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穆公在晚年稱霸西戎,被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但是留給這位霸主的時間也不多了,在位三十九年病死,這人生前倒是仁義,死后卻有諸多不義,殉葬的人數(shù)達一百七十七人,連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位賢能之人都不放過,《左傳》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子車氏三良都是秦國的大才,對秦國立下汗馬功勞,而秦穆公讓他們殉葬,理由是很可笑的:

當時君臣正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熱之際,秦穆公就說了:“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等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我們一起開創(chuàng)偉業(yè),就要一起同甘共苦,如今寡人年屆暮年,真希望到那邊咱們還一起共事啊。
君王都這么說,大臣們能不聽嗎,于是大家都答應下來,秦穆公死后,就都殉葬了。
人才是發(fā)展的動力,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基石。
人才凋零是國家不幸,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的那些老臣也一個一個隨著秦穆公走了。人才流失給國家?guī)硎蔷薮蟮膿p失,終春秋之世秦國再也沒有能稱霸?! ?/p>
繼承秦穆公衣缽就是那位寫詩還不錯的太子罃,他就是秦康公,不過好像身體并不健康在位才11年,包括他兒子秦共公也就不健康了,在位四年就瓦塔了。
他曾護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后人以渭陽喻甥舅關系,其實也是他妹夫,關系有點亂!
穆公去世沒多久,打敗他的晉襄公也被佛祖收回去了。秦康公眼前一亮,看到希望之光,笑而不語偷偷想:“我爹三置晉君,現(xiàn)在輪到我了,我的表哥兼外甥秦襄公去了西邊,留下稚子夷皋如何能勝任呀,我的小表弟兼外甥姬雍不就在我大秦,我得把他弄回去當國君,到時候對我肯定是感恩戴德,我大秦向東發(fā)張肯定不成問題”。
秦康公也不是整天白日做夢的主兒,說干就干。并且國賴長君,趙盾也是準備立年長的公子,這樣的確不謀而合??上Я饲乜倒囊环\劃,在晉襄公夫人穆嬴(秦國貴族甚至是國君的女兒,卻真是幫理不幫親呀)的壓力下,趙盾迎立晉襄公嫡長子夷皋即位,這就是晉靈公(這可是不可一世的敗家子)。
這下讓秦康公覺得很沒面子,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更何況是君無戲言呢?說出的話不能當做是放屁,既然做出了決定那就不能輕易收回,否則就是打自己的臉,秦國就裝作不知道晉已經(jīng)另立新君,護送的軍隊還在不停前進,卻在令狐(不知道是不是令狐沖家的出產(chǎn)地)遭到晉軍的攔截和伏擊,秦軍大敗,先蔑和士會被迫逃亡秦國。
秦晉之好也終有個好頭,畢竟“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完蛋了”!
秦晉相愛相殺,雙方?jīng)]事就掐架,《史記》記載:“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zhàn)于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馀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秦康公在稚子晉靈公的欺負下含恨追隨父伯而去,兒子比自己還不健康沒幾年也追隨他而去。
孫子秦桓公(叫桓公的就齊國的最炸天,其他的都平平)還是始終不忘爺爺甚至祖爺爺?shù)睦硐耄c翟族人合謀攻打晉國,也真是饑不擇食呀,居然找來當年被太爺爺打敗的翟人幫忙,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加上還有“結草銜環(huán)”的老人幫忙,秦國只能敗北,其后與晉國掐架也總是鎩羽而歸,秦國的西進之路總是被晉國卡住脖頸。
秦國國君總是帶著無法東進的遺憾而終,不過他們從附庸之路走來,能有今天的成就憑借的就是一種打不死的小強這種精神,這個突破口不行就換一個,總有一天老子能收拾你。
秦景公覺得老爸想的太異想天開了,戎人是我們的手下敗將,我們是晉國的手下敗將,敗將中的敗將不可能像負負得正如此呀,如此這般只能找個強大的助手。這次秦景公找到了楚國幫忙一起打晉國,這次老天也很給面子,晉國饑荒,終于打贏了,可給他爸爸雪恥了,不過這算得上是不義之舉。
秦國也并沒有因為這次打敗晉國而強大,晉國痛定思痛,富國強兵,晉悼公時晉國強盛,屢次召會諸侯,率其討伐秦國,打敗秦軍。秦景公經(jīng)不起打擊,這次失敗后也沒有心思打仗了,就關注自己的陵寢了,他死后用了天子葬儀,墓地成為中國第一(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古墓)。
就這樣君位到了秦哀公手里,這哥們兒挺讓人覺得悲哀的,“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國事”(《東周列國志》中描述),其實這人也不是挺衰,畢竟是別人覺得悲哀,自己心中覺得悲哀那肯定就心中郁結,那真的就衰了,為了維持與楚國的關系,把女兒嫁到了楚國。他這輩子干的最得意還是“申包胥泣秦廷,秦哀公助兵救楚”,最后保住了楚國,算是楚國的再生父母。
其實秦哀公還是挺有一手的,可能是自己懶惰也可能是為了休養(yǎng)生息,才不去與強晉做無謂的爭斗。秦哀公自己不衰,可是兒子真的比較衰,當了一輩子太子沒有熬到國君就去了,孫子和重孫都無所作為,重孫子悼公和自己一樣都是都是悲哀的。
可以說終春秋之世,秦國歷代的國君也算是勵精圖治,可是卻再也沒有像秦穆公一樣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有過上乘的表演,可見人才的流失對他們的損失是有多大呀。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松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在春秋戰(zhàn)國初期,帝王諸侯去世后,人殉是十分普遍的,認為死后也可以有仆人、將士守衛(wèi)自己。當時的秦國國君臨死前對子車氏三位將領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國君死后,三位將領也一起殉葬,在當時國窮人才稀缺的秦國來說,是一大損失。直到后來秦孝公與衛(wèi)鞅推行變法,廢除了人殉,秦孝公時期有位將軍名為子車英,他就是當時殉葬的子車氏的族人。
- 下一篇:姓李的歷史名人?
- 上一篇:現(xiàn)代領動和菲斯特上的雙離合變速箱怎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