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川軍只有7000,史料記載的1萬多人是加上了4000浙軍。
秦良玉的川軍,起自平定播州楊氏之亂,因為川軍人人一桿白蠟?zāi)咀龅拈L槍,固也被人稱為白桿兵。白桿兵裝備精良,甲胄是棉鐵甲,防御力在當時很高。所用的長槍槍頭帶有攘鉤,可以用來劈砍鉤刺,槍尾有一鐵環(huán),可以砸人。人人腰間一口彎刀,用于短兵交接。另外輔助以弓箭輕火器。
白桿兵曾經(jīng)讓努爾哈赤的八旗軍聞之變色,其原因就在于白桿兵的戰(zhàn)法。在《明實錄·地方四川卷》里面有一些關(guān)于白桿兵戰(zhàn)法的介紹,說是白桿川軍作戰(zhàn)時會拍成一個四面方陣,一個方陣大概100人左右,前三排以長槍豎墻,中間圍以弓弩手進行遠程輸出。每當敵人靠近,第一排長槍手負責(zé)用鉤將敵人勾倒,隨后第二排上前刺殺,對于漏網(wǎng)之魚,三排后面的士兵會抽彎刀上前割草。
在渾河之戰(zhàn)中,面對八旗軍的沖鋒,川軍排成這種步兵方陣,將騎兵刺落或者勾下馬,然后后面的上前補刀,遠了還有弓箭射,而且這種方陣與古典步兵方陣不同,因為單元規(guī)模小,所以移動方便,而四面豎槍就可以四面迎敵。憑借這種戰(zhàn)法,川軍斬獲八旗軍至少3000人以上,而且皆是八旗最強的黃旗和白旗軍四個旗。最后漢奸范文程收買明軍火炮手,以火炮轟亂了川軍陣地,后金這才慘勝此戰(zhàn)。
說到川軍的這種戰(zhàn)法,按照歸屬應(yīng)當是屬于近代步兵方陣的范疇了,同時期的瑞士長矛軍以及荷蘭拿騷的莫里斯方陣皆是這種類似的戰(zhàn)法,甚至白桿兵所用的長槍也與當時歐洲流行的長戟和鉤槍相似,不得不說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重要一步,奈何明政府腐敗,軍政混亂,讓如此良法也沒能推廣出來,最后埋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秦良玉(1574—1648),女,苗族,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戰(zhàn)功卓著的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抗清名將。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zhèn)東將軍、四川總兵、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
萬歷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開始連連發(fā)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后,薩爾滸(今遼寧撫順以東)一役,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后,駐扎在遼地的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范圍內(nèi)征求精兵援遼。四川的巾幗女將秦良玉聞?wù){(diào),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shù)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后勤供應(yīng)。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陽之戰(zhàn)中,秦氏兄弟帶領(lǐng)“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zhàn)滿洲兵,大戰(zhàn)中斃殺辮子兵數(shù)千人,終于讓一直戰(zhàn)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善戰(zhàn)的士兵,并長久為之膽寒。由于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zhàn)死于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2000多“白桿兵”戰(zhàn)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得知兄長犧牲的消息后,秦良玉縫制1000多件冬衣,配送給遠在遼地的石柱兵。然后,她自統(tǒng)3000精兵,直抵榆關(guān)布防(今山海關(guān)),控扼滿州兵入關(guān)咽喉要道。明廷兵部尚書張鶴鳴為此專門上奏天啟帝,追贈死難的秦邦屏為都督僉事,建立祠堂來為他歌功頌德。不久,明廷又詔加秦良玉二品官服,昭告天下加以表揚。
由于“白桿兵”戰(zhàn)斗力強,明廷再下令征兵2000名。秦良玉聽說以后積極參加,與弟弟秦民屏快馬加鞭回到石柱,征調(diào)士兵準備援遼。
崇禎三年(1630),皇太極攻打榆關(guān)沒有成功,便率10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直接抵達北京城外,一連攻下永平四城,明廷大為震驚。 秦良玉得到十萬火急的勤王詔書之后,即刻帶兵趕去解圍,連夜趕路風(fēng)雨無阻,直抵宣武門外駐扎軍隊。
當時接到詔書而返的各路勤王官軍共20多萬人,但都害怕滿洲兵的狠毒,無人帶頭出戰(zhàn)。秦良玉“白桿兵”人數(shù)雖然僅有數(shù)千,但一直是滿洲兵所害怕的。渾河血戰(zhàn)讓大辮子們再也忘記不了這些身體矮小、手持超長銳矛的士兵。因此,“白桿兵”吶喊沖殺之際,滿洲兵發(fā)自內(nèi)心地害怕;加上明軍中又有孫承宗這樣的老將作配合,最終迫使皇太極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撤圍而去。
北京圍解之后,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臺召見秦良玉,加以表揚,賞賜彩幣羊酒。
滿洲軍出塞后,秦良玉率石柱兵回到家鄉(xiāng)。由于當時流寇張獻忠、羅汝才等9路人馬從湖廣進攻四川,明廷詔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專辦蜀賊”,負責(zé)守御川地。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消息傳來,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幾次昏絕,她的哀傷感動了左右很多人。
不久又有噩耗傳來,秦良玉獨子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調(diào)到湖廣抵御清軍,戰(zhàn)死于襄陽。死前他給母親寫信,言明愿意與襄陽共存亡,希望母親不要掛念。(“兒誓與襄陽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見兒子絕筆血書,秦良玉淚如雨下,心如刀割;但她乃大義婦人,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
滿清占據(jù)北京后,殘余的南明政權(quán)相繼有弘光、隆武、永歷數(shù)帝,秦良玉都與他們保持著聯(lián)系。但山長水遠,秦良玉本人年齡也越來越大,不可能再有較大作為。但她的愛國心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
編著者語:秦良玉,紅妝婦人,巾幗英雄,多年來為大明朝出生入死,赴邊擊后金,回川殺逆賊,至死不投降,誠為女丈夫,直可愧殺八尺漢子左良玉之輩。

白桿兵確實重創(chuàng)八旗軍,渾河之戰(zhàn)努爾哈赤并未輕敵,戰(zhàn)斗一開始就派出最兇悍的正白旗迎戰(zhàn)戚家軍和白桿兵,正白旗騎兵依仗自身兇猛和騎兵強大的沖擊力猛攻陣地,一個回合下來就損失上千人馬,努爾哈赤大驚,緊接著又派出正黃旗鑲黃旗輪番進攻,均敗下陣來,但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的八旗軍也都是驍勇之輩,不屈不撓,戰(zhàn)斗難解難分,努爾哈赤決心拿下這只令他屈辱的部隊,戚家軍與川軍將領(lǐng)也定下了血戰(zhàn)待援的決定,此時,明朝援軍抵達,努爾哈赤派四子皇太極率正紅旗少量部隊阻擊朝廷援軍,皇太極深感壓力,以命相搏,瞬間擊潰增援的明軍,戚家軍和白桿兵已成孤軍,最后,范文程等人獻計獻策,利用明軍大炮手轟擊戚家軍與川軍陣地,可以快速破陣和減小損失,努爾哈赤采納,買通明軍大炮手,陣地迅速瓦解,努爾哈赤抓住時機,全軍沖鋒,從此戚家軍與白桿兵不復(fù)存在,努爾哈赤收兵回營后,重重責(zé)罰了多位八旗將領(lǐng),戚家軍這一戰(zhàn)成為千古絕唱,可惜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