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么意思?具體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么意思?具體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么意思?具體有什么作用?

      2338人瀏覽
      spider
      相關(guān)欄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7:00:04
      分享
      共有66條回答
      澹奕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會有一些貴胄重臣的女眷受到朝廷的冊封,被稱作“誥命夫人”,一般是朝臣或者妃嬪的家人。漢朝以后,開始對于王公大臣們的妻室、母親等女性家眷進行加封,稱作“誥命夫人”,這些誥命夫人從自己夫君或者兒子的官階品級。

      更多的時候,還有一個比較熟悉的統(tǒng)稱,稱作“命婦”。宮廷之女眷稱作“內(nèi)命婦”,外臣之身有誥命者稱作“外命婦”。

      誥命夫人主要出現(xiàn)于唐朝、宋朝、明朝與清朝,一般來說,一定級別的官員的母親、嫡妻能夠有機會被授以誥命。

      在唐朝,最著名的就是各種“國夫人”,比如武則天的母親被冊封為榮國夫人、姐姐被冊封韓國夫人、外甥女是魏國夫人等這些都是命婦之稱呼。命婦有一定等級,也有一定的俸祿,但是并沒有實權(quán)。

      事實上,“誥命夫人”只授予一品、二品官員的直系女性親屬、妻室,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之下稱作孺人。

      封建時代,女性需要遵循嚴(yán)格森嚴(yán)的禮法,即便是誥命夫人,也僅僅是附庸于自己的丈夫、兒子。明清時代,身有誥命之人與尋常女性是非常不同的,地方官員也要尊敬禮讓三分。

      不過事實也沒什么實際作用,更多的還是一種榮譽。

      是阿維啊

      “誥命夫人”雖然只有四個字,但這里面講究的名堂還真不少。所謂“誥命”,就是朝廷以皇帝名義頒布的命令。從唐朝開始,直至清朝,其中各代多有誥命夫人,這一般都是朝廷賜給朝中高官的夫人或者母親的頭銜。按照律例,一品至五品的官員授以誥命,夫人跟隨丈夫的品級,所以有了“誥命夫人”的說法。

      誥命夫人之間也是有品級之分的,畢竟丈夫的官職從一品到五品這個范圍。像一品誥命夫人,她們就有資格在重大節(jié)日進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就像這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趙麗穎扮演的盛明蘭,最后就成功的成為了正一品的誥命夫人。

      有了誥命夫人這個頭銜,就算你犯了錯,地方官員也無權(quán)審問你,只有層層上報,最后上達天聰。經(jīng)過朝廷查證屬實以后,才能取消她的誥命封號,而一般來說,能夠得到誥命夫人的封號,背景都挺深的,所以想取消她的封號很難。取消了以后地方官員或者朝廷三法司的人才能夠查辦她,也就是說有了誥命夫人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多了一層保護環(huán)。

      因此,雖然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但因為有特權(quán),有俸祿和賞賜,還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衣冠服飾,對公共事務(wù)也有話語權(quán),死后還能被追封。所以古代的女性十分希望自己的兒子或者丈夫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guān)注一下,路轉(zhuǎn)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誥命夫人?就算老梁不說,小伙伴都應(yīng)該清楚這其實是一官,專門發(fā)給半邊天婦女同志的一大官。至于這官有多大?能干嘛?是個啥意思?啥情況下發(fā)?估計一大半的小伙伴就不明白了。

      那么老梁這民科畢業(yè)的老好人,就帶著大家伙了解了解。

      估計說道這里,有小伙伴要發(fā)話了:“就你?還老好人?拉倒吧!那天地球不轉(zhuǎn)了,回頭再信你個大頭鬼!”

      別介啊!這話嘮的,這可就尷尬了不是。咱還是把這話頭掐了,拉回來瞅題主的問題吧!

      咱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要想了解這誥命夫人,老梁感覺咱還得從字面上先了解一下。

      夫人

      先把這字拆開,分成誥命和夫人。咱先說這夫人,這是對男性配偶的一個尊稱,用咱大白話講就是外人對別人老婆的一個稱呼。

      當(dāng)然這是現(xiàn)在的意思,這倆字要是擱過去,那也得看品級。比如漢代之前,皇帝的小老婆叫夫人,大老婆叫皇后,諸侯的大老婆可以叫夫人,那小老婆就不行了。

      您比如說漢高祖的小老婆,倒霉孩子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棍),漢武帝的衛(wèi)夫子,先做了夫人,后做皇后。

      這事到了漢代以后,那些個王公大臣的大老婆也開始叫夫人,慢慢的這普通人的妻子或者下人對主人大小老婆的稱呼都開始叫夫人。

      所以這夫人是這么來的。

      那么誥命又是咋回事呢?

      這誥命擱過去他也叫誥書,是皇帝瞅著那個人挺順眼的,捎帶著感覺是個人才,于是寫一文書告訴他,您被大華夏集團聘為啥職位,這一攤就歸你管,某年某月開始上任,“啪”一大印往上一按,這誥書就齊活了。說穿了其實就是一聘書,聘請你當(dāng)官的一聘書而已。

      這是字面的意思,這要是往深了說,這誥命中的誥字有著上邊告訴下邊的意思,這命就是任命的意思。這合起來您自己個琢磨一下就知道是啥意思。

      所以這誥命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一曰聘書,二曰告訴你任命。

      當(dāng)然這誥命不是是個人就能用的,明清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受得起誥命二字,六品以下您只能用敕命,這都是有講究的。

      誥命夫人

      那么誥命夫人這倆詞湊到一起使用,這是唐代之后的事,以前是沒有。而誥命夫人她的等級和待遇,跟她男人有關(guān)。

      您可以想象自己個的丈夫就是三品,您這當(dāng)老婆的來一個一品誥命夫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不是打自己男人的臉嗎?所以誥命夫人的品級和她男人掛鉤。

      咱前邊也說了,這誥命夫人她大小也是個官,所以她也是享有公務(wù)員待遇的,有工資可發(fā),當(dāng)然是不管事的。

      您要知道那年月尤其是嫌貴家庭的女子那叫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您要真給她一攤子事,,這叫不受婦道,天天的和一幫子下屬辦事這也不叫個事。

      所以誥命夫人是個官,但政府只是象征性的發(fā)點工資表示一下。有了這帽子能夠參加一些象征意義的活動。

      比如皇帝家的那個公主或者大老婆皇后過個生日,政府舉辦個祭祀,搞個慶典,老外過來竄個門子咱整個儀式啥的,就有權(quán)利出來遛個彎充充場面。

      如果這事辦完了,皇帝領(lǐng)著一幫子傻大黑粗的男人玩,這皇后就可以帶著這幫子一品,二品,三品的誥命夫人逗樂子,尋開心,兩不耽誤不是。

      她們這品級分九個品級,拿宋朝為例咱說道說道,一等是國夫人,啥宰相拉,使相啦,三師啦,三公啦,還有中書令的大老婆都有這銜。二等叫郡夫人,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的母親或者大老婆有這資格,三等叫淑人,這得尚書以上的官的母親和大老婆才行。四等叫碩人,大夫以上人才有,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的大老婆才有,六等恭人,散大夫以上到中大夫的老婆,七等叫宜人,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的大老婆。八等叫安人九等孺人是通直郎以上的大老婆才有的封號。

      這好處,如果身上有了誥命的頭銜,您要是犯了啥錯誤,地方的衙門口是不能朝您開的,這得報到皇帝的案頭,讓皇帝定奪。

      皇帝覺得這事過了,啪的一下先把這誥命夫人的帽子摘了,您這地方官員這才能動手查辦。

      其實說穿了,如果是啥小事,沒那個衙門口吃飽的撐得,把你這事一層層的往上遞,遞到皇帝的案頭。

      這一個不小心讓皇帝感覺你這衙門口沒事瞎嘚瑟的玩意,這仕途也就完蛋了。

      所以這誥命夫人就相當(dāng)于一個免責(zé)的帽子一樣,這就是一保護傘。

      所以誥命夫人是沒有實權(quán),但是是有特權(quán)的,如果達到了一定的品級,在一些個政府看來的小事上也是有些話語權(quán)的。

      這是很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所以一般的女性還是喜歡自己個的男人或者兒子,替自己掙口氣,掙個面子的,畢竟戴著誥命夫人的帽子,這死了以后還能被追封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guān)注,順手點個贊呦!

      飲水君

      “官太太”的“官方證書”

      要解釋這個詞,最簡單的方法是把這幾個字拆開來講:

      先說“”,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呢?明清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官級制度,一品至五品的官員呢,叫,六品至九品的,則稱敕。

      “命”字呢,當(dāng)然要和“誥”字放到一起講。所謂的誥命,也就是皇帝封賞官員的官方文書。當(dāng)然了,這個也跟品級密切相關(guān),五品一下的,就不叫誥封,叫敕封了。

      說完這個再說“夫人”兩個字。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尊自己的老婆為夫人,多數(shù)是稱一聲賤內(nèi)。所謂的夫人,是王公大臣的妻子,有一定社會地位才配得起這個稱呼。

      是不是所有的官太太都稱得上誥命夫人呢?不是的。唐朝以后,朝廷會對官員的母親和正房太太加以封賞。拿到了這一紙證書的,才能被尊為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當(dāng)然也是有品級之分的,在明朝,唯有一二品才能尊為夫人,三品以下,另有其他稱謂,這里就不展開細講了。

      簡單來說,這個雖然沒有什么實權(quán)的“官方證書”,除了能拿來光耀門楣之外,還是有一些實際作用的——

      一是能領(lǐng)到官方發(fā)放的俸祿;二是逢年過節(jié),能穿得漂漂亮亮的,到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相當(dāng)于一個VIP入場券

      那些著名的“誥命夫人”

      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中,有哪些著名的誥命夫人呢?

      搜了搜,耳熟能詳?shù)模炊怯耙晞≈械娜宋?,所以說誥命夫人在歷史中的存在感其實是比較弱的。挑幾個稍微講講吧。

      首先,是《紅樓夢》中的尤氏,作為寧國府的大奶奶,她的老公賈珍世襲了三品將軍,所以她是三品誥命夫人。單以地位來說,在賈府上下,是挺高的。但是呢,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雖有誥命夫人的名號傍身,但無子無女、老公不疼、又沒親人撐腰的尤氏,在寧國府過得其實挺憋屈。她處事的秘訣全憑一個字——忍,也就是活了一場面上的榮光而已。

      另一個近年來大家都熟悉的誥命夫人,是《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女一號周瑩。真實歷史中她的原型,陜西第一女富商周瑩,也的確是慈禧太后親封的一品誥命夫人。原因是她在1900年慈禧太后外逃時,抓住機會給她捐出了十萬金!相當(dāng)于花十萬金買了一個虛銜,當(dāng)然了,對生意人來說,這個虛銜自然也是值得的。

      還有一個最近大熱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趙麗穎扮演的明蘭,被封一品誥命夫人,但因為筆者并沒有追劇,所以此處省略200字。

      最后說一下我國歷史上最后一位誥命夫人王月英。蒙古名是烏云陶德。她是成吉思汗的32代孫媳婦,清廷消亡多年,為什么她還得了這個稱號呢?原因是為了拉攏內(nèi)蒙各方的實力,民國政府將清代的盟旗準(zhǔn)則特意保留了下來。

      而她的“誥命夫人”稱號,來頭可是不小。因為她嫁給了烏審旗的小王爺,而小王爺?shù)娜迤嬗裆绞鞘Y介石的干兒子,沾著一門遠親,有重要的政治利用價值。所以蔣介石親筆信奉上了這紙誥命,還撥款二十萬元作為兩人喜結(jié)連理的份子錢。

      這最后一個誥命夫人,可以說是來得最實惠的。

      善習(xí)之

      什么是誥命

      古者上下有誥,秦始皇時期把誥改為了制。漢武帝時期又用上了誥,但是沒有用來命令官員。到了唐朝又稱制不稱誥,宋朝則是用誥命來命令庶官,還是就是追贈死去的大臣、貶謫有罪、贈封其祖父和妻室這些不宜在朝廷宣讀的都用的是誥命。到了明清,五品以上的官員受到封贈稱為誥命,六品以下則是赦命。

      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雖然在唐宋時期就有了,但是這時候一般都是官位比較高,且受皇帝喜愛的官員才能享受到所以數(shù)量也沒有后來那么多。到了明清時期,五品之上的官員都可以受到誥命,其妻室也跟著受到封贈,這時候誥命夫人已經(jīng)多了起來。所以《紅樓夢》里面也就有了“惟恐各誥命來往,虧了禮數(shù)!怕人笑話”的話語。


      至于“誥命夫人”有什么作用,其實就是一個名譽和富貴的象征,也是一些活動的入場劵。比如古代的節(jié)慶日,皇后會舉辦一些活動,這時候不僅有妃子參加,這些誥命夫人也在應(yīng)邀之列,還有她們平時交友也是看這個標(biāo)準(zhǔn)來的,不然紅樓夢里面也不會那樣寫了。

      圖謀不規(guī)

      要搞清楚“誥命夫人”是什么什么情形,那么我們首先要來理一理“誥命”的意思。

      誥命,實際上是圣旨的一種,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圣旨其實是制、詔、誥、諭、旨、批的統(tǒng)稱。其中誥跟敕是皇帝對臣僚賜予官階或者封贈爵位兵賦予一定特權(quán)的憑證文書。

      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謂之誥。誥作為王命文書始于西周,秦時廢掉而不用,漢代偶爾用一下。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遇文武官員升降賞罰的時候,即按官員品級給本人一種文書,稱之“告身”,上面記載著官員品銜、任官事跡等等,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任免證書。

      到了宋代,這種單純?nèi)蚊庾C書性質(zhì)的“告身”,不僅可以用來任命官員、而且同時封贈官員的先代、妻室和子孫。生者為封,死者為贈。元朝時又對封贈官員按品級做了區(qū)分: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用白色紙繕寫,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員以紅色紙繕寫,謂之敕牒。

      明朝時,沿用唐宋之制,同時又吸納了元代的做法,從封贈人員的條件、范圍、品級、稱謂、襲次,到誥命的顏色、圖案、質(zhì)地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而清代則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制度和做法,但也結(jié)合滿族特點,有所變化,這種封贈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滅亡。

      至于兩朝的誥命制度本文在此就不做贅述,單講講題主所問的“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俗稱,它實際上是官員受封者祖母、母、妻封贈的稱謂。明清基本相同,在稱謂上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稱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妻稱夫人;三品官祖母、母、妻稱淑人;四品官母;妻稱恭人;五品官母,妻稱宜人;六品官母妻稱安人;七品官母、妻稱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分別稱為八品孺人、九品孺人。但不論幾品夫人,只要獲得封贈,俗稱都叫“誥命夫人”。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但按照品級享受俸祿。

      從上面這段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么幾個要點,其一,誥命夫人的品級跟官員的品級是一致的,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七品官的母親或者妻子成為比他品級還要高的誥命夫人;其二,誥命夫人受封贈的范圍隨官員品級而變化,一品能夠封曾祖母、祖母、母、妻,而到八品九品就只能封妻了。

      但如果官員因為犯事被降級了,或者升官了怎么辦呢?

      清朝時有這樣的規(guī)定。順治十四年定授封者如果授封期間遇到升遷或者降調(diào),只要不是犯有貪酷之罪,或者已下詔給予誥。敕命之日后不幸身故者,均按原誥、敕命給予封贈。如果恩詔內(nèi)有加級者,按照新加級給予封典。

      到康熙五十二年又規(guī)定,加級請封人員其級多者,限七品以下不得逾五品,五六品不得逾四品,三四品不逾二品。

      事實上,到了清代,誥命的范圍是相當(dāng)廣的,上至一品公卿下八九品的低級官僚,都被囊括在了誥、敕的體系之中。包括了父母,妻子,兒子。以及授封官員本人(沒錯,官員本人也是有誥命的,分文武誥命),有時候一家子可能祖母、母親、妻子、兒子、兒子的妻子,乃至于官員的生母(嫡母封了,生母也會受封)都可能俱有誥命的情形。誥命是一種表示朝廷恩賞的褒獎,除了名義上的尊重外,實質(zhì)上的東西就是按品級發(fā)錢了。

      到了清朝中葉以后,國庫余銀不多,但也繼續(xù)廣泛封贈,只是誥書的材質(zhì)質(zhì)量下降了而已。

      喧囂平原

      “誥命夫人”是一種榮譽稱號,沒什么實權(quán)。

      雖然沒有實權(quán),卻有很多特權(quán)。比如“誥命夫人”犯了罪,地方官是無權(quán)審判的,需經(jīng)中央剝奪“誥命夫人”的稱號后,才能審判定罪。如果是“一品誥命夫人”還能經(jīng)常參加皇家宴會。除此之外,“誥命夫人”是有俸祿的。也就是說,你家是“雙職工”,領(lǐng)兩份工資,羨煞旁人。

      那么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榮譽稱號呢?

      第一步,你得是女人。廢話!

      第二步,你得生對朝代。如果生在唐、宋、明、清,恭喜,你有機會了。如果生在漢朝、元朝什么的,別想了,洗洗睡吧。

      第三步,你得有“慧眼識人”的本事。這里的“識人”是指能找到一個以后能當(dāng)大官的人,然后趕緊嫁給他。必須要快,不能讓別人搶了先。要多大的官呢?至少也得五品。

      如果沒有這種本事,是不是就沒辦法了呢?還有個辦法,就是自己生一個以后能當(dāng)大官的兒子也是可以的。

      第四步,有了當(dāng)大官的丈夫或者兒子還不夠,還差最后一步。你的丈夫或者兒子在做官期間,你得勸導(dǎo)他好好做官,得有政績,對國家、對朝廷得有貢獻,而且還得是功績超群。

      如果以上四步都做到了,那么就可以坐等皇帝加封?;实勰奶煲桓吲d,就會加封你為“誥命夫人”。

      OK,大功告成。

      另外,這個“誥命夫人”也是有品級一說的。比如“一品誥命夫人”、“二品誥命夫人”、“三品誥命夫人”等等。這個品級如何確定呢?這個簡單,你個丈夫或者兒子是幾品的官兒,那么你就是幾品的“誥命夫人”。

      為什么是叫“誥命夫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名稱?

      《說文》里面對“誥”的解釋為“告也”,就是告訴的意思。從西周開始,“誥”作為王命文書。而“誥書”就是皇帝封官員時用的文書。大體來說,古代皇帝封一至五品官員時用“誥”,封六品以下官員時用“敕”。

      “夫人”的稱謂來始于漢朝。當(dāng)然不是所有人的妻子都能叫“夫人”,只有王公大臣的妻子才能叫“夫人”,貧民老百姓是不夠資格的。

      這就是“誥命夫人”的來源。

      歷來現(xiàn)實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向來都是男尊女卑,直到民國思想解放才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因此在古代封建王朝女性地位一直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女性當(dāng)官的也是鳳毛麟趾,一般都是在家庭中相夫教子。

      但是我們在評書、戲曲、古裝劇中卻能常常見到“誥命夫人”這一稱號,稱號獲得者往往當(dāng)場都心情激動、喜極而泣、叩謝圣恩,場面極盡尊榮。

      被封為誥命夫人無疑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那么誥命夫人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用呢?

      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誥”和“告”是近義,把自己的意思告訴給別人稱為“誥”,漢武帝時,用“誥”來任命百官。 從此,“誥”便成為以上告下的專用字。所謂“誥命”,就是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書面的皇命。

      明清時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用皇帝的誥命授予,稱為誥封。除官員本身,皇帝對官員的先代和妻室也給予榮典。受有封號的貴婦都稱為誥命夫人,也稱命夫人或誥命。

      而“誥命夫人”,作為官員的妻、母授予封號,是在唐代以后才形成的制度。像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就都屬于高級別的誥命夫人。

      像《國語·魯語》中說:“命婦,成祭服?!? 韋昭注:“命婦,大夫之妻也?!睂m廷中嬪妃稱“內(nèi)命婦”,外廷官員的妻、母稱“外命婦”。在唐代以后的歷朝歷代,誥命夫人就是外命婦的專用稱謂。

      “誥命夫人”的等級與待遇,與其丈夫的官職級別高低有關(guān)。并且,她們雖然享有一定的“俸祿”,卻沒實權(quán),不能像丈夫他們以自己的官級與處理或管控一些事情。 但她們有義務(wù)參加朝廷的一些禮儀場合,比如皇太后皇后組織的祭祀、典禮或外事活動,每朝每代對此也有些許的差別。總體來說,可以把她們想象成皇太后、皇后的閨蜜團,有大型活動時,皇帝領(lǐng)著大臣玩兒,皇后領(lǐng)著她們玩兒,各玩各的。

      唐代,對于“命婦”的定制分為三個等級:一品為國夫人,三品以上為郡夫人,四品為郡君,五品為縣君。

      很明顯,只有國夫人才能從容出入宮中,郡縣級別的,連她們的老公偶爾上殿面君都誠惶誠恐,更不要說輪到她們。

      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一等國夫人,宋朝封宰相,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一等國夫人,宋朝封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二等郡夫人,宋朝于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三等淑人,凡尚書以上官未至執(zhí)政者,其母、妻封為淑人;四等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大夫以上封碩人;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六等恭人,用以封贈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于宜人而低于令人;七等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dāng)者同。

      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八等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九等孺人,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

      而明朝,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而誥命夫人在委任的時候誥命文書、敕命文書也都不同于一般文書,它是寫在當(dāng)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面的。

      明代的誥命敕命是由工部所屬的神帛制敕局,后稱南京織染局織造。誥命敕命為卷軸形式,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按照官誥命敕命為卷軸形式,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按照官品等級的高低,它的圖案和軸頭也有嚴(yán)格區(qū)別。

      明代規(guī)定,親王郡王用冊,親王生母封夫人給誥命,圖案為云鳳錦。鎮(zhèn)國將軍及夫人用玉軸,輔國將軍及夫人犀牛角軸,奉國將軍及淑人抹金軸。

      文官一品云鶴錦,夫人鸞錦,俱用玉軸;二品獅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軸;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軸;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軸;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烏木軸,八品、九品同樣用葵花烏木軸。

      武官一品至七品俱鎧甲葵花引首,抹金軸。

      誥命的織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職用柳葉篆。誥命織文為“奉天誥命”,敕命織文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龍盤繞。

      最后到了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據(jù)《大清會典事例 吏部 封贈》里,清代的誥封制度:

      “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清會典》中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官員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

      清代誥命用五色絲織品精制,書滿漢文,皇上鈐以印鑒。通覽之下,色彩絢麗,有一股華貴喜慶的氣氛。

      所以,“誥命夫人”是有嚴(yán)格的品級之分的,級別最高的待遇更高,如“一品誥命夫人”可在重大節(jié)慶日子等時候,受到皇帝或皇后邀請,到后宮里去參加一些由皇后主持的宴會等。而以下級別的誥命夫人,往往沒有這種資格,想都別想。

      總體來說,誥命夫人就是古代皇室對有功之臣的女性家眷的封賞,而誥命夫人往往象征著一種榮譽和地位,享受相應(yīng)品級的俸祿,但是沒有相應(yīng)的權(quán)利。如同皇帝贈予重臣的丹書鐵券,喜歡時叫你小甜甜,陪你去看月亮,要是你犯了錯誤,照樣可以翻臉當(dāng)它不存在,小命難保。這個誥命夫人的稱號,皇帝家族也隨時可以收回,原因多半不是夫人們做下了什么錯事,而是她們的丈夫違反律例、觸怒龍顏。她們與丈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難以獨善其身。

      而誥命夫人這個稱號的實際作用,除了能夠“見官不跪”等禮儀性的好處,往往還多了一層貴婦交際圈,能夠為自己丈夫的事業(yè)多交一些朋友。

      文蹤旅跡

      “誥命夫人”是唐代以后對于五品以上官員的母親或者妻子加封的稱號,特別是在明清時代,誥封制度很完備,誥封的等級和兒子或者丈夫的官職精密相連。朝廷給“誥命夫人”一定的俸祿,但是不給她們實際權(quán)力。

      用"夫榮妻貴"來說這個事情比較合適。在漢代以后,王公大臣的妻子就被稱作夫人。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漢武帝劉徹的李夫人,漢文帝劉恒的慎夫人等等。唐代以后之所以把高官母親或者妻子的稱為“誥命夫人”,簡單地說,是因為五品以上的大員任命都是“誥命”(誥就是皇帝對臣子的任命)。對于不同品級的官員,誥書的之地色彩也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

      官員職級有了區(qū)別,誥命夫人自然也有了品級差別。比如清代,正從三品的官員,其祖母、母親、妻子就被封贈為淑人。正從四品的官員,其母親、妻子,就被分別封贈為恭人。正從五品的官員,其母親、妻子,就被分別封贈為宜人。比如電視劇《那年花好月正圓》中的主人公周瑩,就曾經(jīng)被慈禧太后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其實,不是因為周瑩的老漢——吳氏官高,而是因為周瑩對慈禧的捐贈。

      從名義上看,誥命夫人似乎有了級別上的差別,這不過是一個臉面上的標(biāo)簽而已。他們不參與任何管理活動,只是跟著自己的老漢、兒子享享清福,永遠不可能走向前臺。但是誥命夫人可以參與皇后組織的一些休閑娛樂活動。在古代,哪個夫人能被皇后邀請出席宴飲、游樂活動,臉上似乎很有一些華彩了。

      今天,不見了誥命夫人的名譽稱號了,但是民間還有把去世后的婦女成為“夫人”“孺人”的情況。

      楚邾

      所謂“誥命夫人”是封贈的一種。

      古代王朝政府以推恩的方式,參照臣屬的官階和功績,將官爵或封號授予其父母、 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存者稱封,死者稱贈。

      以明代為例,封贈有兩種,一種是常規(guī)考滿封贈,就是文官京官任職滿三年,外官任職滿六年,只要最后考核合格,就可以封贈父母;另一種是特例覃恩封贈,是在皇帝登基、上太后徽號以及嘉獎個人的功勞時對父母封贈。

      封贈代數(shù)由文官品級決定,一品封三代,二品、三品封二代,四品至七品封一代。曾祖、祖、父封贈直接按照子孫官職,曾祖母、祖母、母則依據(jù)子孫品級授予相應(yīng)封號:一品為一品夫人,二品為夫人,三品淑人,四品德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儒人,另外妻子也可有封贈(必須先封贈母之后才封贈妻)。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

      所以嚴(yán)格說來,誥命夫人僅指文官五品以上母、祖母、曾祖母的誥封。

      接下來再說說作用,其實作用不用說,就是光宗耀祖。有誥命在身,首先身份變化了,已經(jīng)不再是以前普通百姓了,現(xiàn)在也是有身份的人了,然后就是在家譜、地方志等史書中大書特書。獲得誥封之后,一般會舉行盛大的儀式,然后地方官都會參加,一些文人、官僚還會以此慶賀。對于誥命,一般家族都會小心保存,在兒子分家時不作為共同財產(chǎn),而是將原件保存在長子處,其余兒子謄抄副本。

      家譜記載嘉靖年間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毛奉韶妻子馮氏誥封淑人

      說一個明代因為封贈而產(chǎn)生恩怨的小事例。成化年間河南巡撫、升任正三品南京刑部左侍郎的王恕,曾向朝廷乞求誥命以使他八十歲的老父親能夠在生前享受榮譽,但當(dāng)時朝廷因他滿考三年未曾赴京述職為由拒絕,而同時期的正五品傳奉醫(yī)官太醫(yī)院使施安和正六品太醫(yī)院院判方賢均為母親求得誥命,不久王恕父親去世,王恕因為此事始終憤憤不平,所以在后來官至吏部尚書時,對這些傳奉醫(yī)官極力打壓,也算是另類的報復(fù)。這也可見明代文人對誥命的重視。

      詩詞書院

      謝悟空邀!先從文字解釋:

      誥,上告下曰誥。命,語下命者,制令也?!顿Z子·禮容》

      夫人:在漢代以前只有諸候之妻,帝王之妾能稱作夫人。漢代以后官從“執(zhí)政”以上的,其妻均可稱為夫人。




      誥命夫人之稱始于唐朝,是泛指受有朝廷封號的貴婦人。其不一定是妻子,也可以是母親。大凡對朝庭有貢獻的官員,其妻子,嫡母都有機會獲得冊封,其中一品至五品官員的冊封一般以皇帝名義封贈,謂之誥命。(六至九品稱為敕命夫人)。

      誥命夫人主要是在唐、宋、明、清有冊封,一般都是從夫(子)的官位品級。其有俸祿,沒有實權(quán),實質(zhì)是一種榮譽象征。而各朝的制例亦稍有不同。



      如由宋徽宗政和二年起,定外命婦封號開始分為九等:

      一等國夫人:宋朝封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母。

      二等郡夫人:宋朝于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為郡夫人。

      三等以下則不稱作夫人,而稱作淑人、恭人等。

      明、清的誥封則多以宋制為基礎(chǔ),即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稱作淑人,四品稱作恭人,五品叫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品則叫娘子。

      綏格格

      答:俗稱。

      1、官員受封者祖母、母、妻封贈的稱謂。

      2、明清基本相同,在稱謂上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定。

      3、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稱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妻稱夫人;三品官祖母、母、妻稱淑人;四品官母;妻稱恭人;五品官母,妻稱宜人;六品官母妻稱安人;七品官母、妻稱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分別稱為八品孺人、九品孺人。

      4、不論幾品夫人,只要獲得封贈,俗稱都叫“誥命夫人”。

      5、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但按照品級享受俸祿。

      有書共讀

      前段時間熱播的古裝大戲《知否知否》中,趙麗穎扮演的女主明蘭婚后沒多久就封為了一品誥命夫人。而我們在有些博物館中也會看到誥命夫人的服飾,那有人可能會問,什么是誥命夫人呢?

      誥命夫人源于唐朝,從唐朝開始,各個朝代會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其封號就是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可以說是一個“官職”,但是她享有俸祿,實際上卻沒有實權(quán),它是女性高貴地位的象征。

      那為什么叫誥命夫人呢?這是因為古代皇帝加封官員的文書就叫做誥書,這是古時候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章。而誥命又稱誥書,所以加封官員的妻子或母親也就會采用誥命這個詞,稱其為誥命夫人。

      但不是每一個大臣的家人都擁有誥命夫人這種榮譽的,只有通過朝廷的誥封才能稱之為誥命夫人。

      據(jù)史書記載,在明清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是業(yè)務(wù)能力超群,都有機會得到皇上的封贈命令,就是說誥命,而六品以下官員就被封為敕命。

      也就是說,只有五品以上并有功績的官員,他的妻子或者母親才會有機會獲贈誥命夫人。

      而且獲贈誥命夫人的人,她還必須在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這方面比較優(yōu)秀。也只有受到很多人的夸贊與好評的女子,這樣的人才能被封為誥命夫人。

      在《知否知否》中,女主明蘭獲得了一品誥命,這引來了很多官家女子的羨慕嫉妒。那么問題來了,誥命夫人究竟有什么好,引得官家女子這般羨慕嫉妒。

      一、誥命夫人有俸祿可拿

      要知道,在封建社會的古代是男權(quán)社會,女子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地位的。當(dāng)時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女性是不負擔(dān)賺錢的義務(wù)的。

      而大戶人家的女子更是足不出戶,根本就沒有賺錢的能力。

      所以說,在古代女子基本上只能依靠男子來賺錢養(yǎng)家。尤其在大戶人家,女子的吃穿用度都是靠男子來提供的。

      而大戶人家人多,妾侍也多,女子之間都好爭,好講排場,所以用錢的地方比較多。而她們每個月所分的月例又是有限的,所以可以說她們的經(jīng)濟還是挺受限的。

      在男子是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這一情況下,如果女子能夠享有朝廷俸祿的待遇,能自己就獲得一筆錢,這在當(dāng)時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在古代,很多女子都很想要這樣的頭銜。

      二、誥命夫人可以進宮參加宴席,這是普通官員妻子所不能比的

      皇后是一國的國母,她統(tǒng)領(lǐng)著整個皇宮的后宮。所以說在整個天下的女子中,皇后的級別是最高的了。

      皇后一般在一些重大的節(jié)日,會主持后宮辦一些宴席。在這個宴席中,不光嬪妃被受邀,誥命夫人也是皇后的邀請對象。

      要說皇宮可不是隨便人可以進入的,可以說皇宮外的女子一輩子基本上都不會有進入皇宮的可能,而誥命夫人可以受邀進入皇宮,可以看看那個神秘而又輝煌的宮殿,這是很讓人羨慕的。

      不僅如此,誥命夫人參加宮中舉辦的宴席,她們通過這樣的途徑,可以和有地位的妃嬪們交好,甚至如果和皇后投緣,也能跟皇后關(guān)系近一些。

      這樣她們可以借機為自己的丈夫拉攏人脈,在關(guān)鍵的時候還可以求嬪妃還有皇后,在皇帝的面前幫忙給自己的丈夫說點好話,也算給自己丈夫的仕途添柴加火了。

      如果誥命夫人的孩子也是做官的,那這對孩子未來的仕途也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多和宮里的貴妃娘娘接觸,沒準(zhǔn)自己的女兒高嫁的機會也就會多一點。這無疑都是誥命夫人能進宮的好處。

      三、誥命夫人可以穿人人都羨慕的帶有鳳凰王冠的絲綢織物

      誥命夫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是有特權(quán)的,宮外的普通女子是不可以使用鳳凰裝飾品的。就是貴族家里的女子,只要是沒有封為誥命夫人,都不能使用帶鳳凰的裝飾品,因為鳳凰代表了尊貴。

      但是誥命夫人是可以使用帶有鳳凰王冠的絲綢織物,可以穿帶有鳳凰圖案的衣服。因為誥命夫人也是有“官職“的人,雖然沒有什么權(quán)利,但是在女子中,能被皇帝封上“官職”那就是相當(dāng)?shù)貥s耀了。

      而這鳳凰,正是代表著高貴,是多少女性夢寐以求的事情。而誥命夫人使用帶有鳳凰王冠的絲綢織物,可以看出她們在古代的社會地位也是很高的。所以會讓許多女子羨慕嫉妒。

      由此而看,在古代誥命夫人這個官職,雖然沒有實權(quán)。但是對于女子來說,卻是一種很大的榮譽。

      她們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最起碼經(jīng)濟比一般女子要自由一些,畢竟是自己掙的錢。

      而且還可以進入皇宮,并且為自己的家人謀一些福利。關(guān)鍵她們還能穿帶有鳳凰的尊貴圖案的衣服。

      而這一切都是在男尊女卑的這個封建社會中普通女子所不能擁有的,也是她們所不能企及的。

      所以說誥命夫人是一個讓宮外女子們羨慕的“職位”,她們雖然不能與現(xiàn)代女性的財務(wù)自由,能參政議事等相比。但在封建社會里,誥命夫人也算是在女性中地位有所提升的代表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dǎo)終生學(xué)習(xí)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lǐng)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fù)“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lǐng)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這些歷史要讀

      誥命夫人是自唐代以來,朝廷對官員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的稱號。發(fā)展至明清時期,便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如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因此,“誥命夫人”的品級,是與其夫、其子的品級相關(guān)的。

      當(dāng)然,誥命夫人可并非只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已,她們雖然沒有實權(quán),但卻是有俸祿的,而且還有朝服。這種誥封制度的作用,主要是為體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者對官僚階層的恩典。

      同時,這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深化。說句通俗點的,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中出了個朝廷命官,身為妻子或是母親,也能獲得殊榮和利益,這就是為何歷代以來不管是男是女,都熱衷于通過科舉走上仕途......

      在誥封制度之下,人們對女性的稱謂也產(chǎn)生了等級之分。如明代,對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就稱為“夫人”,嫡母稱為“太夫人”;同理依次遞減,三品的是淑人,四品的是恭人,五品的是宜人,六品的是安人,七品以下的是孺人。而那些無封無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才稱為娘子。

      D東哥

      誥命夫人是中國古代皇帝對朝庭大臣的母親或妻子的獎賞和加封。

      關(guān)于誥命,就要說一下誥書,誥書是歷朝皇帝加封大臣的一種專用文書。到了明清時,就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誥封制度,一品至五品官員文書稱誥,六品至九品官員文書稱敕。

      而官員夫人的加封,按規(guī)定是從夫品級,所以稱為“誥命夫人”。雖然說誥命夫人是從其丈夫官職大小,但只有俸祿,沒有實權(quán),是一種精神加物質(zhì)的獎勵。

      漢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大臣的母親或妻子加封時,才稱誥命夫人。一品誥命夫人說明她的丈夫是一品高官,她就是皇封的一品誥命夫人。

      誥作為王命文書開始于西周。如《尚書·周書》載有《大誥》、《湯誥》、《康王之誥》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誡臣工的文書。漢代偶一用之,不為常式。唐代大除授、大賞罰用制誥。

      據(jù)記載,在宋代,凡文武官員的升遷改任、追贈、貶乏、封贈等,都用誥命。到元代封贈就分宣命和敕牒,一至五品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到明代依然沿宋時制,封贈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

      清代也一樣沿用明制:封贈官員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出準(zhǔn)被封贈人,后由翰林院依制擬文。到封典時,由中書科繕寫,經(jīng)內(nèi)閣誥敕房核對后,才加蓋御璽頒發(fā)。

      對于五品以上的官員,只有功績超群就有機會得到皇上的封贈命令,這就是誥命。六品以下的官員稱為敕命。

      《清會典》記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

      清代誥命用五色絲織品精制,書滿漢文,皇上鈐以印鑒。通覽之下,色彩絢麗,有一股華貴喜慶的氣氛。

      我們從《大清會典事例 吏部 封贈》知道: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那么誥命文書、敕命文書更是不同于一般文書制作。它們都是寫在當(dāng)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面的。明朝誥命敕命由工部的神帛制敕局,清朝的誥命敕命則由江寧織造制作。

      誥命夫人有一項特殊待遇,每逢重大節(jié)日,可以到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唯戀無名

      誥命夫人是一種頭銜,從唐朝之后才開始冊封的。按照規(guī)定“誥命夫人享受和丈夫一樣的待遇”。 浩命夫人的要求 浩命夫人只存在于一品到五品官員之中。五品之下的稱之為敕命。


      在古代,如果官員立的大功,皇帝就會進行冊封,賞賜。一般,冊封只會封官員本人。但,如果官員功勞極大,皇帝覺得只冊封官員還不足以顯示恩寵,那么就會連帶官員妻子也一起冊封。這冊封的頭銜就叫“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只冊封給妻子。在當(dāng)時,男人都是三妻四妾,但冊封只會給一個人,就是妻子。 誥命夫人的作用 誥命夫人實際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她更多是一種榮譽。誥命夫人可以說是一個時期女性的代表,她的一言一行都被她人當(dāng)做榜樣。


      一般而言,誥命夫人經(jīng)常會代表自己的丈夫出席一些皇后主持的會議之類,討論著各自的事情,拉進關(guān)系。 當(dāng)然,誥命夫人這個頭銜也不是永久的,如果丈夫犯了錯誤或者死亡了,那么這個誥命夫人的頭銜就會被收回。


      誥命夫人,實際上只是一種榮譽,沒有實權(quán)。除了能夠多個官稱之外,還有的好處就是朋友圈升級了。誥命夫人接觸的都是皇后級別的人物,一般來說,通過結(jié)交這些朋友,能給自己丈夫帶來一定的便利,百利而無一害。

      于無聲處6465

      “誥命夫人”的加封為唐、宋、明、清時期,是受朝廷封號的貴婦人,跟其丈夫的職位有關(guān),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誥書?!罢a”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是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誥命夫人”只有俸祿,沒有實權(quán),只是在其丈夫權(quán)位下罩著的光環(huán)而已。

      青言論史

      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封xx為一品誥命夫人”的畫面。那么,這個“誥命夫人”是個什么意思呢?

      其實很簡單,你丈夫是什么品級,你就是什么品級的誥命夫人。不過,這個僅僅局限于正一品到從二品而已。

      所謂的“誥命”,就是皇帝在對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貶乏、封贈其祖父妻室時所采用的文書形勢,一般都寫在特制的材料上,明清兩代主要是寫在絹帛上。而“誥命夫人”,自然也就是皇帝批準(zhǔn)你為夫人了,從此可以稱之為“貴婦”了。

      但是“誥命夫人”只能授予一、二品官員的祖母、母親和妻子,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因此,“一品誥命夫人”、“二品誥命夫人”是對的,“三品誥命夫人”就是錯的了,應(yīng)該是“三品誥命淑人”。

      至于這個“誥命夫人”有什么用,其實也沒什么用,因為這只是等于官方認證你是你家官人的正房老婆而已,你丈夫什么品級你啥品級,你這個品級該享受啥待遇就享受啥待遇。只是誥命夫人們還有一項特權(quán),就是可以在皇后舉行宴會或者其他活動的時候前去參加而已。


      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史論縱橫

      誥命夫人是皇帝對高官、功臣嫡母或者正妻的蔭封,誥命夫人的品階與丈夫、兒子的品級相同,例如一品大員的夫人或者母親加封誥命后就是一品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也算是朝廷在編人員,按月發(fā)放俸祿,品級越高則俸祿越多。誥命夫人有俸祿但沒有實權(quán),只是自家男人在御前得臉,給女眷換回來的光環(huán),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有大義諭眾之義。早在西周時期,“誥”就作為一種記載王令的文件而存在。后一度被廢用,直到唐朝又被啟用。唐朝在升貶獎罰官員時,會頒發(fā)一張“任免證書”,記載著官員的品級變動,任職經(jīng)歷、在職期間表現(xiàn)等,稱之為“告身”。

      官員的祖輩、妻子、兒孫也可以獲得封賞是始于宋朝,生者為誥封,死者為誥贈。在宋朝只有五品以上官員妻子、母親才有資格獲得誥封,成為誥命夫人。



      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的妻、母,封一等國夫人。 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以上之妻、母,封二等郡夫人。

      尚書以上、非省、司掌權(quán)者的妻、母,封三等淑人

      大夫以上官員的妻、母,封四等碩人

      中大夫以上官員的妻、母,封五等令人

      中散大夫以上官員妻、母,封六等恭人

      到了明清時期,誥封制度比較完善,只要官員有能力又足夠努力都有可能得到加封,只不過五品以上官員的加封叫做“誥命”,六品以下則是“敕命”。

      下面縱橫就詳細說說明清時期的誥命敕命封贈制度

      明清時期,最容易得到誥命封贈且人數(shù)最多的群體就是皇室宗親,從親王到貝子、從公主到鄉(xiāng)君,乃至輔國公、駙馬等,好事當(dāng)然得想著自家人啦;



      其次就是駐守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附屬國的王妃、嫡子嫡孫,這樣的封贈有利于邊疆穩(wěn)定、世界和平;

      還有一類就是朝廷的文武大臣,雖說在朝為官就有機會封贈誥命,但前提是必須能通過多年的嚴(yán)格審核與政績考察。

      明清官員封贈有三年的考核期,原則上期滿無過錯就可以封贈。但實際封贈時不僅要資歷,還會要求官員的政績,比如說征糧收稅、治理水患、荒年賑災(zāi)等,完成的出色者才能得到誥命敕命的封贈。

      比較特別的是,清順治皇帝曾下詔表彰滿族官員開國以來征戰(zhàn)有功,凡是滿族實授官員,全都封贈世襲誥命。

      明清時期的封贈都是“覃恩封贈”,就是說封贈給官員的誥命是可以傳給子孫的,甚至是世襲(一代比一代封贈品級低,幾代之后封贈就沒有了)或者世襲罔替(每代人的封贈品級相同,除非犯罪被褫奪,否則可以永世享有)的。

      封贈官員的祖母、母親、妻子受封贈后,就成為“誥命夫人”,也稱“外命婦”。明清時期誥命夫人的等級劃分、稱謂基本相同。



      根據(jù)《明史》的記載“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贝送?,八品、九品稱“八品孺人”、“九品孺人”。誥命夫人按等級領(lǐng)取俸祿,無實權(quán)。

      歷朝歷代,女人被封為誥命夫人都不是因為本身的才能或是賢德,古代女子再好都是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在給予一定榮譽的同時也積極強調(diào)女子無才便是德。

      如此抬舉,不過是被當(dāng)做男人的附屬品,充個臉面罷了,貞節(jié)牌坊也是宋朝時期開始有的,可見,誥命夫人也如同貞節(jié)牌坊一樣,在給予女性一定表面的榮譽后,往往需要女子更加遵守封建社會的尊卑等級秩序。

      歷史課課代表

      雖然在古代封建社會,朝堂上當(dāng)官的都是男子,但是也經(jīng)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女性受封的故事情節(jié),也經(jīng)常會聽到誥命夫人這個稱謂,那么究竟什么是誥命夫人,具體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呢?

      實際上在古代只有在朝為官的臣子家中的女眷才有資格做誥命夫人,有的時候皇帝也會將一些嬪妃的家人封為誥命夫人。所以誥命夫人一般就是皇帝對臣子或者嬪妃的一種賞賜,而且誥命夫人也是分品級的,品級不能隨便亂定,需要按照嬪妃的位份或者是大臣的官位級別來定。獲封誥命自然是無上恩寵,誥命夫人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命婦”,兩者是同樣的意思,但是同為命婦,也有內(nèi)命婦和外命婦之分,內(nèi)命婦一般是指皇室女子,而外命婦一般就是指外臣的親眷。

      誥命夫人并不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才存在的,很多朝代都有過命婦,例如在唐朝、明朝和清代都有女眷獲封誥命夫人,一般可以做到誥命的,需要臣子的官位達到了一定程度并對國家有所貢獻才可,而且只有嫡妻才有資格被封為誥命夫人,除非特殊情況,一般都需要按照這些規(guī)矩來執(zhí)行。在唐朝誥命夫人還有另外一種稱謂,就是國夫人,武則天的母親就被封過榮國夫人,武則天的姐姐被封為韓國夫人等等。被封為誥命夫人后,不僅是家族和個人的榮耀,也可以拿朝廷俸祿,所以對于古時候的女子來說,獲封誥命夫人和朝堂上的大臣一樣尊貴體面,只不過誥命夫人不需要處理國事,她們沒有什么權(quán)利在手,女子不得干政這一條在誥命夫人這是也沒有例外。

      被封為誥命夫人后,雖然地位比較高,但是在家的主要職責(zé)還是相夫教子,管理一家大小事務(wù),因為被封為誥命夫人的女眷多是沾了家人的光,并不是自身對朝廷有什么貢獻才獲得這些封賞。到了清朝,當(dāng)時獲封誥命夫人的女眷不僅地位較高,就連官員見到她們都需要禮讓,可見在封建社會誥命夫人絕非一般女性可以獲封。

      簡單來說,誥命夫人一般就是皇帝對大臣或者是宮中嬪妃的賞賜,抬舉他們的一種方法和手段,雖然獲封誥命夫人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一旦觸動龍顏,誥命夫人的稱謂也可能被一應(yīng)奪走。

      史海爛柯人

      古代帝王實行統(tǒng)治時,除了實行物質(zhì)獎勵,也常常用一些榮譽作為激勵。誥命夫人,便是皇帝冊封女性的一種榮耀,是古代女性所享有的至高榮譽。不過,要被封為誥命夫人,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謂的“誥”,大體與“告”同義,但特指上對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皇帝對臣民下達通知。這種用詞,在周代已經(jīng)使用了,到漢代時,漢武帝曾用誥來任命百官,使得誥成為了以上告下的專用字。所謂的誥命,便是指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

      誥命最初是官僚系統(tǒng)中所用,而古代女子鮮有為官者,所以期初多是指對男子的恩賞或授官。后來,皇帝為了彰顯對臣子的重視,也對其母親或配偶進行諷刺,這便使得誥命逐漸也用在了女子身上。

      獲得皇帝嘉獎或封賞的女子,便是“誥命夫人”。誥命夫人始于何時,似乎難以有較為精準(zhǔn)的說法。但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漢代以后的王公大臣,其配偶被尊稱為“夫人”,到了唐宋時期,朝廷會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進行加封,稱為“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也是有“等級”的,決定其等級高低的,便是其丈夫或兒子的官職。比如,受封一品誥命的女性,一般其丈夫(或兒子)為一品高官。不過,雖然誥命夫人看似有等級差異,卻又沒有實權(quán),只是一種榮譽。

      前段時間所熱播的古裝劇《知否》中,若蘭被封誥命,大體便是如此。她之所以被封誥命夫人,主要是因為其夫君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說白了,給官員的配偶或母親封誥命,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種變相獎勵。

      誥命夫人在明清時期較為常用,如朱元璋在登基后,念及相鄰此前對其的幫助,還得以封賞了一批人,其中拿出土地讓朱元璋埋葬父母的地主劉繼祖之妻,便背追封為了誥命夫人。

      另外,明清時期“誥命”制度發(fā)展成熟,在叫法上也有了區(qū)分。一般一品至五品稱為誥命,六品至九品則稱為敕命。在辛亥革命以后,隨著封建帝制的被廢,誥命夫人這一榮譽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夏目歷史君

      誥命夫人其實不難理解,從字面咱們就能差不多就能明白這個詞語所要表達的含義。 咱們可以把誥命和夫人拆開來看。

      夫人是對男性伴侶的一種尊稱。那些達官顯貴的家中,大多是妻妾成群的,而只有大老婆才有資格被稱為夫人。而誥命指的是皇帝的聘書。如果接到誥命的話,那么就可以準(zhǔn)備走馬上任了。

      要知道古代的品級制度是非常嚴(yán)格的,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用誥命,如果違反了規(guī)矩是要去監(jiān)牢一日游的。 把誥命和夫人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誥命夫人。

      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單獨封哪個女子為誥命夫人。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皇帝看好哪個官員,于是就把這個官員的夫人或是母親奉為誥命夫人,皇帝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下屬的認可。

      不過,誥命夫人在品級上是非常有講究的。因為古代的時候人們還持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誥命夫人的品級一般是要低于自己丈夫的。

      話說回來,誥命夫人雖然名義上是官員,領(lǐng)著朝廷的俸祿,但其實這是一個虛職,沒有任何的權(quán)力。這個職位的形式是要多于內(nèi)容的,大家可以把誥命夫人看成是一種褒獎,而不要理解為一份責(zé)任。

      天下所有的女子對于誥命夫人這個頭銜都是非常渴望的,因為誥命夫人有代表身份的衣冠服飾,在生前的時候能受到大家的尊敬,在死后也能被追封。她們覺得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畢竟在古代男子獲得榮譽的方式有很多,但女子獲得榮耀的方式只此一個。 一旦女子有了誥命夫人的頭銜之后,地位會得到顯著的提升?;始遗e辦的許多活動,女子只有被封為誥命夫人之后才能參與。這其實也是一種別樣的社交。能在官員的家中保住大夫人位置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聰明伶俐之輩。她們經(jīng)營好了關(guān)系,對自己的丈夫也是有幫助的。

      誥命夫人這個頭銜帶來的好處可遠不止這個。雖然誥命夫人并沒有實際權(quán)力,但是在地方上她們的話還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很多一品二品的誥命夫人是能夠見到皇后的,如果她們在皇后面前說了某些地方官的壞話,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哪怕這些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不太希望去招惹她們。

      而且誥命夫人如果犯了事情的話,當(dāng)?shù)毓賳T是沒有權(quán)力逮捕的,需要呈報到宮中,讓皇帝定奪。雖然在古代的時候律法也是非常嚴(yán)明的,但是官員畢竟是特權(quán)階級。只要誥命夫人做的事情不是太過分的話,皇帝一般都是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這個規(guī)矩存在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誥命夫人。如果誥命夫人犯得錯誤不大,那么地方官員是沒有 必要往上報的。如果最后皇帝看地方官真的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騷擾他,那么誥命夫人不會有事,地方官反倒是需要承受怒火。

      小姐姐講史

      古代唐、宋、明、清各朝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進行加封,稱為“誥命夫人”。明清時期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有資格授以誥命,他們的老婆稱為“誥命夫人”頒發(fā)資格證書,清代誥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擬,經(jīng)內(nèi)閣 大學(xué)士奏定之后,按品級填,年月各按奉旨、奉詔日期書寫,用五色絲織品精制,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皇上鈐以印鑒,色彩鮮艷明麗、華貴喜慶。

      清代誥命(順治九年)

      誥命夫人品級隨夫,例如有“一品誥命夫人”等。有俸祿,沒實權(quán),可以光耀門楣,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朝廷為了收買人心,就給官員家屬贊美的稱號,以示榮耀。但這個誥書并不是丈夫官位高妻子就一定受封為誥命夫人,主要看皇帝的心情,另外還有妻子或者官員母親對朝廷的貢獻。

      《知否》中明蘭是顧廷燁的正室,她傾心幫助她的丈夫顧廷燁,當(dāng)顧廷燁成為了皇帝的救命恩人之后,在軍中就是平步青云屢立大功,他為明蘭向黃帝求誥命,明蘭就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開心極了。

      歷史上的周瑩丈夫早逝,無兒無女,因《辛丑條約》簽訂后,她又向太后進交白銀(第一次慈禧西逃時她捐贈10萬兩給慈禧),慈禧感于她的義舉,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


      誥命夫人特權(quán)是:誥命夫人可在重大節(jié)慶日子到后宮,參加由皇后主持的宴會,她們有朝廷專門特制的衣服,穿在身上精神抖擻,另外她們擁有公共事務(wù)的話語權(quán)。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根本沒有機會為官,無法光耀門楣,有了誥命夫人的封號算朝廷里的半個人了,榮耀無比。


      另外一個就是有“誥命夫人”這個資格證在,就是本人一不小心觸犯朝廷的法律,地方官無權(quán)當(dāng)即處置,只有上報朝廷查證后,取消她的誥命榮譽稱號,才能進一步處理,為善后爭取時間。

      明朝,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清誥封制度,“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佑說歷史

      誥命夫人這種東西實際上只有唐朝之后才會有,唐朝之前是沒有的,所謂誥命夫人,實際上就是一種榮譽稱號。

      這種榮譽稱號往往搭配著三綱五常以及三從四德來,也就是說不存在超越夫君或者兒子官職的誥命夫人,往往都和夫君平級,丈夫能有幾品官的功勞,她作為老婆,也能得到相應(yīng)的幾品功勞。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誥命夫人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種安撫她們丈夫和兒子的工具,對于在外有功勞的男人們,進行封賞,賞完了感覺還意猶未盡,那么,順便也給功臣夫人們進行一些賞賜和加官。

      事實上確實如此,誥命夫人這種稱號也就是聽上去威武霸氣,實際上很一般,只不過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已。

      這么一個榮譽稱號得到了大部分情況下,也不會像很多影視劇里面表達的那樣激動和興奮,因為很多情況下,這個誥命夫人所在的當(dāng)事人,并不會覺得很意外,而是會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跟丈夫兒子的官職本來就具有關(guān)系。

      而且一到五品才有誥命,五品之下為敕命,所以哪個誥命夫人都基本上是貴婦,而不太可能是一個民間戲曲和小說以及影視劇里面的農(nóng)婦形象。這很好理解,畢竟從五品到一品,這種門第,怎么可能不有一個知書達禮的名門貴婦壓陣呢?

      因此,我們古代封建社會當(dāng)中的這些貴婦誥命夫人們,由于她們本身就是男權(quán)的附庸存在,往往對那些所謂的國家大事沒有興趣也無法擁有進行指點的實權(quán),所以,她們身上的誥命夫人光環(huán)也不過只是皇帝為了展示對她們丈夫或者兒子極度恩寵,而附加的產(chǎn)物。這些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只有俸祿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那么,她們有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當(dāng)然也是有特殊地方的,到底也是個皇帝認證的誥命夫人,雖說只是一個光環(huán),但這個光環(huán)還是把她和那些沒有這種光環(huán)的女人區(qū)分開來了。

      簡單來說,畢竟是等級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誥命夫人也和她們的丈夫以及兒孫一樣是有品級之分的,比如“幾品幾品什么什么誥命夫人”之類的。

      一般情況下,誥命夫人本身就是五品至一品官員的家眷,所以可在重大節(jié)慶日子到后宮,參加由皇后主持的宴會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上文提到了,誥命夫人這種東西是自打唐朝有的,所以很自然的,在之后的宋元明清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完善。

      后來陸陸續(xù)續(xù)建立了等級森嚴(yán)的誥命夫人系統(tǒng)——簡單來說,宋朝硬性規(guī)定,誥命夫人一共可以分為嚴(yán)格九等,每一等都有嚴(yán)格的官職限定;元朝統(tǒng)治者倒沒有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不過也很嚴(yán)格;明朝清朝,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就是一品二品的“夫人”,嫡母叫做一品二品的“太夫人”;三品官員的老婆和嫡母就被稱為是三品淑人。

      以此類推,四品官員的老婆和嫡母就是四品恭人,五品官員的老婆和母親就是五品宜人,這些人都是誥命夫人,基本上夫君或者孩子做多大,她們就多大。

      小約翰

      八十年代,有一部叫《七品芝麻官》的豫劇曾經(jīng)風(fēng)靡全國。劇中那個剛直不阿、秉公執(zhí)法、詼諧幽默的七品芝麻官家喻戶曉;還有那句“當(dāng)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臺詞也成了不少官員的座右銘。


      也就是這部豫劇,讓好多人知道了“誥命夫人”。劇中的誥命夫人縱子行兇,強搶并打死民女。審理此案是明朝欽差級別的大官巡按御史,但他一看“被告”是誥命夫人,不敢秉公辦案,最后還是縣官唐成死磕到底,費盡周折才嚴(yán)懲兇手,還死者一個公道。劇中那個威風(fēng)八面、囂張跋扈、無法無天的誥命夫人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誥命夫人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為何能讓欽差也害怕呢?

      其實“誥命夫人”不是官職,而是皇帝授予的一種榮譽稱號,領(lǐng)取朝廷俸祿,但沒有職權(quán)。

      我們知道,在封建時代,凡是統(tǒng)治者大都有一套駕馭手下的本領(lǐng),都懂得恩威并用。威就是罰,讓你懼怕;恩就是賞賜,籠絡(luò)人心,叫你死心塌地為朝廷盡職盡責(zé)。

      古代朝廷不僅對各級官員加官進爵,也對他們的妻子或母親授予榮譽稱號,讓她們高人一等,滿足其虛榮心。

      漢代的時候,皇帝就開始搞這一套手段了。漢朝朝廷規(guī)定,“執(zhí)政”一級以上官員的配偶被稱作“夫人”。誥命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文書的意思。所以“誥命夫人”的意思就是說這榮譽是皇帝親自授予的,表示一種極高的榮譽。

      不同的朝代,“夫人”名稱不同,“誥命夫人”是從明朝時候開始這樣稱被封賞的人,通常,誥命夫人前面還要加上其丈夫的官階。比方說,一品大員的妻子被封,那就是一品誥命夫人。

      但不是所有的朝廷官員的家屬都有這份榮耀,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表現(xiàn)出色,成績斐然,才可能得到“誥命”的殊榮。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yán),六品以下的官員家屬如果被封賞,那就是“敕命”了。被授與“誥命夫人”文書都是用上等絲織品制作而成,而且是朝廷指定的部門精工制作,圖案設(shè)計華麗、高貴。最后蓋上皇帝大印,氣派得很。誥命文書不是在一塊手絹一樣的絲綢書寫的,皇上的“誥命”是卷軸的形式書寫而成,好讓被封賞的人掛在客廳里展示。而且誥命、敕命文書的圖案和顏色也各不相同,表示等級的差距。

      所以,很多古裝劇里都犯了這個錯誤,隨便一個男人的老婆都叫“夫人”,動不動來一句“老爺,夫人生了!”。實際上,古代只有相當(dāng)高級的官員的正妻才可以被稱為“夫人”。想被稱為“夫人”,您配嗎?

      而且,由于高官年齡一般都不小,他們的正妻(注意是妻不是妾)一般也都是老太太了。紅樓夢中的賈母,就是一品誥命夫人,是誥命中的最高等級,因此地位極其顯赫。

      “誥命夫人”對官員家屬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夫貴妻榮,受封誥命等于宣布朝廷看得起她們。

      朝廷在加冕、節(jié)日、婚嫁,壽誕,大捷等重大活動時,也會邀請在京的一品誥命夫人們前去參加,讓她們和皇上的嬪妃們一起感受歡樂氣氛,給他們一種跟朝廷是一家人的感覺,對他們的夫君也是一種無形的激勵。

      明清沿用了前代制度,只不過稱呼上有一些變化。明清代三品官員的配偶被誥封,稱為淑人。四品稱恭人,五品稱宜人,六品則是安人。

      紅樓夢中的誥命夫人有四位——賈母、邢夫人、王夫人、尤氏。在朝廷有大事(如元妃省親、宮中太妃去世等)時,這些誥命夫人有義務(wù)去陪著宮里的妃嬪們參加活動。而其他女眷無論地位多么重要,血緣多么近,沒有特殊命令都不允許出現(xiàn)在正式場合,這種“榮譽稱號”本質(zhì)上還是封建等級的一種附加品。

      歷史總探長

      誥命夫人是古代的一種榮譽稱號,沒有任何實權(quán),皇帝為了獎勵有功之臣,給他們的妻子、母親、祖母誥命夫人的封號,讓她們能夠領(lǐng)取一定的補貼,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誥命夫人的封號最早來自于唐朝,唐朝婦女的地位提升,獲得浩命夫人的人,能夠擁有進出皇宮參加各類慶典,領(lǐng)取朝廷補貼的權(quán)利。其實在唐朝之前,官吏的夫人進宮參加慶典,領(lǐng)取生活補貼就已經(jīng)是一種習(xí)慣。只是唐朝之前的大臣夫人,沒有固定的品級,也沒有固定的工資,在入宮后按照丈夫的品級來給予不同的補貼。

      唐朝時期誥命夫人的分封標(biāo)準(zhǔn)是按照大臣的功勞高低,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大功臣、皇親國戚和外戚。唐朝普通官員的夫人,根本沒有機會被封為誥命夫人,因此唐朝時期的浩命夫人含金量最高。到了宋朝時期,誥命夫人逐漸的制度化發(fā)展,朝廷按照官員的品級,給予誥命夫人不同的品級和稱號。


      宋朝最著名的誥命夫人就是梁紅玉,梁紅玉是韓世忠的老婆,被封為秦國夫人。國夫人是誥命夫人中的最高級別,岳飛的夫人李娃被封為楚國夫人,同樣是一品誥命夫人,秦檜的老婆王氏在南宋時期也是一品誥命夫人。到了明清時期,誥命夫人的選拔制度逐漸成熟化。明清時期正五品以上的官員家中的女眷(妻子、母親、祖母),都有可能封為誥命夫人。朝廷設(shè)置專門的選拔機構(gòu),通過評價官員的政績,以及官員夫人的品行,來選拔誥命夫人。


      明清時期的誥命夫人含金量非常低,大臣們只要是做官的時間久了,家里總會有一兩位浩命夫人。

      《紅樓夢》里面,賈寶玉家里只要男人在朝廷做五品以上官員的,都是誥命夫人。這也充分說明,清朝時期的誥命夫人已經(jīng)成為朝廷補貼官員的一種方法。


      由于誥命夫人會定期進宮,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誥命夫人被皇帝看中的事情。根據(jù)野史記載,康熙時期誥命夫人姚氏入宮后被康熙寵幸,康熙將姚氏留在宮中,讓一個宮女冒充姚氏回到婆家,姚氏的丈夫沒有敢于聲張。

      一些懷疑福康安身份的人認為,福康安的母親在懷孕前曾經(jīng)進宮,很可能同風(fēng)流的乾隆皇帝發(fā)生過關(guān)系,所以乾隆才會特殊照顧??蛋?。這兩件事都是野史記載,可信度并不高,但是這種傳說也說明浩命夫人入宮存在很大的弊端,極有可能導(dǎo)致皇帝和大臣妻子發(fā)生奸情。雖然明清時期誥命夫人的制度嚴(yán)格,一般只有官員的妻子才能被封為誥命夫人,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出現(xiàn)。例如清朝的女首富周瑩,在慈禧太后逃難期間,給了慈禧太后10萬兩白銀當(dāng)生活費。慈禧太后感激之余,封了周瑩一品誥命夫人。

      從誥命夫人沒有實權(quán),能夠領(lǐng)取補貼的特征來看。古代的誥命夫人制度,是皇帝給大臣的一種榮譽。大臣家中有誥命夫人,既能夠得到經(jīng)濟補貼,還能夠讓夫人游走于上流社會,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升遷機會。

      溫讀

      “誥命夫人”是古代皇帝對功臣妻子的封號,是一種榮譽上的象征,沒有什么實際的權(quán)力,這有點類似于朝廷對于守寡之女賞賜的“貞潔牌坊”,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封賞。而誥命夫人的評級、等級是和丈夫官職所掛鉤的,他們和丈夫一樣享受朝廷的俸祿和恩惠。

      誥命夫人的起源是相傳最早是漢代時期(雖然也有人說是在秦末時期),可是在那個時候漢朝對于“誥命夫人”的定義和劃分是很籠統(tǒng)的,封賞起來的東西也是相對粗糙,然后在漢代以后,各朝各代的誥命夫人封賞的問題也就變得精細起來和精致起來。

      成為“誥命夫人”的要求

      想要成為一定的等級,成為一定的身份,是需要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一定的評級的,所以古代“誥命夫人”的任命在各朝各代都有其一套相對標(biāo)準(zhǔn)的。就通常來說,被封為“誥命夫人”通常都是正室的妻子;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男人是可以娶妻妾的,所以更別說一個在朝中擁有一席之地的大員了,他的妻妾也是會眾多的(除了個別例外),而在這個官員立功后,只有其的正室妻子有過人表現(xiàn),才會被御前賞賜;倘若其妾也有較大的貢獻和功勞,礙于其實偏室的身份,通常是不會被封為“誥命夫人”的。其次,被賞賜的官員的官員年限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就如現(xiàn)代美國人競選美國總統(tǒng),我國人員參選一定職位都有年齡和任職標(biāo)準(zhǔn)一樣)同時還要由相關(guān)的部門進行對該官員“考察”,這個考察的范圍可涉及到其政治成績,對于朝廷還有地方所做的突出貢獻,以及檔案中是否有污點,是否有不當(dāng)?shù)男袨榈取V挥幸粋€官員滿足了以上的條件,其的夫人才有可能被進行封賞,才有可能進入該朝“誥命夫人”的行列中,因為每個朝代的誥命夫人極其稀少,所以很多官員的婦女妻子都以獲得“誥命夫人”的稱號為榮耀。


      誥命夫人的作用

      在古代中,女性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在很多時候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品,但在該女子擁有了“誥命夫人”的頭銜后,就等于是在大中華的眾多女子中高出一截,(籠統(tǒng)和宏觀來說“誥命夫人”的封賞實際上是一種榮譽感的灌輸,也相當(dāng)于古代官員“舉人”、“進士”出生的劃分起到相同的作用。)“誥命夫人”是沒有什么權(quán)力的,她所擁有的不過是一種能夠“高人一等”以及受人尊重的頭銜和榮譽,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征。其次擁有“誥命夫人”榮譽的女子還有享受“皇糧’的恩惠。

      其實在古代中“誥命夫人”的封賞也是一種對女性地位和貢獻的肯定,但用相反的思維去考慮,也是一種對女性受封和受影響與男權(quán)的加固和鞏固。因為這種所謂“女權(quán)”(其實還算不上女權(quán))也是和古代的男權(quán)相互捆綁,這點我們通過“誥命夫人’封賞的前提和條件就能看出來(需其丈夫在朝廷中的表現(xiàn)、政績以及任官年限,還有是否是正室等)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這個“女權(quán)”實際上也是一種實力男權(quán)的附屬品、衍生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該女子因為丈夫被封為“誥命夫人”后,就等于是為全國的女性做出了一定的表率,所以在其丈夫無故離世后,如果該女子堅持守寡,就會一直保留“誥命夫人”的頭銜(但這不等于其“女權(quán)”的獨立),可當(dāng)該女子選擇改嫁的決定后,就會相對的失去“誥命夫人”的封號和頭銜。

      澳古說歷史

      誥命夫人是明、清四朝受到皇帝加封的二品以上的高官母親亦或妻子的稱呼。

      對官員的妻或母進冊封的制度源于唐朝?!缎绿茣ぐ俟僖弧份d“文武官一品、國公之母、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四品母、妻為郡君,五品母、妻為縣君,勛官四品有封者母、妻為鄉(xiāng)君”。



      也就是說一品官員母或妻封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母或妻封郡夫人,四品官員母或妻封郡君,五品官員母或妻封縣君,勛官四品母或妻封鄉(xiāng)君。

      當(dāng)然,唐朝的冊封制度相對不是很完善,它只冊封五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對于五品以下概不行冊封之事。

      宋朝,冊封的范圍被延伸至八品?!端问贰ぢ毠偃份d“外內(nèi)命婦之號十有四:曰大長公主,曰長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縣主,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在當(dāng)時宰相、使相、三公、三師、王、侍中、中書令的正妻可封“國夫人”。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等二品以上且未執(zhí)政(不是宰相職)官員母或妻可封“郡夫人”。尚書、御史中丞等三品以上且未執(zhí)政官員母或妻可封“淑人”或“碩人”。太中大夫、中大夫等四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可封“令人”。中散大夫、團練使等五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可封“恭人”。朝奉大夫、奉直大夫等六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可封“宜人”。朝奉郎、符寶郎等七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可封“安人”。通直郎、宣議郎等八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可封“孺人”。



      宋朝的冊封制度相對于唐朝,則顯的更為的繁瑣,且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哪個品級的官員可以冊封其妻或母哪個等級的稱號??梢哉f相對唐朝來說,宋朝的冊封制度雖相對完善,但卻是很難讓人搞得懂,太過繁瑣,且無定制。

      直到明朝冊封制度才得到徹底的完善,且也有了嚴(yán)格的等級之分。



      《明史·職官一》載“一品曰夫人,后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保匆黄菲薹狻耙黄贩蛉恕?、二品妻封“夫人”、三品妻封“淑人”、四品妻封“恭人”、五品妻封“宜人”、六品妻封“安人”、七品妻封“孺人”、八品妻封“八品孺人”、九品妻封“九品孺人”。



      同時明朝不但規(guī)定每個品級的母、妻能夠獲得的名號,還規(guī)定封贈的次數(shù)、條件等。具體如下:

      1.“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夫在則否?!保绻募臃馐且驗槠渥訉O則在封號加“太”字,如她有一個當(dāng)二品官的兒子,那么如果朝廷要冊封她的時候,給她的封號就是“太夫人”。當(dāng)然,如果她丈夫還在,那就不加“太”字。

      2.“凡封贈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就是規(guī)定了每個品級能夠?qū)ζ浼胰藘苑獾拇螖?shù)。比如有個人他在七品的時候,其母或妻被冊封過一次,那么他升到五品之前就不會再有讓其家人得到冊封的機會,之后他升到三品、二品、一品的時候就分別都有一次機會讓其家人得到冊封或者晉升。



      3.“三母不并封,兩封從優(yōu)品?!钡漳?、繼母、生母不能同時冊封。同時如果大兒子是三品官,二兒子是二品官,那么在冊封的時候優(yōu)先按照二品官來冊封。

      4.“父職高于子,則進一階?!比绻麅苑馄淠赣H的時,其父的官職比其子高,那么其母就直接升一階。如本來是四品“恭人”則升為三品“淑人”。

      5.“父應(yīng)停給及子為人后者,皆得移封?!比绻孀诘谋邮a到這一代停止了,或者某命婦的兒子被過繼給其他人,那么這個命婦的封號就會被取消。



      6.“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嫡母在的時候,生母不能被冊封,生母未得到冊封的時候,妻子不能被冊封。

      7.“妻之封,止于一嫡一繼?!比绻獌苑馑钠拮拥模椭荒苁堑掌藓屠^妻。

      此外,明朝還規(guī)定了冊封時所用的文書類型。冊封一品至五品官員的正妻或母授誥命,稱誥封;冊封六品至九品官員的妻或母授敕命,稱敕封。



      所以按照如上所說,“誥命夫人”就是明清對一品、二品官員妻子或母親的稱呼。

      而這里我們也需要注意,“誥命夫人”只會是一品、二品官員的妻子才能得到的稱號。其余品級的妻子是得不到的,如三品官員的妻子,她只能叫“誥命淑人”,而六品官員的妻子,她只能叫“敕命安人”。



      當(dāng)然在解釋清楚“誥命夫人”的意思后,我們再來介紹下它的作用。其實“誥命夫人”的作用就只有一個,就是皇帝以示對官員的恩寵,拉攏官員,讓他死忠于皇帝。“封妻蔭子”歷來不就是古代讀書人最高的夢想嗎?能讓自己的母親或者妻子得到冊封,這是何等的榮耀。

      比如,當(dāng)年清朝康熙時期的周培公,他在替康熙招降了王輔臣后,康熙問他要什么獎賞,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能冊封自己的母親,最后他的母親就被誥封為貞烈恭人。而從中可以看出,“誥命夫人”對于文武百官可是相當(dāng)有誘惑力的。



      但是皇帝又不會平白無故的就給你的家人冊封,唯一能讓皇帝同意給你家人封號的,那就是你為朝廷立下大功,或者讓皇帝看到你的價值,你的忠心,也只有這樣皇帝才有可能會對你的家人冊封。而這不就是皇帝想看到的事情嗎?百官對他忠心耿耿,他的天下就能安穩(wěn)。

      當(dāng)然“誥命夫人”雖然只是有俸祿而無實權(quán)的稱號,但是其特權(quán)還是有些的,畢竟是皇帝用來拉攏百官的東西,也不能太小家子氣。所以“誥命夫人”還是有些其他普通人所不能享受到的特權(quán)。



      如在皇后主持親蠶儀的時候,誥命夫人可陪著皇后進行祭祀,同時在完成親蠶儀后進行宴席時,誥命夫人可以在宮殿石階上就餐,而誥命恭人等三品以下的外命婦就只能在石階下。如在天子納皇后、立太子、天子上尊號等重大活動時,誥命夫人可前往,并有權(quán)進表箋。



      在穿著上,一品誥命夫人禮服可用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銜珠結(jié)。二品誥命夫人禮服可用髻上金翟七,口銜珠結(jié)。

      史海浮沉一月明

      在古代,很多的詩人把女子比作是正在盛開的花朵,但是古代女子的命運卻沒有像花一樣妖艷。她們大多在自己最好年華的時候就憑著媒妁之言嫁給了自己未曾見面的夫君。從此把自己的家庭看做比生命還重要,即便是這樣古代的女子卻在當(dāng)時的社會毫無地位可言。女子除了相夫教子。就沒有什么別的事情可以做。在古代女子中也有身份高貴的。在唐朝的時候,國家把有身份的女子封號為了誥命。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知道什么是誥命的夫人,但是什么叫誥命夫人,誥命這個詞又是什么意思呢?

      誥命一般都是皇帝給自己大臣的夫人一種榮譽的稱號,一般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他的正妻才有資格得到這個稱號。命夫的品級一般和自己丈夫的品級是一樣的,丈夫是幾品官員,他的妻子就會被分為幾品的命夫了。其實只是一個榮譽的象征,沒有什么實際上的權(quán)力更談不上處理朝堂的事立功了。女子不得去干涉朝政,無論你是不是有封號的夫人,那都是一樣的,所以她們只是擁有了和大臣一樣尊貴的體面。這些夫人地位上當(dāng)然要比普通的女子要高,但是在家中還是以持家和教子為主,處理家中大小事務(wù)為主。在很多女子的心里,認為自己被品為誥命夫人其實沾了自家夫君和兒子的光,并不是自己得到了某種貢獻才受到皇上的賞識。

      在古代,女子可是連大門都不會出去的,壓根就不可能去外面辦什么事情獲什么功勞,頂多說是朝廷哪個公主或者皇后過個隆重生日,舉辦個大型慶典,讓這些評為誥命夫人的人過來場面,弄個儀式。在古代價位人妻的女子還是很希望自己的丈夫或者兒子給家里爭氣、爭面子。

      一直到了清朝,這種觀念才有所改變,誥命夫人的地位也漸漸的提高了。就連官員見到他們偶爾都要禮讓。由此可見,當(dāng)時被封為誥命夫人的女子,絕非一般女子。不過誥命夫人雖然沒有什么實權(quán),但還是有相當(dāng)多的特權(quán)的。比如說他們?nèi)绻噶俗?,在地方是無權(quán)去審判的。需要經(jīng)過朝廷剝奪他們的稱號以后,才能去判定他們的罪行。

      被評為一品的誥命夫人,不僅地位不一樣,還能經(jīng)常去參加皇家的宴會,皇后的盛情款待。除此之外,被封為稱號的夫人們都是拿朝廷的俸祿,也就是說,在家里可以同時領(lǐng)兩份工資,可見待遇也是不薄的。誥命夫人除了俸祿以外,也有代表他們身份和地位的官服。每個不同級別的頭飾和衣服都是不一樣的。參加宮廷大典的進入后宮的命夫,她們的待遇也是相當(dāng)高的。她們對于社會公共的事物也會有一定發(fā)言權(quán),但是卻沒有真正的權(quán)力和職務(wù)。雖然在清朝誥命有自己的政治身份可以在社會上層,但是她們住要以持家和相夫教子,取得了成績才能得到朝廷肯定。說白了就是你的丈夫和兒子對朝廷有貢獻,你會獲得朝廷的肯定,如果是貪污腐敗你根本就不可能會有封號。

      古代對于男子的當(dāng)官之路是平坦的,對女子都是相對苛刻的。在他們心中,女子都是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拋頭露面是最好,更不要說去參加什么科舉了。總而言之,在古代女子能在朝堂上當(dāng)官的可能性幾乎是非常少的。除非你是身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女子堪比男兒的時代。比如說是武則天的時代,那時候太平天國。都可以有旅莊園的存在,更別提當(dāng)時女子的地位是有多高尚??傊鼙环鉃闃s譽稱號的既能光宗和耀祖,又能福蔭自己的子孫。

      維維

      “誥命夫人”是古代封建社會中體現(xiàn)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最高榮譽稱號。它既是封建統(tǒng)治者對臣下的肯定和恩寵,又是被封女性顯赫身份的憑證。能獲得此稱號的女性,上能光宗耀祖,下能福蔭子孫。

      “誥命夫人”是自唐代以來的各朝對官員母親及妻子的一種加封。誥命又被稱為誥書,是皇帝代表朝廷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這種文書有著嚴(yán)格的程式及鮮明的等級,五品以上官員授給誥命,健在者稱誥封,已逝者稱誥贈;六品官以下則授與敕命。

      誥命夫人的稱號有著嚴(yán)格的等級規(guī)定,一般跟隨丈夫或兒子的品級,一品、二品皆為夫人、三品為淑人、四品為恭人、五品為宜人、六品為安人、七品以下為孺人。五品以上均可稱為“誥命夫人”,六品以下則稱“敕命夫人”。

      “誥命夫人”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會有俸祿和賞賜,并沒有實權(quán)。她們有朝廷配發(fā)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不同品級的服裝樣式和頭飾也不相同。一品、二品誥命夫人的身份就比較尊貴,她們可以參加由皇后主持的一些宮廷大典或有進入后宮的權(quán)利等,也會對于一些女性方面的事務(wù),比如立貞節(jié)牌坊等事宜有發(fā)言權(quán)。

      “誥命夫人”的服飾按其品級的高級進行賞賜,冠飾東珠數(shù)量、朝服質(zhì)地及紋飾圖案均有嚴(yán)格的規(guī)制,絕不可僭越使用。朝廷的誥命、敕命一般為卷軸式,誥命為五色相間的提花錦緞,敕命則為單一的純白色。文書通常以“奉天誥命/敕命”開始,這些都代表著皇家的最高榮譽,以及誥命夫人本身地位的尊貴。

      “誥命夫人”的封贈資格和程序也是有相當(dāng)高的要求的。在清朝,主要是以官員的功績和為官年限作為首要標(biāo)準(zhǔn)。首先,官員必須是有超群的功績,達到相應(yīng)的年限及不得有不良記錄;其次,被封贈的女性必須是名門正派出身的妻子,且必須遵行先母后妻的程序;最后,被封贈的女性不得改嫁,否則剝奪稱號并驅(qū)逐出家。

      其實“誥命夫人”的稱號,是對封建女性的最高肯定,同時又是一種無形的束縛。其影響類似于貞節(jié)牌坊,也是對官員嫡母及正妻家庭、社會地位的一種鞏固與突顯。同樣,古代女性要想獲得此稱號,就得鞭策自己的丈夫或兒子好好做官,力爭進入五品官員之列,才有希望獲得“誥命夫人”之稱。

      “誥命夫人”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有誥命夫人稱號的女性犯法,首先得上報朝廷,在剝奪其稱號之后,方可進入司法環(huán)節(jié)?!罢a命夫人”稱號,對朝廷來說,可以鞭策官員多做功績;對被封贈人來說,是尊貴身份的體現(xiàn),可光耀祖宗;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種無尚的光榮與無形的正能量。

      歷史寶藏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誥命夫人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沒有實權(quán)。

      要清楚誥命夫人的含義,首先需要弄清楚“誥命”和“夫人”兩個詞。

      在古代,皇帝任命、冊封官員都有相應(yīng)的文書,有以上告下之意,是一種王命文書,通俗來講,這個就是誥命。

      《尚書》中就有《大誥》、《湯誥》等?!胺蛉恕边@個詞在今天就是老婆的意思,男人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但在古代等級森嚴(yán)的情況下是不能隨便叫的。周代禮法制盛行,有曰“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也就是說諸侯的老婆才能被稱為“夫人”,這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后來這個稱呼出現(xiàn)了下移的現(xiàn)象,進入封建社會后,官員、讀書人也常用這個稱呼,但其依舊是高貴身份的象征,電視劇里經(jīng)??吹降南氯嘶蛘吲蛯ε魅说姆Q呼就是“夫人”。

      將“誥命”和“夫人”加一起組成“誥命夫人”這個詞,由上面的解釋可見,誥命夫人是統(tǒng)治者(皇帝)給官員妻子的一種榮譽。誥命夫人的賜予取決于其丈夫所授的官職,丈夫是一品官員,則夫人可為“一品誥命夫人”。

      其實這個稱號并沒有實權(quán),但也不是一點用也沒有,有一點工資,另外誥命夫人可以進入皇宮參加皇后主持的宴會。


      更多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nèi)容,歡迎關(guān)注@歷史寶藏。

      心恬澹

      導(dǎo)讀:

      「誥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

      明清時期,誥封制度已經(jīng)非常完備,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guān)。如:一品誥命夫人是她的丈夫是一品高官,她是皇封的一品誥命夫人。誥命夫人有俸祿,無實權(quán)。

      史書記載:

      • 從宋代開始,凡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大臣、貶乏有罪、封贈其祖父妻室,都用誥命。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
      • 明沿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 清沿明制,有制度規(guī)定:封贈官員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準(zhǔn)被封贈人的職務(wù)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擬文字。
      《清會典》記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


      清代誥命用五色絲織品精制,書滿漢文,皇上鈐以印鑒。通覽之下,色彩絢麗,有一股華貴喜慶的氣氛。 清誥封制度,“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誥命文書、敕命文書不同于一般文書,它是寫在當(dāng)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面的。明代的誥命敕命是由工部所屬的神帛制敕局,后稱南京織染局織造。

      誥命敕命為卷軸形式,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按照官品等級的高低,它的圖案和軸頭也有嚴(yán)格區(qū)別。

      明代規(guī)定:

      親王郡王用冊,親王生母封夫人給誥命,圖案為云鳳錦。鎮(zhèn)國將軍及夫人用玉軸,輔國將軍及夫人犀牛角軸,奉國將軍及淑人抹金軸……。

      文官:

      • 一品云鶴錦,夫人鸞錦,俱用玉軸;
      • 二品獅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軸;
      • 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軸;
      • 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軸;
      • 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烏木軸,
      • 八品、九品同樣用葵花烏木軸。

      武官:

      • 一品至七品俱鎧甲葵花引首,抹金軸。誥命的織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職用柳葉篆。誥命織文為“奉天誥命”,敕命織文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龍盤繞。


      宋制,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

      • 一等國夫人,宋朝封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
      • 二等郡夫人,宋朝于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jié)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
      • 三等淑人,凡尚書以上官未至執(zhí)政者,其母、妻封為淑人。
      • 四等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 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
      • 六等恭人,用以封贈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于宜人而低于令人。
      • 七等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
      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dāng)者同。


      元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 八等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 九等孺人,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

      明朝,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 無封無品叫娘子。

      誥命夫人都有哪些特權(quán)呢?

      誥命夫人是有品級之分的,如“一品誥命夫人”之類的。誥命夫人可在重大節(jié)慶日子到后宮,參加由皇后主持的宴會。

      南朝居士

      就是領(lǐng)導(dǎo)家人的意思,給你發(fā)工資,但沒有權(quán)力,

      明清有誥封制度,給予文武官員家人爵位時,圣旨的起頭,有誥命和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時以誥命授予,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時以敕命授予,稱敕封。

      俚說

      誥命夫人,是歷史上皇室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始于唐朝,是泛指受有朝廷封號的貴婦人。其不一定是妻子,也可以是“誥命夫人”。唐、宋、明、清各朝等官方稱“命婦”。

      “誥命夫人”的等級與待遇,跟其丈夫的官職級別高低有關(guān)。妻以夫貴,母以子貴,但是,她們雖然享有一定的“俸祿”,卻沒實權(quán),實質(zhì)是一種榮譽象征。而各朝的制例亦稍有不同。

      大凡對朝廷有貢獻的官員,其妻子,嫡母都有機會獲得冊封,其中一品至五品官員的冊封一般以皇帝名義封贈,謂之誥命。

      但是“誥命夫人”只能授予一、二品官員的祖母、母親和妻子,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而那些無封無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才稱為娘子。

      <凡人視角,文史俚說 >

      勝華

      婦人受封是金花誥,狀無報捷是紫泥封。官誥院敕群夫人,使金花羅紙,七張錦彩,賜以湯沐邑,乃奉親之榮矣。

      西府趙王爺

      古代社會等級觀念嚴(yán)重,男尊女卑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女人一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很少拋頭露面!就更不要說參加科舉,進軍仕途了。

      總而言之呢,古代女子能在朝當(dāng)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除非有奇遇,或者是生在特殊的時代。比如說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太平天國的女狀元傅善祥!

      但是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皇上會把一些官員家里的女眷封為“誥命夫人”,比如《知否知否》中,趙麗穎所扮演的明蘭,就被封為了一品誥命夫人。

      那么誥命夫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首先在漢朝,朝廷官員的妻子會被稱作“夫人”,而“誥命夫人”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誕生的!其叫法是從唐朝開始的,主要是對朝廷高官家中女眷(主要是母親和妻子)的一種封賞!其中一至五品官員的夫人為誥命,六至九品為敕命。

      特別注意的是誥命夫人必須是正妻。她們的品階是跟隨著夫家的官職被封賞的,比如丈夫是一品官員,其夫人就是一品誥命夫人。丈夫是二品官員,妻子就是二品誥命夫人,以此類推。

      當(dāng)然了,不同朝代還是會有差異,比如明朝,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其雖然是一種“官職”,有身份編制,有俸祿,但事實上,其更像是一種榮譽嘉獎。是一種身份榮譽的象征,沒有實權(quán)。

      一般皇家宴請,出入皇宮,誥命夫人都可用參加。她們也可以隨時被皇后召見,有時候也能幫皇后出謀劃策,可以算上是皇后的閨蜜。這可是近水樓臺啊,夫人們完全借機為自己的丈夫拉攏人脈,甚至和皇后妃子們搞好關(guān)系以后,讓她們幫忙在皇帝枕邊美言兩句,升官發(fā)財,指日可待?。?/p>

      可以看得出來,這其實朝廷為了拉攏底下官員,搞好君臣關(guān)系,所做的一個家屬親善舉動。簡而言之,誥命夫人的封賞,就是皇家為了籠絡(luò)大臣人心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底下官員晉升的一種捷徑。

      所以誥命夫人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啊,不僅能給自己母親和妻子帶來無上榮耀和實質(zhì)性的俸祿。同時也為自己未來的仕途,帶來更多的希望。

      誥命夫人不僅享有活著時候的榮譽,死后也可以被追封。這些都是地位,特別是對于附庸于男人的女人們來說,這些無疑會讓她們在更加自信。

      當(dāng)然了,不是誰都有資格的。

      想要當(dāng)“誥命夫人”,那得要家里男人給力。因為一切的評判都歸結(jié)于丈夫的表現(xiàn),其丈夫不僅要有能力功績,品行一定要端正,不能貪污受賄,做些違法的事兒。

      而在當(dāng)上了誥命夫人之后,在家也得品行端正,相夫教子,這樣也是一種令女性對于男性尊卑的一種推廣和鞏固,指明了女性在家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和義務(wù)。 而且一般不能離異改嫁。就算是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如果非要改嫁,立馬收回誥命夫人的品階榮譽,俸祿也沒有了。

      古代都是很講究男權(quán)的時代,即使誥命夫人再風(fēng)光,也都得受自己夫家限制。但換個角度想,這也并沒有什么錯,他的這個榮譽是其丈夫帶來的。丈夫死了,如果再改嫁。自然不能繼續(xù)享受榮耀。

      總的來說,古代的“誥命夫人”雖然不是什么正經(jīng)官職,但作為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征,無疑是那個時代女性最為向往的目標(biāo)了!

      路之意

      每當(dāng)那些影視劇上出現(xiàn)某位“一品誥命夫人”的時候,總是能給人一種這個女性很“威武”的感覺,讓他人不由得畏懼三分。


      誥命夫人,實際上是人們對封建社會中受到朝廷封贈的官員嫡母或正妻的一種習(xí)慣稱呼,也稱為“命婦”。


      誥封制度

      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敕。


      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


      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guān)。有俸祿,沒實權(quán)。


      所謂的“誥命”


      就是皇帝在對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貶乏、封贈其祖父妻室時所采用的文書形勢,一般都寫在特制的材料上,明清兩代主要是寫在絹帛上。


      而“誥命夫人”,自然也就是皇帝批準(zhǔn)你為夫人了,從此可以稱之為“貴婦”了。

      封建時代,女性需要遵循嚴(yán)格森嚴(yán)的禮法,即便是誥命夫人,也僅僅是附庸于自己的丈夫、兒子。明清時代,身有誥命之人與尋常女性是非常不同的,地方官員也要尊敬禮讓三分。

      在誥封制度之下,人們對女性的稱謂也產(chǎn)生了等級之分。如明代,對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就稱為“夫人”,嫡母稱為“太夫人”;同理依次遞減,三品的是淑人,四品的是恭人,五品的是宜人,六品的是安人,七品以下的是孺人。而那些無封無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才稱為娘子。


      古代的“誥命夫人”有什么作用?


      事實也沒什么實際作用。


      “誥命夫人”會有俸祿和賞賜,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不同品級的頭飾和服裝不同。一定品級的命婦還可以參與宮廷大典、進入后宮等。

      她們對于社會公共事務(wù)也有一定的發(fā)言權(quán)。在世時叫封為誥命夫人,死了后叫追贈,封贈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


      雖然“命婦”有一定的政治身份,躋身于社會上層,但依然是從屬和依附于丈夫或兒子。她們主要還是由于相夫教子持家取得了成績,才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封贈。


      總結(jié):古代婦女若想要成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誥命夫人”,就得鼓勵丈夫好好當(dāng)官,努力升到五品以上,爭取當(dāng)上夫人;從小教育兒子,把“封妻蔭子”作為人生目標(biāo),做老媽的才有可能被封為“太夫人”。

      貓眼觀史

      “誥命夫人”,說白了,就是古代的皇帝對手底下功臣妻子的一種鼓勵以及封賞,一般只有她們對朝廷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之后,才會獲得這個稱號。

      獲得這個稱號之后雖然不會擁有什么權(quán)利,但它會給你一種非常高的榮譽,讓你以后不管是走在哪里都可以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

      這個好處對于許多愛慕虛榮的女人來說,還是非常的有誘惑力的,她們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才能獲得這個稱號。但是對于那些不愛慕虛榮的女性來說的話,倒是對這個稱號不至于那么熱衷,也是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tài)來面對它。

      其實這個稱號,就好像是朝廷會對一些守寡的女人獎勵一個“貞潔牌坊”一樣,它就是一種榮譽上的象征。其目的性就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女人,從此以后為了獲得這個稱號,積極的對朝廷做出一些有利益的事情來,獲得它之后也不會擁有什么權(quán)利,就是會多了一層榮譽。

      不過,關(guān)于誥命夫人的評級主要還是跟其丈夫的官職有所掛鉤。

      就比如說,一個4品官員的妻子做出了一件非常大的功勞,從而被評為了“郡君”也就是誥命夫人的一種。

      但是一個3品以上的官員的妻子,哪怕所做出的貢獻并沒有她大,也會被評為“郡夫人”的稱號,這個稱號的級別比起前者自然是要大很多。所以說,哪怕是你對朝廷的貢獻再怎么高,也比不上那些丈夫官職很大的女人,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拼老公”的稱號。

      說起關(guān)于誥命夫人的起源,據(jù)說早是在秦朝末年的時候就開始了。

      但在那個時候朝廷對這個封號并感到重視,他們所獎勵出來的一些東西也比較隨意,并且當(dāng)時也沒有太多的女人會去在意這個稱號。

      直到了漢代之后,各朝各代才意識到了這個稱號的重要性,并對它感到重視起來,皇帝們認為這個稱號可以鼓勵到更多的女人,讓她們對朝廷做出貢獻,不管所做出的貢獻大不大,總之都會比她們成天的待在家里,消耗國家的糧食,無所事事的浪費光陰要強,也是因為這個,“誥命夫人”的封賞也才由此而變得精細起來。

      隨著朝代在慢慢的發(fā)展,“誥命夫人”的門檻也漸漸高了起來,到最后甚至于獲得這個封號的人都變得稀少起來。

      而到了這時,想要成為“誥命夫人”也真正的有了一系列的規(guī)矩。

      首先第一點,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在家里面是正式的妻子,因為在古代通常都是三妻四妾的,尤其是官員們更是如此,有著非常多的妻妾。而想要成為“誥命夫人”的話,那么你就必須是正室,要是一個普通的侍妾的話就不可以獲得這個稱號。

      第二點,自己包括其丈夫的個人檔案當(dāng)中不能夠出現(xiàn)任何的污點,且必須要對朝廷做出格外突出的貢獻才可以。也正是因為這些規(guī)矩,所以到最后能夠真正獲得這個稱號的人已經(jīng)變得非常稀少了,有時候會整整一個朝代就連一個“誥命夫人”都沒有。以至于到了后來,有非常多官員的正室妻子們都以獲得“誥命夫人”的稱號為榮耀。

      那么,獲得“誥命夫人”之后具體能干些什么呢,它又有什么作用?

      首先,由于在古代女人的位置普遍都極為地下,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女人只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罷了,沒有太大的地位。

      但是,只要你獲得“誥命夫人”的頭銜,那么你的地位就會高出中華民族當(dāng)中其它女性很多。用籠統(tǒng)的方式來說的話,“誥命夫人”的封賞實際上就跟古代官員所謂的“舉人”或者是“進士”一樣。

      雖然說并沒有什么權(quán)利,但是其地位就是高人一等,走到哪里也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它是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象征,也是朝廷對你給出的肯定。

      在戲曲當(dāng)中,我們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旦有誥命夫人出場,那么所有的老百姓以及級別比較低的官員都會對她畢恭畢敬,因為她除了代表自己有一個強大的老公之外,也會證明自己比起其它的女人來說要強,最起碼不會是那種傻白甜,也會讓別人對你更加重視起來。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guān)注】

      大漢史談

      要想知道誥命夫人是什么,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誥命”的意思。

      誥命其實是圣旨的一種,在中國古代,像詔、誥、諭、敕等都是圣旨的一種,而誥指的是皇帝給大臣封官或者封爵的憑證文書,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任免證書。

      而誥作為任命文書最開始使用于西周,到了秦漢時很少使用,從魏晉時期開始,當(dāng)官員升職或者降職時,皇帝就會按照禮制給官員一本文書,稱為“告身”,上面有著官員的職位級別、優(yōu)秀事跡等。

      而到了宋代,這種任免證書在原本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封贈官員祖先、妻子和后輩的功能,生者稱為封,死者稱為贈;

      元代時期又按品級進行了區(qū)分: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用白色紙繕寫,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員以紅色紙繕寫,謂之敕牒;

      明朝時期是這一禮制的集大成者,從封贈人員的條件、范圍、品級、稱謂、襲次,到誥命的顏色、圖案、質(zhì)地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

      而清代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制度,同時結(jié)合滿族的特點,有所變化。

      而問題中的誥命夫人,它指的是官員受封者祖母、母、妻封贈的稱謂。到了明清時期,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親、妻子稱一品夫人;’二品官祖母、母親、妻子稱夫人;三品官祖母、母親、妻子稱淑人;四品官母親、妻子稱恭人;五品官母親、妻子稱宜人;六品官母親、妻子稱安人;七品官母親、妻子稱孺人,八品、九品官妻子分別稱為八品孺人、九品孺人。但是不管她是幾品夫人,都稱為誥命夫人,而且都沒有實權(quán),只是按照品級享受俸祿。

      綜上所述,第一,誥命夫人的品級跟官員相同;第二,誥命夫人的封贈范圍隨官員品級變化而變化。事實上,誥命的范圍非常廣泛,就連官員本人都有誥命,誥命實際上是代表的是皇帝的恩裳,形式大于意義,而實質(zhì)上的東西就是按品級發(fā)錢了。

      健康一線

      誥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

      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敕。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guān)。有俸祿,沒實權(quán)。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共66條/2頁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guān)注石塘網(wǎng)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