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竟然全是對秦檜一定程度上的翻案。秦檜為什么成了亙古的奸臣,因為《乞存趙氏》書根本就是一個騙局?!镀虼孚w氏》書的慷慨激昂難道沒有引起歷史學家的注意?宋史的修訂本來就不嚴謹,《乞存趙氏》書是秦檜博取美名與政治資本的陰謀。

(秦檜)
金人所載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金人所記載的《乞存趙氏》書,這封文件為“軍上所留”,它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這封金人所留的文件與《宋史》上的大相徑庭,在這封書中,秦檜沒有了一千五百多字的鏗鏘,這封書很短:
準元帥府指揮,如別有異見具狀申者。右檜竊以自古建國立王,非為率眾庶以奉一夫,蓋欲代天致理,使生靈有所依歸,不墜涂炭也。契勘張邦昌在上皇時執(zhí)政日久,伐燕敗盟之計皆所預知,今若冊立,恐元帥大兵解嚴之后,奸雄竊發(fā),禍及無辜,將不稱元帥吊民伐罪之意。若蒙元帥推天地之心,以生靈為念,于趙氏中推擇其不預前日背盟之議者,俾為藩臣,則奸雄無因而起。元帥好生之德通于天地,檜雖草芥,亦被生成之數。無任待罪隕越激切懇求之至,謹具狀聞,伏候臺旨。
全篇都可稱得上是搖尾乞憐。先是請求不要冊封張邦昌,然后請求在趙宋宗室中選拔不違背盟約的繼承者使之俾為藩臣。這句話真是充滿陰謀,這等于是告訴金人宋徽宗父子被扣押是“背盟敗德”,金人的做法是正當的,乞求他們網開一面放過自己和剩下的趙宋宗室。所以,“這封”《乞存趙氏》書提交給金人后,金人并沒有為難秦檜。但是當其潛逃回南宋之后,竟然大肆夸耀自己,并捏造自己和徽宗在一起的騙局,之后他得到了高宗的賞識。

(靖康恥)
這我們應該思考,如果真的《乞存趙氏》書是《宋史》中的那樣慷慨且有威脅之意,秦檜能活著回來嗎?
《宋史》中所載《乞存趙氏》書及其中曲折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宋史》中的《乞存趙氏》書,我摘錄幾處,“它是”如此的大義凌然:
檜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金人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爾。
檜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金人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爾。
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潛臺詞中滿滿的威脅)
為什么金人所記與《宋史》中的落差如此巨大?然而金人沒有造假的嫌疑與動機。為什么宋人的官方資料也怎么會有如此大的漏洞?這里就是秦檜的高明之處,因為那封慷慨激昂的《乞存趙氏》書根本不是秦檜寫的。

在有關的史料中,這封《乞存趙氏》書是一個名為馬伸的人寫的,他寫完之后讓秦檜連名,秦檜深知如果這封《乞存趙氏》書一旦交給金人,身為使者的他必然性命不保,但是在眾目睽睽的壓力之下,他不得不在連名上簽字。
所以后面的事就不言而喻了,秦檜佯作簽了名,然而在真正遞交文書的時候他用偷梁換柱之法遞交了自己的《乞存趙氏》書。秦檜的性命保住了,然而曾經他的虛與委蛇卻成了今后自矜夸耀的政治基礎。秦檜瞞天過海,甚至連今天的很多人也用《宋史》中的假記錄來為秦檜翻案。
曾經的我也在看過一篇今人寫的關于秦檜是高宗的工具,他也是被逼無奈的文章而為秦檜扼腕嘆息,但是當我們真正去了解歷史我們會發(fā)現,那些曾經皓首窮經的學者為其定下的千古定論是有理有據的。
歷史中充滿了太多的假象。秦檜有無奈但更多的是無恥。

秦檜生前,在南宋統治區(qū)域內廣泛流傳一種乞存趙氏議狀的文本,這種文本在王明清的《揮塵三錄》、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籍中均有著錄。
對于這份議狀,當時也有人提出疑義,但主要集中在議狀是秦檜獨上,還是與馬伸等人連銜同上的問題上,不具有實質性的分歧。有一個叫姚宏的說過:“今傳秦所上書,與向來者大不同,更易其語,以掠美名,用此人?!?/p>
宋蒙滅金之后,金人的內府檔案散失出來,便有《大金吊伐錄》書的出現。該書著錄了另一種文本的秦檜議狀,題為《秦檜狀乞立趙氏》,簡稱“錄本”兩本相較,真?zhèn)巫砸姟?br/>
可以肯定,“錄本”是秦檜議狀的原貌,而“王本”則一篇偽作。其理由有二:
第一,從文字看,《錄本》文字簡略,開門見山,承認金人伐宋是吊民伐罪的義舉,然張邦昌參大政多年,參與了“伐燕背盟”的謀劃,已失去人心,如立其為帝,必然導致“奸雄竊發(fā)”,使生靈涂炭,這是不符合金國伐宋宗旨的。
因請擇趙氏中不預前日背盟之議者,“俾為藩臣”,為金人守土。這與他后來為被俘的微宗修改乞降書中提出的“南北之俗有異,因其君長而臣屬之”的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而《王本》則洋洋灑酒一千八百余字,旁征博引,條分縷析,娓娓動人。反復強調趙宋王朝自開國以來,“功德基業(yè),比隆漢唐”,實則指責金人興不義之師,伐無罪之國;大量引述歷史故事,論證“禍莫大于滅人之國”,認為金人滅宋,即使征服了京師的百姓,卻征服不了天下的百姓;消滅了京師的趙氏子孫,卻消滅不了天下的趙氏子孫。他日起來復仇的,不獨趙氏子孫,“中原英雄,亦將報中國之根”。
最后,落腳到“復(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這就不僅是“存趙氏”,而是要欽宗再登皇位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篇沒有提到臣屬金人的問題,這與《錄本》的觀點大相徑庭。而且字里行間所透出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氣概,是相當感人的。
前后的思想行為差別太大,不能不令人生疑。就當時的緊急情勢而言,是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讓他深思熟慮,做出這篇大塊文章的。遍查《大金吊伐錄》所錄宋朝軍民臣僚所上議狀,其作者不乏才思敏捷的高手,但沒有一篇是超過千字的。
第二,從兩個議狀的出處看,《大金吊伐錄》“蓋薈萃故府之案籍,編次成帙者也”。這就是說,是出自金人的內府檔案,是一份完整的檔案資料匯編,所錄秦檜議狀應該是可信的。而王明清《揮塵三錄》的出處,據王明清說:“此書得之于丹陽蘇著庭藻,云頃為秦之孫塤客,因傳其本”。
也就是說,這是秦檜的藏本,由秦氏子孫提供的。試想,秦檜當了俘虜,歷數年之久,轉徙數千里,還保存了這份文稿,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說秦檜冒死上《乞存趙氏》書感覺有些離奇,并非什么血性男兒,到底真相如何,還有待去考證。

這個是世人對秦檜和奸臣的誤解,不管哪個朝代和哪個奸臣其是仔細研究一下可以發(fā)現很多大才,有政治家,思想家,法家。
反過來講無商不奸的道理大家都懂吧,何況奸臣呢,沒有頭腦還能稱之為奸臣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