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邀請!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國力強盛,代周天子以令諸侯,在功成名就后想封禪泰山。
在那個時代,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而封禪泰山是勞民傷財?shù)氖?,也是地動山搖的事。雖然齊桓公為封禪付諸了部分行動,但國情民力上達不到條件,加上丞相管仲的勸說就借坡下驢放棄了。

齊桓公想封禪泰山,而在管仲的反對下沒去封泰山。原因在這不作論述,請想了解者讀讀《史記》中的封禪一節(jié)。

封禪(shan)是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天地神靈的宗教儀式。目的是為了慶祝太平盛世,或者感謝天降了祥瑞。
封禪典禮要求在泰山上封土為壇祭天,在下面底一些的小山上祭地。封,是祭天;禪,是祭地。
為什么選擇在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是最高的(西部的大雪山爬不上去,而且感覺很可怕),高的地方就可以接到天了,這樣才算是受命于天。
而齊桓公身為一方諸侯,是沒有資格封禪的。
但是齊國在他的領(lǐng)導下成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他實現(xiàn)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性突破,周天王都不得不看著他的臉色說話。
而且,泰山那么近,他想去看看。
應該說齊桓公稱霸諸侯主要靠的是實力而非武力,是德義而非欺瞞,諸侯愿意追隨他基本上是出于自愿。
不過封禪的性質(zhì)就不一樣了。
管仲強力勸阻他,說只有得到鳳凰、麒麟這樣祥瑞的標志才可以去?,F(xiàn)在齊國并沒有得到它們,封禪師出無名。
齊桓公這才消停了念想。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其功業(yè)彪炳史冊,可謂事業(yè)有成。
1、周天子派遣使者賜胙以示褒獎
據(jù)《史記》記載:三十五年夏,會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上述記載是說,齊桓公三十五年夏,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于諸侯的最高獎賞。
2、欲封禪泰山,以彰顯功業(yè)卓著
齊桓公不愧為“春秋五霸”之首,久居霸主之位,齊桓公竟然產(chǎn)生了封禪泰山的想法,可見實力絕非一般。
那時諸侯列國的情況是,晉獻公已死,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秦穆公立公子夷吾做了晉國國君,齊桓公也派兵參加平定晉國內(nèi)亂。而周天子實力依舊不強,已經(jīng)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威嚴,而齊、晉、楚、秦在眾多諸侯國中實力強大。由于晉國內(nèi)亂,秦國偏居西部路途遙遠,楚王忙于收服鄰國,且以蠻夷自居,得不到中原諸侯國的擁戴,在此情形下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的不二人選。
據(jù)《史記》記載: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nèi)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于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p>
聽聞齊桓公要封禪泰山,管仲急忙勸說齊桓公,但是齊桓公已經(jīng)有了霸主的派頭,說一不二,沒有聽從他的建言。于是管仲就跟齊桓公說,要封禪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

要想在泰山封禪,是需要諸多條件為基礎(chǔ)的,一般來講,要么是戰(zhàn)勝了敵國統(tǒng)一了國家,要么是治國有方,其中最基礎(chǔ)的就是把國家治理的妥妥當當,國泰民安才有在泰山封禪的基礎(chǔ)條件,百姓才不會對這件事有異議,否則很容易引起暴亂。
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桓公,是當時的春秋五霸之一,當時的齊國在他的帶領(lǐng)下蒸蒸日上,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時期,齊桓公將齊國治理的非常不錯,使得齊國稱霸春秋時期,讓各國對他擁戴,他的地位如同當時的周天子,因此他想去泰山封禪亦無不可。但是他雖說有想法,但是最后并沒有完成這個封禪儀式。
在泰山封禪在當時的科技發(fā)展條件下也并不是那沒容易的,他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對國家也是一份不小的壓力,從準備到結(jié)束需要的財力也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當時的名相管仲就想阻止齊桓公這個并無太大意義的活動,甚至可能影響齊國以后的發(fā)展。
于是管仲絞盡腦汁的想怎么才能既不傷害齊桓公的臉面還能阻止齊桓公去泰山封禪。終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法子。他找到齊桓公說明了來意,齊桓公問他為何不可,管仲說,古人想在泰山封禪,都會伴隨異象,一般都有神龍鳳凰等異獸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在我們這里卻什么都沒有出現(xiàn),這是上天不讓我們?nèi)グ?!如果強行違背上天諸神的意思恐怕會使國運衰竭,請您為了國家百姓三思啊。
齊桓公畢竟是一代明君,想了想,覺得為了江山社稷,遂就此作罷不再提起。

桓公時代連帝皇都沒有,更不可能有什么皇帝才能封禪的說法。以桓公的水平,在當時的天下,他不牛誰牛?加上泰山就在齊國,封個禪還不簡單!

齊桓公憑什么封禪泰山?我認為是憑無知,憑瘋狂。
首先,本問題有一個錯誤。就是說齊桓公為何“能”封禪泰山?“能”這個字就是說已經(jīng)成功的封禪泰山了,是一個過去式。但齊桓公封禪泰山并沒有“能”,僅僅是“想”。
那么,為何齊桓公想要封禪泰山呢?是因為他已經(jīng)驕傲、瘋狂、無知。
什么是驕傲,齊桓公三十五年在“葵丘之會”接受周天子賞賜之后,開始了自大。《齊世家》記載齊桓公說:“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p>
在這里,夸耀功績是驕傲,想要封禪泰山是瘋狂,沒有想清楚由此帶來的后果,是無知。
這件事情,沒有成功,是被管仲勸阻了。但管仲的勸阻已經(jīng)是極為艱難,因為此時齊桓公已經(jīng)自大。一個自大的人,很難聽進別人的勸阻。所以管仲看說服不子齊桓公,就給他出了個難題?!豆茏印分泄苤僬f:“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凰麒麟不來,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shù)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這樣,才勸住了齊桓公。
那么,由想要封禪泰山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呢?是諸侯背叛,這是當時的齊桓公沒有想到的。
仍然是在“葵丘之會”,《齊世家》記載“秋,復會諸侯于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史記-蔡澤傳》記載“至癸丘之會,有驕矜之色,畔者九國”《公羊傳》“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這種種記載,都說明了,諸侯在“葵丘之會”后,開始背叛齊桓公。
所以今天,我們再來看這段歷史,再來總結(jié)這所謂的“封禪泰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就是一次嚴重的事故,是齊桓公個人和齊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而將齊桓公和齊國帶向衰弱的,就是驕傲、是瘋狂、是無知。更是對力量和影響力判斷的嚴重失誤。
這種行為,不僅僅不值得宣揚,還應當進行批判,進行反思。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以下6點:
封禪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答:自古流傳,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有,包括本朝周成王。
封禪耗費很大,以至于后世武則天選擇離京城較近的嵩山封禪。齊國離泰山不遠。
當時的周朝是什么狀況:周朝在制度上屬于封建制度,所以周王和諸侯王其實是合伙人關(guān)系。西周被犬絨滅亡后,周平王遷都洛陽,春秋開始。這時周王已經(jīng)非常式微,周平王是被諸侯擁立的,并不是繼承王位,所以在諸侯中沒有權(quán)威。他的孫子周桓王無禮鄭國,被鄭國將軍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甚至到后期周襄王死后沒錢安葬,兒子周頃王只得向魯國討錢。總之,當時的周王在諸侯心中是一個無理諸侯,廢長立幼,自顧不暇的無道昏君,當時的天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春秋五霸是什么概念:霸王在就是王中的老大的意思,齊桓公是五霸中的第一個。
齊桓公有什么功績: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是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諸侯。宋國內(nèi)亂,齊國帶頭組織各國諸侯幫助平定宋國內(nèi)亂,后宋國背信棄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九合諸侯討伐宋國,宋國投降。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打敗山戎,燕莊公為齊桓公送行到齊國境內(nèi),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于是將燕莊公所經(jīng)過的齊國國土全部割讓燕國,這就是“分溝禮燕”。并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狄人侵犯衛(wèi)國,衛(wèi)國君死國滅,齊桓公在楚丘幫助衛(wèi)國筑新城,使衛(wèi)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等等。齊桓公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眾人擁戴的世界老大。
由于不合理法,耗費巨大,管仲的強烈反對,齊桓公最終放棄了封禪。

憑他葵丘之盟,達到了霸業(yè)的巔峰。
然而并沒有成功。

封禪就是代表天子跟老天述職,周王室式微,齊桓公領(lǐng)導的齊國業(yè)績好,他想替老板述職,所以,他去了。周天子不愿意,大臣也不不愿意,但齊桓公愿意就行。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齊恒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泰山封禪背后帶來的歷史意義是封建每個帝王和諸侯所向往的。最后但是在管仲的勸阻下沒有能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