朱瞻基死時,也有十多人殉葬。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稱: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yōu)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wèi)千百戶,人謂之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宗、宣宗皆然。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很小的時候,就聽說并親眼見過被殉葬的嬪妃臨死前的慘狀,并對這種野蠻的殉葬制度非常反感。他臨終時遺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自明英宗朱祁鎮(zhèn)開始,慘無人道的殉葬終于被廢止了,直到明朝終結,再也沒有人殉葬。
2.平定石曹之亂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宦官曹吉祥與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勾結,趁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時,迎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
朱祁鎮(zhèn)復辟后,因曹吉祥石亨等人有擁立之功,得到朱祁鎮(zhèn)的寵信和重用。兩人很快權勢熏天,黨羽遍布。后曹、石二人相互勾結,圖謀叛亂,由于準備不充分,密謀泄露。很快就被鎮(zhèn)壓了。石亨被捕下獄,嚴刑拷掠之下,慘死獄中;曹吉祥被棄市凌遲,其家族,黨羽被殺或被流放。
3.釋放建文帝幼子朱文圭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六·諸王三》
惠帝少子文圭。年二歲,成祖入,幽之中都廣安宮,號為建庶人。英宗復辟,憐庶人無罪久系,欲釋之,左右或以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大學士李賢贊曰:“此堯、舜之心也?!彼煺堄谔?,命內臣牛玉往出之。
朱文圭是朱允炆次子,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時才2歲。此時建文帝朱允炆和其兄朱文奎不知所蹤,其母馬皇后自焚而死。后被朱棣長期幽禁于朱元璋老家鳳陽的廣安宮,史稱建庶人。
朱棣雖然饒了朱文圭一命,但是心中始終放心不下,擔心他被別有用心的人劫持,以及朱文圭長大成人后反抗并報復朱棣。于是朱棣便派人嚴加看管,并嚴禁看管者同朱文圭講話。
朱文圭在高墻四壁、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下度過了55個春秋,絕少人跟他說話交流,更不用說談心,教授他知識。這種狀態(tài)下成長起來的幼兒,心智發(fā)展情況可想而知。據說朱文圭獲釋時,這個年近六旬的老翁,五谷六畜都分不清,活脫一個癡呆兒。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辟成功、結束長達7年的圈禁生活后,朱祁鎮(zhèn)突然想起了朱文圭,同病相憐之下,對他起了惻隱之心。并不顧孫太后及左右的反對,下達了恢復朱文圭自由的命令。內閣首輔李賢不由大贊:“此堯、舜之心也?!?/p>
《明通鑒》對朱祁鎮(zhèn)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現(xiàn)摘錄如下:
帝承仁、宣之業(yè),海內富庶朝野清晏,老成勛舊綱紀秩然。徒以王振專權,遂至乘輿播遷,蒙塵塞外。復辟之后,困心衡慮稍稍振作。而宦寺之弊因循不除,吉祥既誅而紀綱、門達輩猶踵覆轍,抑何痼弊之深也。若其釋建庶人、追上胡后謚號、首罷宮妃殉葬此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很可能。

按照這樣的邏輯,清朝皇帝就不是美化了,而是整形了。

是的。其實明朝除了朱棣,其他的也不怎么樣

明英宗,漢唐以來,大一統(tǒng)王朝皇帝里,最昏聵!無恥!貪生!無德!執(zhí)政時人用奸佞,王振,24史里都赫赫有名的大奸臣!奪門復辟后,還是重用奸佞,差點被另外一個著名的曹太監(jiān)給干掉?;杪樀饺绱说夭?,只能理解其本身就是奸佞!

美不美化暫且不論,寵王振,殺于謙,這六個字他就無論如何就美不了。

是的,這是個被母輩慣壞的劣童,長大后不僅不學無術不思進取,還因為聽信讒言好大喜功,差點丟了基業(yè)。二次復辟后不僅不加悔改,還濫殺功臣,自毀長城。

講真,我很同意這本書的內容。
當年明月在評價朱祁鎮(zhèn)的時候說:他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
為什么說他是好人呢?從朱祁鎮(zhèn)被蒙古人俘虜時就能看出來,他對身邊的隨從保鏢甚至也先的弟弟都保持著很好的關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邊的人,否則他也不可能活那么久。
為什么說他不是個好皇帝呢?這就在他執(zhí)政時能體現(xiàn)出來,前期任用大太監(jiān)王振,導致國家日漸衰落,復辟之后又沒有中興,還錯殺了國家功臣于謙,稱不上好皇帝。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呢?美不美化只是人們從不同角度中看的東西不同,任何人哪怕是皇帝都是復雜的整體,不能單一的看其一面,要辯證的看問題。很多人說朱祁鎮(zhèn)時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拐點,其實不然。明朝為什么會滅亡,他的沒有漢代的外戚專政,也沒有唐代的軍閥割據,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在于它的內部,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太監(jiān)專權。而從明朝建國初期太監(jiān)大多都是沒有文化的,沒文化的人想攝政都很難,連奏折都看不懂你說他能專權嗎。那從什么時候太監(jiān)有文化了呢?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朱祁鎮(zhèn)的爸爸在位時下了一到圣旨,讓宮里的太監(jiān)讀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那時起,明朝滅亡的種子就種下了。

入土好幾百年的皇帝,誰知道活著時候啥德行?魯迅對明朝的印象就很不好,斥之為一群敗家子,所以史學界對明朝皇帝整體印象不佳。說到朱祁鎮(zhèn),他無非是個非常普通的皇帝,不用風吹雨淋,不用供房貸,不用對別人點頭哈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吃喝玩樂最在行,待人接物方面比較低調。穿皇袍坐龍椅的男人,只要不貪心不偏執(zhí),工作勤懇努力,注意傾聽不同聲音,交往女性溫柔體貼,大家都會稱贊。

不知道。

《明朝那些事兒》中對于朱祁鎮(zhèn)的描寫還算客觀,并非刻意美化,他的劣跡沒有被遮掩,只是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人去看待。
從作者當年明月描述的內容來看,朱祁鎮(zhèn)畢生都是別人利用的傀儡,他不是個好皇帝,但卻是個好人。的確,《明朝那些事》中對于每個人物都灌輸了作者的情感,就書中的朱祁鎮(zhèn)來說也是作者當年明月的個人看法,誰有不同意見也是可以的。
不過,就我自己的看法而言,我是認同書中的態(tài)度的。朱祁鎮(zhèn)寵幸宦官不假,兵敗土木堡也不假,他錯殺于謙也不假,但是他只是個普通的人啊,將自己置身于那樣一個環(huán)境中去,你會發(fā)現(xiàn),他只是個普通人而已。
盡管朱祁鎮(zhèn)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真的是一個不錯的人,一個擁有人格魅力的人。
皇帝的氣節(jié)
朱祁鎮(zhèn)兵敗土木堡,被蒙古人活捉,成為一名俘虜。在當俘虜期間,他從來沒有屈服,彰顯了大明朝皇帝最后的氣節(jié)。憑借這點氣節(jié),他撐到了最后回國的那一天。在這期間,蒙古首領也先還曾經一度想要把妹妹許配給朱祁鎮(zhèn),但朱祁鎮(zhèn)還沒有飄,拒絕了這個要求。
皇帝的愛情
朱祁鎮(zhèn)被俘虜期間,明朝亂作一團,好在于謙出來主持大局,推朱祁鈺當上皇帝讓明朝重新恢復正常。大明朝有了新皇帝,自然朱祁鎮(zhèn)這個舊皇帝就沒人在乎了,甚至許多人都希望他死在蒙古人手里。紫禁城中,只有一個人一直靜靜等待著他的回來,那就是朱祁鎮(zhèn)的妻子錢皇后。
錢皇后為了讓朱祁鎮(zhèn)在蒙古人那里當俘虜不至于受委屈,派太監(jiān)當賣了自己所有值錢的首飾,然后換成錢送給蒙古人。癡情的錢皇后每天在宮中翹首以盼,等待丈夫的回來,眼睛都哭瞎了??梢哉f,錢皇后是唯一希望朱祁鎮(zhèn)這個人能活著回來的人。于謙那些人腦子里只有江山社稷和貨架大事,這個苦命的女人心中只有自己的男人!朱祁鎮(zhèn)當皇帝沒什么能耐,偷女人心倒是有一手。
殉葬制度的完結
朱祁鎮(zhèn)也知道自己這個皇帝當的不咋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總算做了一件為后世稱贊的事,那就是廢除殉葬制度。朱祁鎮(zhèn)雖然是個平庸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總算做了一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事。朱元璋、朱棣再是明君,殉葬制度在他們眼里也是理所當然的,只有這個啥也不是的皇帝卻做出了符合人性的改變。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朱祁鎮(zhèn)不是個好皇帝,但他是個不錯的好人!沒有哪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人都會犯錯,皇帝也是如此!
他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他是一個好人,一個被權欲利用的好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采納!

是的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每個帝王將相的角度的確和常規(guī)歷史講述風格有很大區(qū)別,描述的搞笑、精彩、煽情、動人,但也有許多地方的描述讓大多數人不以為意。
當年明月著作《明朝那些事兒》是以作者自己的方式講述的,無可厚非,讀者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評論也無可厚非。就拿大多數人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不明真相然后對明英宗朱祁鎮(zhèn)贊賞有加來說吧,這可能與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把朱祁鎮(zhèn)進行的美化造成的錯覺。

確實美化了,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細心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
朱祁鎮(zhèn)不但可說是明朝從人品到政績最差勁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噓的什么“好人”。
至于朱祁鎮(zhèn)復辟后的首輔李賢,也絕不是如《明事》美化吹噓的那樣,什么「忍辱負重,為于謙報仇」的正直大臣。
而事實上,這個李賢在復辟之初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甚為親厚,為他們出謀劃策甚多,極可能一起謀害于謙的兇手之一。當時著名大臣,“剛直有節(jié)、以忠諫名天下”的御史楊瑄做《復辟錄》,根據李賢自己撰寫的《天順日錄》,便如此認為。
歷史上的明英宗:
明英宗?;实壑炱铈?zhèn)(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朱祁鎮(zhèn)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tǒng)。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jiān)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tǒng)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于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鎮(zhèn)前后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后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是!

子非魚,焉知魚不樂耶?歷史那些事兒,有什么言之鑿鑿,蓋棺論定?呵呵,歷史就是個小女孩兒,你想怎么打扮,它就是什么。何須計較,不過茶余飯后談資罷了
- 下一篇: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與老十三為何干架呢?
- 上一篇:有人說燕窩干了一碰就掉,是真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