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魯特氏即歷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歷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是同治皇帝的結(jié)發(fā)妻子,也是其唯一的一位皇后。阿魯特氏與同治皇帝雖為包辦婚姻,然而大婚之后的帝后感情十分親密,同治皇帝雖然有一后四妃,卻單單獨(dú)寵皇后阿魯特氏,因此引起了其生母慈禧太后的嫉恨,兒子媳婦感情親密,通常情況下, 作為母親應(yīng)該深感欣慰,然而慈禧太后卻十分嫉恨阿魯特氏,這是為什么呢?

慈安太后中意的皇后人選:
同治十一年,兩宮皇太后為業(yè)已十七歲的同治皇帝舉行了選后大典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十三、四隨便可舉行大婚,然而作為同治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卻始終以“典學(xué)未成”為借口,拖延同治皇帝的大婚。慈禧之所以拖延同治皇帝大婚,實(shí)際上有著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據(jù)清朝祖制,皇帝大婚預(yù)示著年幼的皇帝已經(jīng)長大成人,既然皇帝已經(jīng)長大成人,那么在皇帝大婚之后便會舉行親政大典,這也就意味著以皇帝年幼無法理政為由臨朝稱制的兩宮皇太后再無垂簾聽政的必要和理由,這是嗜權(quán)如命的慈禧太后無論如何不愿接受的。因此慈禧太后對與同治皇帝的大婚,始終消極拖延。

然而同治十一年時,已經(jīng)十七歲的同治皇帝無論如何也要舉行大婚了。因此兩宮皇太后開始為年輕的小皇帝張羅起了婚事??墒钦l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樁原本普天同慶皆大歡喜的皇帝大婚,卻在皇后人選的定立上出現(xiàn)了問題。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認(rèn)為阿魯特氏端莊秀麗,頗有母儀風(fēng)范,因此堅持立阿魯特氏為皇后,而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則堅持立風(fēng)流俏麗的富察氏為后。

兩位皇太后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眼見皇帝大婚日期即將來臨,可是皇后的人選卻遲遲無法定下來,最終,兩位皇太后各讓一步,決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挑選。讓慈禧太后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親兒子竟然站在了慈安太后的一邊,選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顏面盡失的慈禧太后無法公開反對同治皇帝的決定,因此將怒火發(fā)在了皇后阿魯特氏的身上。

政敵鄭親王的外孫女:
阿魯特氏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還有一個政治方面的原因,這與阿魯特氏的出身有關(guān)。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yàn)榘Ⅳ斕厥系母赣H崇琦,娶了鄭親王端華的女兒為福晉,因此阿魯特氏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這位鄭親王端華不是別人,正是咸豐皇帝臨終前遺命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也就是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太后賜死的鄭親王端華。

阿魯特氏是自己政敵親外孫女這樣的身份,讓慈禧太后憤恨不已。除此之外,阿魯特氏與慈安太后也有親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同治一朝后期,原本在辛酉政變中親密合作的兩宮皇太后因?yàn)闄?quán)力分配和朝政處理的問題上,漸漸產(chǎn)生了嫌隙和矛盾,兩位皇太后都希望通過皇帝來強(qiáng)化穩(wěn)固自己在宮中特別是垂簾聽政中的地位,這也是兩位皇太后當(dāng)初在皇后人選上互不相讓的原因?;屎笈c慈安太后的這層關(guān)系,不僅讓慈禧太后嫉恨,更讓她十分忌憚。

阿魯特氏一句話刺痛慈禧內(nèi)心:
出于以上兩種原因,阿魯特氏在大婚之后便不為慈禧太后所喜,皇后每天向慈禧請安時,慈禧也從不給阿魯特氏好臉色,然而大婚之后,同治皇帝獨(dú)寵皇后阿魯特氏,反而將慈禧太后原本中意為皇后人選的慧妃丟在一邊,不聞不問。這讓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有著寡母心態(tài)的慈禧太后對于兒子和兒媳的異常恩愛十分眼紅,嫉妒不已。

一次皇后向同治皇帝哭訴自己遭受婆婆慈禧太后虐待之事,年輕的同治皇帝也無可奈何,只能安慰皇后,因此隨口說了一句:“忍忍吧,早晚能熬出頭的。”恰巧這句話被在窗外探聽的慈禧太后聽到。怒火中燒的慈禧太后闖進(jìn)屋內(nèi)抬手便要打皇后阿魯特氏,阿魯特氏一世情急,脫口便說了一句:“請皇額娘給兒臣留點(diǎn)臉面吧,兒臣好歹是從大清門抬進(jìn)來的?!?/u>

阿魯特氏說出這樣的話,無非是想說明自己是中宮皇后,希望慈禧給自己留點(diǎn)顏面。可是皇后阿魯特氏這句話卻讓慈禧勃然大怒,在慈禧看來,阿魯特氏是在諷刺自己并非從大清門抬入皇宮的中宮皇后,慈禧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做過皇后,即便她生下了兒子,做了皇太后,也不得不因?yàn)殄纳矸荻幪帉Φ粘龅拇劝蔡笸俗屓帧?strong>阿魯特氏這一句話,深深的刺痛了慈禧的自尊心,也正是因?yàn)檫@一句話,注定了同治皇帝死后皇后阿魯特氏被逼自盡的不幸結(jié)局。

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已經(jīng)被光緒皇帝尊為嘉順皇后的阿魯特氏崩逝世于儲秀宮,年僅二十二歲。此時距離同治皇帝駕崩僅過去七十二天時間。帝后在相距百日之內(nèi)相繼去世,一時之間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很多人認(rèn)為阿魯特氏的死是早了慈禧對的毒手,這種說法實(shí)際上毫無歷史依據(jù),人們在將阿魯特氏之死歸咎于慈禧的同時實(shí)際上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點(diǎn),那就是作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此時尚在世慈安太后無論如何不會對慈禧害死阿魯特氏而置若罔聞。

根據(jù)清朝太醫(yī)院現(xiàn)存的檔案可以發(fā)現(xiàn),實(shí)際上阿魯特氏是患病去世的,并且阿魯特氏的病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而這個發(fā)展過程恰好是在同治皇帝駕崩前后。名門出身,性格剛烈的阿魯特氏很有可能是因?yàn)檎煞蛲位实鄣慕^望厭世。無兒無女,又無法成為皇太后的阿魯特氏極有可能是抑郁發(fā)病,最終拒絕治療而身亡。無論如何,對于阿魯特氏的死,慈禧是富有間接責(zé)任的。

慈禧的兒媳婦阿魯特氏,就是歷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慈禧親兒子同治皇帝的嫡妻。這位蒙古貴族出身的阿魯特氏從冊立之時一直到死都不為慈禧太后所喜愛。這主要是由于阿魯特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所屬意,加之阿魯特是性格剛烈,為人倔強(qiáng),不會討婆婆的喜歡,婆媳自古是天敵,這樣的一個兒媳不要說出身皇家,就算是在普通人家,也不會讓婆婆喜愛。
首先,阿魯特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屬意,而是慈安的決定:
公元1872年,同治十二年,兩位共同垂簾聽政十二年之久一直相安無事的皇太后因?yàn)榛屎笕诉x的問題,爆發(fā)了前所未有的爭執(zhí),一方面,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皇太后中意蒙古狀元崇琦之女阿魯特氏,而另一方面,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卻執(zhí)意要冊立員外郎富察鳳秀之女為皇后,由于兩宮太后誰都不肯就此問題做出退讓,因此,同治皇帝的選后問題一度陷入停滯。最終由于相持不下,兩宮皇太后為此各退一步,表示可由皇帝自己選擇皇后,同治皇帝最終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這樣的結(jié)果既說明了嫡母慈安皇太后在同治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時也確實(shí)說明,阿魯特時身上一定有著吸引著年輕的同治皇帝的東西。但是這一切在慈禧太后看來,純屬是自己的親兒子伙同慈安太后在和自己作對,由于不便與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發(fā)作,慈禧便將一腔的憤怒發(fā)泄在了新后阿魯特氏身上。
其次,同治皇帝婚后獨(dú)寵阿魯特氏,讓慈禧妒忌不已:
由于同治皇帝選擇了慈安皇太后推薦的阿魯特是為皇后這讓慈禧太后推薦的富察氏境況尷尬,慈禧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便將富察氏強(qiáng)塞給同治皇帝,并將其冊封為慧妃,并享受貴妃級別的待遇,富察氏因此成為同治帝后宮中僅次于皇后而排名第二的妃子。阿魯特氏出身狀元之家,從小接受過系統(tǒng)而良好教育,這也使得她行為舉止端莊大方,頗有母儀風(fēng)范,不僅如此,阿魯特氏還頗通詩書,同治皇帝看書時她總能與其聊上幾句,同治皇帝因此對皇后更加寵愛,終日與皇后在一起。慈禧眼見自己冊立的慧妃常年獨(dú)守空房,又見皇帝與皇后恩愛異常,形影不離,這讓慈禧太后妒忌不已,她不僅天天對同治皇帝絮叨著慧妃如何如何好,甚至還粗暴的干涉起了同治皇帝的私生活。
最后,阿魯特氏是慈禧政敵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
阿魯特是不受慈禧喜愛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阿魯特氏的出身。鄭親王端華的二女兒是崇綺的正妻,所生的長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鄭親王端華是咸豐皇帝留給皇長子載淳的顧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敵。辛酉政變后,端華被賜令自盡,其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也被褫奪。慈禧是視權(quán)力如生命的政治人物,自己政敵的外孫女做了兒子的皇后,這讓慈禧越想越別扭。
有了以上這些原因,阿魯特氏被慈禧所厭惡憤恨就是在所難免了。婆媳自古是天敵,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皇家也是家,所以也就在所難免了。
原創(chuàng):歷史課課代表

阿魯特氏,即孝哲毅皇后,同治皇帝載淳的皇后。同治十一年年九月十四日被冊立為皇后,第二天與同治皇帝合巹,正式成為同治皇帝的妻子、慈禧和慈安太后的兒媳婦。
清朝的皇后儀制尊貴,與皇帝敵體?;屎竽竷x天下,統(tǒng)御六宮,是后宮法律上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當(dāng)然,與民間的世家大族一樣,在皇帝上面有太后的情況下,她的首要職責(zé)是做一個好兒媳婦。清宮中沒有太后的情況非常稀少,只有咸豐皇帝一朝,此外歷朝都有太后,到同治小皇帝這兒,一下子有了兩位太后。
阿魯特氏比同治皇帝大兩歲,與同治皇帝堪稱姐弟戀。據(jù)說她長得富態(tài),圓臉,身長玉立。又很有見識,知書達(dá)理,善解人意,是典型的大家閨秀。
更值得稱道的是,她的父親是同治三年的狀元崇綺。在那個年代,娶一個狀元的女兒,不論怎么煊赫的家世,對男方來說都是很有面子的事,皇帝家也不例外。
崇綺共五個女兒,除了一個皇后之外,都嫁到顯宦人家。其中最小的五妹參加選秀,被指婚給了嘉慶皇帝的孫子、惠敬郡王奕祥。阿魯特氏的另一位堂妹,被指婚給了惇王奕誴的兒子貝勒載濂。
阿魯特氏的祖父是道光朝的權(quán)臣賽尚阿。賽尚阿是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首席軍機(jī)大臣,是名副其實(shí)的宰相,也是有清一代與和珅、明珠等人齊名的強(qiáng)人。
因此,阿魯特氏家族是蒙古和滿洲八旗最煊赫的門第之一。常言道,娶妻娶德,娶妾娶色?;实廴Ⅳ斕厥线@樣的妻子,是一種很妥帖的安排,對皇帝本人,對后宮,對國家都是一種最優(yōu)選擇。
可以說,有清一代其他十一個皇帝里,誰的皇后也沒有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那樣既有實(shí)惠,又有面子的。
可偏偏慈禧太后不喜歡她。慈禧不喜歡阿魯特氏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是因?yàn)樗淖娓纲惿邪ⅰ?
賽尚阿舉人出身,是八旗的一時俊彥。他做官一直很勤勉,升官很快,咸豐皇帝登基時,他升文華殿大學(xué)士、首席軍機(jī)大臣,并且是大學(xué)士管理戶部,與后世的翁同龢相仿。但他運(yùn)氣不好,趕上太平天國起事,咸豐皇帝重用他遠(yuǎn)赴前線督師,特授鄂必隆刀,發(fā)庫帑200萬,到廣西前線圍堵太平軍。但只幾個月就兵敗如山,把咸豐皇帝的家底全部吃光當(dāng)盡。所以咸豐皇帝大發(fā)雷霆,將他下獄,差點(diǎn)兒要了他的命。而咸豐皇帝因此而嫌惡他,直到臨死之前才給他起復(fù)到正紅旗副都統(tǒng)。
由于他是咸豐皇帝討厭的人,慈禧和慈安太后對他印象也欠佳。選他的孫女當(dāng)皇后,對慈禧太后來說,絕對談不上稱心如意。
其二,阿魯特氏也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
鄭親王端華的二女兒是崇綺的正妻,所生的長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鄭親王端華是咸豐皇帝留給皇長子載淳的顧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敵。辛酉政變后,端華被賜令自盡,其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也被褫奪。慈禧是個政治動物,政敵的外孫女做兒媳婦,在她心里是一根刺。
第三個原因是,在選秀女時,慈禧相中了滿洲鑲黃旗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想讓她當(dāng)皇后。
富察氏當(dāng)時十四歲,是同治十一年二月選秀女入選的五個人中最美貌的。據(jù)說富察氏神態(tài)上有點(diǎn)像年輕時的慈禧,慈禧對她青眼有加。
可是慈禧忽略了另一個事實(shí),小皇帝載淳雖然是她的親生兒子,卻一直與慈安太后親近。事實(shí)上,在載淳的心目中,慈安太后才是他真正的母親,慈禧太后更像一位嚴(yán)父。載淳和慈安太后的母子之情遠(yuǎn)勝于慈禧,他從小在慈安太后的宮里長大,兩人母子連心,對慈安太后的話言聽計從。
另一方面,慈安太后對小皇帝也是真正的慈母情懷,一心專為載淳著想。 在立后的問題上,慈安太后屬意阿魯特氏。
對于富察氏,慈安太后是有想法的。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自己還沒長大呢,讓她統(tǒng)御六宮,怎么看著都不像。再說,知子莫若母,小皇帝也還十六歲,娶個皇后回來最好是能幫他一把的。一個沒長大的小女孩,她覺得不是皇帝的良配。
與富察氏相反,阿魯特氏在選秀女時表現(xiàn)得穩(wěn)重大氣,一派大家閨秀風(fēng)范。阿魯特氏比皇帝大兩歲,也比皇帝成熟,正好能在許多地方幫助皇帝。
崇綺教女有方,又肯下功夫,這在旗下人家里早就傳為佳話了。當(dāng)時的京中的達(dá)官顯貴都知道崇綺家的女兒學(xué)問好,能詩能文,誰家娶了都是娶了福氣進(jìn)家門,這話早就傳到深宮了,慈安太后在選秀之前就非常留意。
在慈安太后看來,小皇帝經(jīng)過李鴻藻、翁同龢這樣的名仕多年教導(dǎo),年紀(jì)輕輕就腹有詩書,頗有乃父風(fēng)范。娶一個狀元女兒做兒媳婦,宮中長夜,詩酒唱和,在自己的兒子來說應(yīng)該會有許多讀書人的樂趣。
實(shí)際上也是,阿魯特氏能詩能文,其文采絕不輸與小皇帝載淳。阿魯特氏是270年清宮里文化素養(yǎng)最高的皇后,沒有之一,據(jù)說她和小皇帝經(jīng)常夫妻二人夜宴,詩酒唱和,令青年就守寡的慈禧太后十分不快。
慈安太后一心為小皇帝打算,至于她的祖父如何,外祖父如何,還有過去的恩怨種種根本不算什么。她原本就是皇后出身,對做一個皇后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是有數(shù)的,她看重阿魯特氏的家世背景和能力潛質(zhì),所以她力主皇帝選阿魯特氏為皇后。
慈安太后與阿魯特氏還有一重親戚關(guān)系。阿魯特氏的嫡親祖母鈕鈷祿氏,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所以,阿魯特氏也是慈安太后的姑表侄女。所以,雖然她是端華的外孫女,但慈安太后能接受。
慈禧也是大意了。說實(shí)在的,在最后定局之前她沒太當(dāng)回事,總覺得皇帝小,又是她的親兒子,他的婚事自己完全可以做主。沒想到載淳和慈安太后早就達(dá)成默契,在選秀現(xiàn)場眾目昭彰之下,載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阿魯特氏,讓慈禧措手不及。
所以,有了這些背景,阿魯特氏被慈禧不喜就是在所難免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哪怕天潢貴胄也不例外。

婆婆不待見媳婦,本來就挺正常的事,同治帝正宮皇后阿魯特氏本身就不是慈禧太后心中選定的皇后人選,自己的兒子敢違逆自己的意思就讓慈禧很不滿,而且阿魯特氏也是個性格剛直的女子,跟向來強(qiáng)勢的慈禧之間必然矛盾不斷。

阿魯特氏雖然很好,但并非慈禧太后所喜
阿魯特氏出身名門,其祖父賽尚阿曾為軍機(jī)大臣與文華殿大學(xué)士,而外祖父則是鄭親王端華,乃是皇族,其父崇綺乃是當(dāng)年慈禧太后欽點(diǎn)的蒙古狀元,也是清代首位以漢文獲得翰林院修撰的滿蒙之人。這樣的家庭,阿魯特氏自然也相當(dāng)出色。
根據(jù)記載,阿魯特氏“雍容端雅”,從小就知書達(dá)禮,性情耿爽,美而有德,文采也非常好,兒時在家中由其父親崇綺親自教導(dǎo)功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說白了,阿魯特氏不僅相貌好,而且有文化有品德,無論哪一方面都是個相當(dāng)完美的皇后人選。

可正所謂王八看綠豆,再好的媳婦慈禧太后未必就看得上,當(dāng)時選秀,慈禧太后看中的乃是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也就是后來的慧妃,而阿魯特氏,則是慈安太后心目中的皇后人選,兩宮意見不一致,所以就讓同治帝載淳自己選,沒想到載淳選了阿魯特氏。
這里要說一句,那就是阿魯特氏的祖父端華,就是當(dāng)年被兩宮鏟除的“顧命八大臣”之一,而且也是慈安太后的姑父,也就是說,阿魯特氏是慈安太后的親戚。在慈禧太后眼里,阿魯特氏的家世讓其非常忌憚,再說,自己的親兒子居然不順從自己的意思,這讓向來強(qiáng)勢的慈禧太后非常難以忍受,連帶著就不喜歡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性格太剛,令慈禧不滿
慈禧太后雖說掌握晚清數(shù)十年,也是官宦出身,但實(shí)際上,慈禧太后并沒有什么文化,由于家道中落,其修養(yǎng)見識等都無法與阿魯特氏相比。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阿魯特氏,個人修養(yǎng)極高,為人也非常剛直,與慈禧太后截然相反。
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時常在宮中傳戲,而且其中不少都是比較露骨的,折讓阿魯特氏覺得非常不妥,但慈禧太后終究是自己的婆婆,所以每每有這種場合,阿魯特氏都閉目養(yǎng)神,沒多久就借口離開,而這些在慈禧太后眼中,就是她在跟自己作對。

同治帝越寵愛皇后,慈禧太后越不滿
本來,阿魯特氏就不是慈禧太后選中的媳婦人選。同治帝大婚時,礙于情面,原本慈禧太后選中的富察氏也一起被冊立為妃,即慧妃富察氏,另外還有三人,分別是阿魯特皇后的姑姑珣嬪阿魯特氏、瑜嬪赫舍里氏與瑨貴人西林覺羅氏。
可這些女子入宮之后,唯獨(dú)阿魯特皇后寵冠后宮,同治帝對皇后寵愛有加,對其他幾位妃嬪幾乎不聞不問,而載淳對于阿魯特氏的偏愛,使得慈禧太后更加心中生怨,竟然直接阻撓載淳宿在皇后的儲秀宮,硬要載淳去寵幸慧妃,但載淳不肯,最終在小太監(jiān)的誘導(dǎo)之下,流連宮外的八大胡同,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非大清門入之人,不可廢大清門入之人
滿清入關(guān)之后,將原本的大明門改成了大清門,清朝時期,大清門并不輕易開啟,而皇帝大婚之時,只有皇后的鳳輦才能通過大清門,其他妃嬪只能走神武門,再則,由于大清門的尊貴地位,清代有個規(guī)矩就是,非大清門入之人,不可廢大清門抬入的皇后。
據(jù)說,慈禧太后與阿魯特皇后曾有齟齬,而阿魯特氏就說了這樣的話來堵慈禧太后,沒想到這戳中了慈禧的痛處。其雖然是皇帝生母,但終究只是妃妾出身,當(dāng)初也不過是個懿貴妃,再如何也是庶,阿魯特氏是清朝第三位從大清門抬入的皇后,這是讓慈禧太后心中最恨阿魯特氏的地方之一。

同治帝駕崩,慈禧太后依舊不肯放過媳婦
慈禧不讓載淳寵愛皇后,而載淳自己又厭惡慧妃等人,所以流連宮外沾染花柳,最終很不體面地駕崩,而慈禧太后并不覺得自己造成了這一切,反而將過錯一股腦都推到了無辜的阿魯特皇后的頭上,再者,同治帝駕崩之后,相傳阿魯特皇后腹中有遺腹子,慈禧太后對其除了厭恨之外,又多了忌憚。
若是阿魯特皇后生下皇子,那么就能以皇太后身份名正言順垂簾,而慈禧則成為太皇太后,就失去了把持朝堂的足夠理由,這對于慈禧太后來說是不能容忍的,最終,阿魯特氏被慈禧太后所逼S,其腹中之子也隨即未生而夭。


慈禧太后恨兒媳阿魯特氏,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yàn)榘Ⅳ斕厥喜皇谴褥约哼x中的兒媳婦;另一個原因是阿魯特氏是慈禧處死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端華的外孫女。不過我認(rèn)為,也可能和慈禧早年守寡,導(dǎo)致心理變態(tài),看不得兒子和媳婦之間關(guān)系太好,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從而在心里對兒媳婦有一種反感情緒?!捌畔标P(guān)系”難相處,這也是一道千年難解的難題。

從阿魯特氏進(jìn)宮,慈禧就不喜歡她
阿魯特氏,蒙古正藍(lán)旗人(后因封后而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其父崇綺曾擔(dān)任戶部尚書,祖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大學(xué)士賽尚阿。阿魯特氏的外祖父就是被慈禧處死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鄭親王端華,這可能也是慈禧討厭她的原因之一。
選阿魯特氏成為皇后,并不是慈禧的意思。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要為同治皇帝選立皇后。當(dāng)時慈禧特別喜歡侍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而慈安太后則喜歡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其實(shí)這里邊還有原因,阿魯特氏的外祖母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兩人有親戚關(guān)系,所以,慈安就偏向于選阿魯特氏為皇后。
雖然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但由于她平時對同治過于嚴(yán)厲;而慈安的性格卻非常溫和,所以,同治對慈禧只有害怕而沒有親情,而同治對慈安卻很親近。兩人的感情也非常好。所以,在征求同治皇帝的意見時,同治聽從了慈安的意見,選擇了阿魯特氏。當(dāng)然,這也與同治見阿魯特氏容貌出眾、聰明伶俐、知書達(dá)理,兩人非常投緣有關(guān)。

雖然,慈禧強(qiáng)力推薦富察氏,但由于同治不喜歡她,認(rèn)為富察氏舉止輕佻,就沒有聽從慈禧的意見。再加上,畢竟慈安太后的位置要高于慈禧,慈禧也不得不接受了慈安和同治的選擇,選擇阿魯特氏做了同治的皇后。但在慈禧的堅持下,富察氏也一同進(jìn)了宮,被封為慧貴妃。由于選阿魯特氏為皇后不是慈禧的意愿,所以,從她進(jìn)宮起,慈禧就非常討厭她。
阿魯特氏之死
阿魯特氏進(jìn)宮后和同治皇帝相處的非常融洽,同治經(jīng)常和她一塊背唐詩、嬉笑玩耍,畢竟兩人都還是小孩子,同治當(dāng)時才十七歲,阿魯特氏也才十九歲。而對于慈禧喜歡的慧貴妃富察氏,同治卻非常討厭。所以,同治皇帝每天和皇后阿魯特氏待在一起,對富察氏就非常疏遠(yuǎn)。

受了冷落的富察氏就經(jīng)常到慈禧那里告狀,說阿魯特氏的壞話,這就更讓慈禧恨阿魯特氏。他將同治叫去進(jìn)行訓(xùn)斥說:
你身為一國之君,不思祖宗的基業(yè),成天一味的在后宮廝混,成何體統(tǒng)?再說慧貴妃論模樣、人品哪一點(diǎn)差了?你怎么能如此冷落她呢?皇后年紀(jì)輕輕不懂禮法,往后你不要動不動就到皇后那里去,那樣會影響你處理朝政的。
同治知道又是慧貴妃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就更不愿理她了。而慈禧還暗中讓太監(jiān)監(jiān)視同治,看他是否聽自己的話不與皇后親近。為此,同治非??鄲?,他既不敢經(jīng)常到阿魯特氏那里去,又不愿到富察氏那里去。所以,同治就那里也不去了,經(jīng)常一個人在乾清宮獨(dú)住。后來,同治為了排解心中的煩悶,就偷偷的和太監(jiān)一起溜出宮去,被太監(jiān)帶到了煙花之地,最后,竟感染了性病。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病死于養(yǎng)心殿,終年十九歲。據(jù)清宮檔案記載,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但根據(jù)同治治療時的《進(jìn)藥用藥底簿》分析,同治有可能同時患上了天花和梅毒。在同治死后,阿魯特氏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慈禧責(zé)怪她不關(guān)心皇帝,伺候皇帝不盡心,才導(dǎo)致同治患病。

本來同治之死就令阿魯特氏傷心不已,剛剛二十出頭就成了寡婦,又沒有子女,阿魯特氏對自己的將來已經(jīng)是非常絕望了。再加上,慈禧太后的刁難和責(zé)罵,讓阿魯特氏每日以淚洗面。傷心之余,阿魯特氏選擇吞金自殺。但是,被宮女及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搶救,阿魯特氏又被救了過來。
阿魯特氏的自殺行為,讓慈太后更是非常生氣,她并沒有同情阿魯特氏,反而更加討厭她。在慈禧選擇新的皇帝時,為了便于她操控,最后選擇了載湉(即光緒帝)繼位,光緒是作為咸豐的繼子的身份來繼承皇位的,慈禧沒有為同治選擇嗣子來繼位。這樣,阿魯特氏的地位就更為尷尬了,她成了新皇帝的嫂子,而不是母后。

據(jù)史書記載,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崩于儲秀宮,終年二十二歲。據(jù)記載,阿魯特氏是病死的。但也有人說阿魯特氏是被慈禧害死的,當(dāng)然這也沒有證據(jù);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阿魯特氏是自殺而死,我覺得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畢竟她已經(jīng)自殺過一回,人一旦有了自殺的念頭,是很容易鉆牛角尖的。再加上她生活的環(huán)境又很復(fù)雜,再有慈禧的排斥和打擊,她很有可能會選擇再次自殺。

同治十一年,年紀(jì)已經(jīng)17歲的同治皇帝要準(zhǔn)備成家親政了?;实壅蚁眿D,那絕對是國家級大事,流程程序十分繁瑣。凡從旗人家中閨秀都得參加選秀,再經(jīng)過層層遴選,最后才能夠有資格站在大殿之下等著皇帝欽點(diǎn),19歲的阿魯特氏就是這“晉級總決賽”大家閨秀之一。
圖1 阿魯特·崇綺,(1829-1900),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狀元
就在這“總決賽”選擇“總冠軍”的時候,兩宮太后意見出現(xiàn)分歧,慈禧太后力挺年紀(jì)較小的富察氏,認(rèn)為這個小姑娘活潑可愛,有自己年輕時的幾分模樣,甚是喜歡。然而,慈安太后認(rèn)為阿魯特氏端莊賢淑,落落大方,更具有母儀天下之氣質(zhì),換句話說也和自己比較像。
別小看了這次分歧,從兩宮太后的選人意見不同可以看出,兩位太后絕對是兩種性格之人,并且都各自認(rèn)為自己所選才是大清王朝皇后的最佳人選。
圖2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這其實(shí)這是一種博弈,博弈的主動一方是慈禧太后,她想要博倒慈安太后主要是為了證明,要不是你的出身優(yōu)于我,咸豐皇帝皇后的位子就應(yīng)該是我的。慈安太后雖然對于國家政事不大“感冒”,但她秉承著祖宗制度和那個時代對于女性的整體認(rèn)知,知道什么樣的女子,才應(yīng)該是大清皇后的最佳人選,而阿魯特氏自然就是慈安太后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了。除此之外,這阿魯特氏和慈安太后還有親戚關(guān)系,阿魯特氏的母親是慈安太后的表姐,慈安太后向著阿魯特氏也就不足為奇了。
既然兩宮太后意見不統(tǒng)一,那就皇帝自己選,結(jié)果同治皇帝選了阿魯特氏,將那柄象征皇后的金如意交給了阿魯特氏。在這看似“公平”的兩宮太后博弈之中,顯然慈安太后勝利了,慈禧太后能爽嗎?其實(shí),同治皇帝選擇阿魯特氏很正常,因?yàn)榘Ⅳ斕厥袭?dāng)時是19歲,長同治皇帝兩歲,長相咱沒見過照片不敢說,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她氣質(zhì)上絕對是群芳之首。而且19歲正是女子最佳年華,而富察氏當(dāng)時才十三四歲,還是個沒長大的小女孩,從生理角度來說,同治皇帝的選擇沒毛病。但是,正所謂“選者本無心,看者卻有意”,對于阿魯特氏來說,這登級人生之巔之時,也是她悲慘命運(yùn)之始,可惜此時的阿魯特氏還渾然不知。
圖3 同治皇帝的婚禮
被惡婆婆慈禧太后記恨
敗興而歸的慈禧太后自然心生記恨,她不敢把慈安太后怎么樣,這股惡氣就得撒在兒媳婦阿魯特氏身上。像很多“中國式”惡婆婆一樣,經(jīng)常出來挑撥兒子和兒媳之間的感情,慈禧太后經(jīng)常阻止皇帝兒子與皇后之間有夫妻生活,總之阿魯特氏進(jìn)宮之后生活并不如意。
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如今又活在母親陰影之下的同治皇帝,生活對他來說,似乎失去了目標(biāo)。于是他開始胡作非為,竟然跟著堂兄載澄跑出皇宮去尋花問柳。一來二去,原本身板就不太結(jié)實(shí)的同治皇帝,再經(jīng)過這頓折騰,親政不足一年就翹了辮子。而且,同治皇帝很可能是染上了花柳病而不治身亡。
圖4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同治是一死了之,可是苦了他那些年輕的遺孀們了,首當(dāng)其沖的必然是皇后阿魯特氏。
同治皇帝死的時候,有種說法指阿魯特氏已有身孕,但是大清皇位不可能給一個未出世的孩子留著,所以關(guān)于皇位繼承,當(dāng)時宮廷出現(xiàn)了一段討論。最后,還是以慈禧太后的套路收場,醇親王奕譞的長子載湉以文宗咸豐皇帝過繼子身份,繼承了穆宗同治皇帝的皇位,即光緒皇帝。其結(jié)果就是,兩宮太后還是皇太后,可以繼續(xù)垂簾聽政掌握實(shí)權(quán)。
那么最尷尬的就是阿魯特氏了,此時的她是個什么身份呢?只要阿魯特氏存在,她就是慈禧太后的隱形政敵,而且此時阿魯特氏若已經(jīng)懷孕,要是生下來一個阿哥怎么辦?要是節(jié)外生枝,阿魯特氏的兒子繼承同治皇帝的皇位,載湉再回去當(dāng)他的醇親王世子嗎?那慈禧的日子可就不好過嘍。經(jīng)歷無數(shù)宮廷斗爭的慈禧太后,絕對不會讓這一切發(fā)生。
圖5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在二次垂簾之后,慈禧太后就開始逼迫阿魯特氏,目的就是將其逼上絕路。慈禧太后對待這位兒媳婦是百般凌辱與刁難,可想而知,此時阿魯特氏的生活境地。迫于無奈的阿魯特氏寫信給自己的父親崇綺求救,年輕的阿魯特氏哀求父親將自己接回家,自己不想當(dāng)這大清皇后了。但是,身居朝廷之中的崇綺知道,自己是根本不可能,也更不敢救自己的女兒。在給女兒的回信中,崇綺只寫了一個“死”字,不難想象崇綺作為一名父親此時的無奈與悲痛。
就這樣,走投無路的阿魯特氏,在同治皇帝去世70多天之后,也跟著她的夫君去了,那一年她只有22歲,謚號孝哲毅皇后。
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阿魯特氏被迫草草地了斷了一生,真正是大清王朝命運(yùn)最悲慘的皇后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xué)堂團(tuán)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在慈禧太后六十年的宮庭生存中,一共閱歷過三位皇后。分別是:孝貞皇后(也就是厥后的慈安太后)、孝哲皇后和隆?;屎蟆_@三個皇后,分別是本人丈夫咸豐帝的原配皇后、兒子同治帝的皇后和養(yǎng)子光緒帝的皇后。
盡人皆知,在這三人中慈禧太后最恨的是兒子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
因?yàn)樵缭诋?dāng)初選皇后的時分,慈禧太后壓根就沒有看上阿魯特氏,而是看上了別的一個女孩——崇綺之女,也就是厥后同治帝的惠妃。
慈禧太后為何恨兒媳婦阿魯特氏?
其一,皇后不是慈禧心目中的兒媳婦,她心目中的兒媳婦是慧妃。但是,兒子同治反而立她為后,這無形中加深了慈禧心中怨恨之情。
其二,皇后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脾氣性格也很好,對人和藹可親。這與一貫以嚴(yán)肅面孔出現(xiàn)的慈禧相比,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所以她在慈禧眼里格格不入。
其三,皇后很聽慈安的話,對她十分尊重,使慈禧把她與慈安、同治皇帝視為一股強(qiáng)大的異己勢力。在權(quán)力斗爭中,慈禧把皇后視為政敵,當(dāng)作自己將來爭奪權(quán)力的絆腳石。
其四,皇后與同治皇帝在大婚后如膠似漆,恩愛情篤,使慈禧回想起了她曾經(jīng)與咸豐皇帝親密相處的情景,而眼下自己卻守活寡,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在作祟。 在種種因素的促使下,慈禧曾想著把皇后廢掉,立慧妃為后。
為何慈安太后不出面保護(hù)呢?
慈禧太后時常為難阿魯特氏,慈安太后想保護(hù),但確實(shí)是不能時時保護(hù)。
盡管慈安太后與阿魯特氏有著dao直接的親屬關(guān)系,但是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兒子,慈禧太后才是阿魯特氏真正意義上的婆婆,很多情況下慈安太后也不好插手他們之間的事。此外,慈禧太后不斷壯大自己的權(quán)利,慈安太后根本無法左右了。
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之間雖是親生母子關(guān)系,但是感情并不是很好,同治帝反而和慈安太后更親近一些。并且在選皇后一事上,他們的關(guān)系更加惡化了。慈禧太后原本想要富察氏來做皇后,但同治帝更喜歡阿魯特氏,且慈安太后也是,最終在慈安太后的支持下選擇了喜歡的阿魯特氏為皇后。由此,慈禧非常不滿,不僅將阿魯特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更是與同治帝的關(guān)系惡化,與慈安太后也生了間隙。這才有了慈禧太后常常為難阿魯特氏的現(xiàn)象。
當(dāng)時,慈安太后雖然對慈禧有制約權(quán),但只是在國家大事上,卻沒有辦法去管這些后宮事務(wù)的。因?yàn)榇褥螽吘故峭蔚鄣纳?,她干涉其兒子后宮的事務(wù),雖然為難兒媳,讓阿魯特氏受了很多委屈,但這都屬于家事,對國家是沒有造成什么影響。這種情況下,慈安太后一個外人卻是不好時常去管理的,即使去幫助,也是不可能每次都能幫上的,畢竟不是天天都聚在一起。
再者,后來同治帝因?yàn)榇褥母缮?,感到十分厭煩,不再踏足后宮,常常留戀煙花之地,最終患上梅毒。而此時,慈禧就不斷收攏權(quán)力,對沒有威脅的阿魯特氏也不再搭理,慈安太后也沒有精神力去照顧這個皇后了。最后阿魯特氏的死也并不是慈禧太后逼死的,而是因?yàn)橥蔚鄣乃劳鰧?dǎo)致阿魯特氏萬念俱灰,最終郁郁寡歡的。這種病逝,慈安太后也沒有辦法的。
結(jié)束語
在同治帝逝世一個月后,生存有望的皇后阿魯特氏,也郁郁而終,跟隨本人的丈夫而去。固然,關(guān)于皇后阿魯特氏的死,又說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又說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有說是為本人的丈夫殉情他殺的。
但不管如何,皇后阿魯特氏的死和兒子同治帝的死,都和慈禧太后的淫威脫不了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