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

      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

      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

      1067人瀏覽
      spider
      相關(guān)欄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7:13:01
      分享
      共有13條回答
      司馬通鑒

      烏臺詩案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很大,因為這件事,牽扯了很多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如第一受害人,蘇東坡,被蘇東坡牽連的官員達到39人,包括當時大名鼎鼎的司馬光,黃庭堅,蘇轍。而蘇東坡的對立面站著的人是王安石。

      說清楚烏臺詩案之前,必須先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仰慕王安石的才名,提拔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一年后,1068年,神宗看到了北宋時期所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的困境,和王安石一拍即合,施行改革。

      改革就有反對派,反對派被稱舊派,贊同改革的就叫新派, 形成了新舊兩股勢力,舊派的代表人物,有司馬光,歐陽修,蘇軾,三大超級陣容組成的反對派,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派就死磕上了。

      我們都了解歷史,最終的結(jié)果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其中在變法的中途,1074年王安石被罷免了,那一年,天下大旱,王安石的變法實行不下去了,不得不罷免,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到了1076年,王安石的長子病故,王安石辭掉了宰相,外派,1079年,王安石被任命左仆射(也是宰相的意思)、觀文殿大學(xué)士,改封荊國公。

      所以你看,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會失敗,除了天災(zāi),反對派,還有王安石從1074到1079這5年,沒有心思主導(dǎo)變法,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因素。

      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

      我們回到1079年,盡管王安石這些年算是人生坎坷,但變法是在繼續(xù)的。

      再看看蘇軾這邊,自從王安石要變法,蘇軾就是反對派,1071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王安石很憤怒,當時的神宗也聽不去蘇軾的話,一向瀟灑的蘇軾眼看干不過,自請出京,不和你們玩了,我玩自己的去,跑到杭州當通判。

      1074年蘇軾升了官 ,再山東密州當知州,1077年平調(diào)徐州當知州,1079年又平調(diào)湖州當知州,知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蘇軾能被頻繁調(diào)動,是因為蘇軾在地方上干的不錯,有業(yè)績,頗受民心。

      也就是1079這一年,被平調(diào)后,按照慣例,蘇軾要上書謝恩,叫《湖州謝上表》,本來和神宗說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的好話就ok,但自由散漫慣了蘇軾,還在上書的文中,寫了幾句不合時宜的話。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blockquote>

      這話的意思是,陛下您知道我笨蠢,跟不上現(xiàn)在的局勢(現(xiàn)在什么局勢,新政?。?,知道我不會生事端,或許可以保全一方百姓以養(yǎng)小民,所以讓我去湖州。

      這話普通老百姓聽起來,也沒啥,如果說有抱怨的話,那就是覺得我這個人只能當個市長,沒有更大的能耐。當時是新政的敏感期,而且結(jié)合早些年蘇軾對新政就有看法,這一次這樣上書,被當時的御史認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有點不尊重皇帝的意思。

      說蘇軾愚弄朝廷我不敢恭維,但說蘇軾妄自尊大,這個上書的確有那么點意思,就讓我當市長,連續(xù)三個市的市長。意思是我可以當其他,不僅僅市長,是有點妄自尊大。

      但御史們肯定是偏向前者,控制意識形態(tài),只有稍微有那個意思,就會放大這件事的本身色彩。

      這時候,又出現(xiàn)了一個大人物,他是寫科學(xué)史的大牛,他叫沈括,《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當時的新派人物,深得王安石的器重,擔任多項官銜,比如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jiān)、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沈括站出來指摘蘇東坡說,蘇東坡確有譏刺朝政,不信的話,就去查看蘇東坡的詩,結(jié)果真的被找出了好些諷刺新政的詩,并且蘇東坡本人也承認自己作這些詩的時,是有諷刺的意思。而且很多詩,都被抄寫了下來。

      比如,《山村五絕》里寫“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變桑田”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

      并且蘇軾贈司馬光的一首詩,也被挖了出來。

      “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blockquote>

      為司馬光重登相位大造輿論。還連累了司馬光,這些蘇東坡都是承認的。

      蘇軾這樣罪名,又在那樣的條件下,很多人想弄死蘇東坡,但宋神宗仁慈,舉棋不定,又被當時官場同僚幫助下,就把蘇軾貶到黃州,當個團練,被鎖在此地4年。

      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因官署內(nèi)遍植柏樹,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這就是蘇東坡在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澹奕

      小時候聽老師說“烏臺詩案”,以為“烏臺”是個地名,蘇軾在這里寫了一首詩,結(jié)果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這么回事。當年將蘇軾扯入禍端之中的烏臺詩案,其實就類似于后來清代文字獄,屬于無中生有類型的是非。

      烏臺詩案,因為蘇軾炫耀文采發(fā)牢騷,結(jié)果被人利用

      烏臺,其實并非是地名,而是指代御史臺,由于御史臺內(nèi)通常種植很多的柏樹,上面棲息著很多的烏鴉,所以從漢朝開始,人們就在非正式的情況下,將御史臺稱作“烏臺”,而后,又因為原本作為監(jiān)察之司的御史臺,屢屢發(fā)生各種不檢之舉,又時常無所作為,御史們說的話就像烏鴉叫一樣,毫無意義,所以,人們越來越多用烏臺指稱御史臺。

      元豐二年,蘇軾被調(diào)到湖州任職,而按照慣例,蘇軾寫了一封賀表即《湖州謝上表》作為例行公事,以往,這樣的賀表,寫些自謙與感謝皇恩浩蕩的話就可以了,但蘇軾偏偏性格豪邁,興之所至在賀表里“添油加醋”,寫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yǎng)小民”,說白了就是在發(fā)牢騷,而發(fā)牢騷的對象就是當時正在進行的變法。

      如果是普通人的賀表,送去朝廷也沒什么,關(guān)鍵蘇軾名滿天下,他的賀表自然是想要一睹為快的人摩肩接踵,結(jié)果一下子被有心人所利用。

      賀表中的“新進”,暗指王安石引薦的新人,而蘇軾這般說辭,自然引得當時執(zhí)掌朝堂的“新進”們的不滿,他們紛紛指責蘇軾借言誹議,要求嚴懲。只不過,單單這么一句牢騷,實在也定不了蘇軾多大的罪,為了置蘇軾于死地,有些人開始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了

      緊接著,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人上疏彈劾,稱蘇軾“玩弄朝廷,譏諷國是”。為了羅列蘇軾的“罪名”,他們在蘇軾平日里所寫的詩句之中挑選句子斷章取義。

      比如蘇軾曾為自責寫下的“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shù)”,這句話本來是說自己沒把法律弄通順,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堯舜那般的圣人。結(jié)果這句話在御史臺的解釋中,意思變成了蘇軾在諷刺皇帝不以法律教導(dǎo)監(jiān)督朝廷。

      再比如蘇軾單純贊賞檜樹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御史們的解釋是,皇帝乃是真龍?zhí)熳樱w龍在天,蘇軾卻要下九泉找龍,根本就是有不臣之心。

      如此種種數(shù)不勝數(shù),而蘇軾被御史們無中生有扣上的罪名也是越來越大,簡直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如此,所謂的“烏臺詩案”正式開始爆發(fā)

      好在皇帝惜才,蘇軾躲過一劫保全性命

      由于事情越鬧越大,本意就支持變法的宋神宗,在一群御史的吵嚷之下對蘇軾也愈發(fā)不滿,最終派人捉拿,而在蘇軾入京的途中,蘇軾幾次三番想投水自盡自我了斷,但又怕牽連自己的家人,所以沒有下定決心。

      而實際上,宋神宗并沒有想要殺蘇軾,甚至他還下旨,在蘇軾入京的途中,不得為難于他,更不準讓其在牢獄中過夜,也不準讓其身負枷鎖。

      入京之后,蘇軾被正式下獄,由御史臺審訊,而與蘇軾關(guān)系密切的司馬光、蘇轍、黃庭堅、張方平等人,甚至是已經(jīng)去世了的歐陽修,一共近三十位名臣都受到了牽連。

      蘇軾在獄中時本來都是長子蘇邁在照顧,兩人無法見面,所以在下獄前曾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蔬菜與肉食,若有不好的消息就改送魚,結(jié)果有一天蘇邁有事,請朋友幫自己送飯,結(jié)果忘記交待,那位朋友送了條魚過去,嚇得蘇軾絕望之下,寫下了兩首絕命詩,托獄卒交給蘇轍。

      眼見兄長的絕命詩,蘇轍痛哭流涕,立刻上疏宋神宗求情,愿意以自己的官爵為兄贖罪。而宋神宗其實一直在猶豫

      • 一來,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就留下規(guī)制,除了叛逆謀反罪惡不赦之外,不準殺大臣。
      • 二來,蘇軾才華橫溢,朝中為其求情者眾多,甚至作為蘇軾對頭的新法主持者王安石,對蘇軾也是非常欣賞,親自上疏求情,而抱病的曹太后,也指責宋神宗,說他苛待蘇軾。
      • 三來,宋神宗本身就沒打算殺蘇軾,只不過那些朝臣叫嚷得厲害。

      最終,宋神宗從輕發(fā)落,將蘇軾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做了個品級很低也沒權(quán)沒自由的官,如此,被羈押近百日的蘇軾被釋放,烏臺詩案在蘇軾這里告一段落。

      至于本案牽扯到的其他人之中,大多也都沒受到什么大的處置,只有三人相對處罰比較重。

      • 一是王詵,他與蘇軾私交甚厚,在烏臺詩案發(fā)生前曾泄密給蘇軾,之后又極力阻攔御史臺處置蘇軾,最終被削去所有官爵。實際上,王詵的妻子蜀國公主乃是宋神宗的親妹妹,高太后所生的嫡出公主,王詵的身份自然貴重,而烏臺詩案也并非其被罰主要原因,而是其冷落蜀國公主許久,使得公主郁郁寡歡又病重,令宋神宗非常惱火。
      • 二是王鞏,他也是蘇軾的摯友,只不過在這場烏臺詩案中并沒做過什么,只是因為平時與蘇軾來往過密受到牽連,被直接貶去了當時被視作荒蠻之地的廣南西路監(jiān)督鹽酒稅。
      • 三是蘇轍,他是蘇軾的親弟弟,因為他的確奏請過愿意用自家的官職爵祿為兄長贖罪,所以也受到牽連,被貶到江西筠州做鹽酒稅,五年之內(nèi)不得升調(diào)。

      此外其他的人,大多數(shù)因為罪名不足而獲釋,或者被罰款,并未有什么大懲處。

      烏臺詩案之后,蘇軾寫詩更起勁

      雖然遭遇了如此大的挫折,蘇軾又開始了被貶的旅程,但是蘇軾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雖然蘇軾的詞風(fēng)開始有所轉(zhuǎn)變,可其中樂觀向上的風(fēng)格依舊不減。

      當年烏臺詩案發(fā)生,蘇軾的妻子將蘇軾寫的詩全都焚去,只不過蘇軾的才華名動天下,詩稿被燒了,可蘇軾的詩詞文章依舊被流傳了下來。

      之前,蘇軾一向嫉惡如仇,遇到什么說什么,實在是不吐不快,可烏臺詩案之后,世事一場夢,人生幾度秋。蘇軾漸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行云流水之作,在當時或許并不合適,被貶之后,他的銳利文鋒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光輝溫暖充滿光芒的風(fēng)格。以往蘇軾的文章大氣磅礴奔涌如泄,之后空靈雋永香遠益清。

      80后且聽風(fēng)吟

      烏臺詩案發(fā)生于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后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nèi)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其實就是一樁宋朝的文字獄,本來宋朝的是文人治國,文人相當自由,地位很高,基本沒有什么文字獄的情況發(fā)生,但是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圍繞變法,形成了兩派的黨爭,這個黨爭尤為慘烈。蘇東坡在那個時候獲罪,也是命運中的必然。一方面蘇東坡沒有站隊,他既反對新法,也反對舊黨,總之是風(fēng)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另一方面,蘇東坡就是個大嘴巴,什么都說,所以得罪了好些小人。所以小人們就睜大眼睛找蘇東坡的錯。機會終于來了!

      肇事詩詞為《湖州謝上表》,收錄于《東坡全集》,是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府時,向宋神宗寫的一道謝表。此表為謝恩而寫,卻也歷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時心中憤慈見諸文字,以示對時政的不滿。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成為烏臺詩案的導(dǎo)火索。

      三夢遊水

      公元1080年,對于蘇軾來說是灰暗的,剛剛死里逃生的他只身來到湖北黃州,過起了半官半民的生活。由于身居閑職,他常常會到城郊的赤壁游覽,一則為了打發(fā)時間,二則也是放松放松,排解一下心中的憂悶。此外,為了維持生計,他還在黃州城東的坡地上開發(fā)出一塊田地,做起了農(nóng)民,從此便自號“東坡居士”。為什么號稱宋朝大才子的蘇軾此時會落到這步田地?這還要從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說起。

      第一、背景

      要想理清“烏臺詩案”的始末,我們不得不介紹神宗時期另一位著名人物——王安石,他可以說是引發(fā)“烏臺詩案”最關(guān)鍵的人物。公元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由于變法內(nèi)容存在諸多弊端,如青苗法、食鹽專賣法手實法等,遭到蘇軾反對。但由于王安石背后有宋神宗的“力挺”,蘇軾受到打壓和排擠,于是申請外調(diào)任職,神宗應(yīng)允。1071年,蘇軾調(diào)往杭州,隨后又先后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其間,蘇軾寫了不少諷刺新政的詩作,這引起了改革派的不滿。

      第二、經(jīng)過

      最先舉報蘇軾通過詩作暗諷朝政的人是北宋科技界的一位“大佬”,就是寫出《夢溪筆談》的沈括,但當時宋神宗并沒有當回事,直接給忽略了。1079年,蘇軾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北宋時,官員新任職,都要向當朝陛下表示感謝。為此,蘇軾寫下了《湖州謝上表》并進獻給神宗。雖然時隔多年,蘇軾依然郁郁不平,在這封“感謝信”里,他發(fā)了幾句“牢騷”: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蘇軾已經(jīng)老糊涂了,跟不上當前的新舉措,老眼昏花沒什么作為了,可以讓我回家養(yǎng)老了。表面上是在數(shù)落自己,實際上綿里藏針,諷刺神宗用人不當,公開表達對變法的不滿。這引起改革派的不滿,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等人上書彈劾。宋神宗也對此大為惱火,下旨命人將蘇軾抓捕到京,并關(guān)進了御史臺的監(jiān)獄。

      第三、結(jié)果

      蘇軾下獄后,御史臺官員們“乘勝追擊”,又找出不少其它諷刺新政的作品,如《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戲子由》《獨樂園》等,蘇軾對此供認不諱,全都大大方方的交代了。此時,他已抱有必死的信念,甚至寫下了訣別詩。

      與此同時,朝中不少人都為他求情,包括宰相吳充、太皇太后曹氏以及昔日的對手王安石等。經(jīng)過長達四個月的等待,最終審判結(jié)果是“謫貶黃州”,蘇軾免于一死。

      由于此案是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來也是在御史臺受審,而御史臺中遍植柏樹,常有烏鴉棲息于此,故御史臺又稱“烏臺”,且蘇軾獲罪是由所作詩文引起,故得名“烏臺詩案”。


      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解讀經(jīng)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歡迎與我交流討論,一起成長~

      七追風(fēng)

      蘇軾,蘇大廚子,他能在黃州做出東坡肉,還真是因為“烏臺詩案”。

      (蘇東坡:大家嘗嘗我燉的豬肉)

      話說,在享受黃州豬肉之前,蘇軾是一個有才華但是更有脾氣的公務(wù)員。公元1709年3月,他被調(diào)到湖州當官,于是例行公事寫了份調(diào)職報告。

      這東西隨便寫寫就行,但是蘇軾耍了點小個性,在報告結(jié)尾發(fā)了發(fā)牢騷。大概就是說自己老了,跟不上潮流了……(原文內(nèi)容是: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按道理說,蘇軾這是找事兒。平時發(fā)牢騷就算了,交個報告還這樣,有點過分了吧。

      但是,正常來說,這也不算事兒。因為,像這種報告,那就是例行公事,皇帝絕對不會看的。那些負責文書工作的,也就是大概掃兩眼……


      哪知道,這一次不一樣了。御史院,專門靠嘴皮子吃飯的幾個新人,覺得這是在諷刺自己。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提攜了一些新人上來,蘇軾有點看不慣他們,所以時不時嘲諷一下。你平時喝酒唱K的時候發(fā)發(fā)牢騷就算了,敢在政府公文里找事兒,怎么能忍?

      御史們受不了了,趕緊跑過去向皇上匯報:“皇上啊,蘇軾看不起我們——哦,不對,蘇軾看不起朝廷,太自以為是了!”

      (宋神宗)

      宋神宗剛開始也沒覺得多嚴重,畢竟蘇軾這樣的文人,天天不寫詩發(fā)發(fā)牢騷,心里就憋得慌,天下人都知道。

      御史們憋了一口怨氣啊,不行,必須弄死他!

      于是,大家活也不干了,憋在辦公室里,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所有蘇軾的詩,終于找出幾首發(fā)牢騷比較夸張的。

      情況是這樣的,蘇軾以前覺得新政策不太好,于是有那么幾首詩,似乎諷刺了一下。

      御史們抹著眼淚義憤填膺的說:蘇軾他就是個亂臣賊子啊!那新政都是皇上您支持的,他諷刺新政,就是諷刺您??!我的老天爺啊,敢諷刺皇上,必須弄死他!

      皇上一聽,哎呦喂,這事兒這么嚴重?

      還真嚴重了,好多人都過來說,皇上啊,你看你看,這句詩,你仔細琢磨琢磨,是不是在罵你呢?!仔細琢磨!

      皇上一聽,那好吧,咱把蘇軾叫回來,問問咋回事吧。

      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人給蘇軾通風(fēng)報信,說朝廷里烏央烏央的一大群人想掐死你呢!蘇軾嚇得差點想弄死自己。

      到了京城,蘇軾就被關(guān)了起來,一幫御史開始審問他:說,你是不是在諷刺我們?!不對,你是不是在諷刺新政,諷刺皇上?!

      蘇軾被問的一愣一愣的,最后只會點頭:對對對,這句詩是發(fā)牢騷,那句詩也是發(fā)牢騷……


      宋神宗一聽,蘇軾全都招了,各種震驚。那咋辦?這貨諷刺我,我弄死他吧。

      但是,人家也就是發(fā)發(fā)牢騷,宋太祖早就立過規(guī)矩,除了叛逆謀反,一概不能殺大臣。

      朝廷里一些人也出來為蘇軾說話了:人家也就是臭書呆子發(fā)發(fā)牢騷,就這么殺了,不合適吧?

      王安石也出來說:咱們這太平盛世的,殺一個大詩人大才子,說不過去吧!

      正在生病的曹太后也出來幫著蘇軾說話了……

      宋神宗仔細琢磨了一下,你們說的也對,算了,不殺了。

      不過,那群御史們還火急火燎的希望早點弄死蘇軾呢!沒辦法,折中一下,把蘇軾貶到黃州,當個沒有實權(quán)的地方武裝部副部長(團練副使)吧。

      其他牽扯到的人,也都受了一些小懲罰。

      于是,蘇大廚子來到了黃州,發(fā)現(xiàn)這里的豬肉好便宜啊!但是人們都不會吃,所以潛心研究,東坡肉誕生了……

      錢君史話

      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新政,欲以除積弊,實國庫,以達國富民強,凡事難兩全,這就形成了擁護變法,和反對變法的兩派,在朝廷互掐。王安石與蘇東坡是君子之交,但政見不同。王丞相嫌他聒噪,也就屢次貶謫他到地方任職,由此還演義出“王安石三難蘇學(xué)士”的話本,打住。

      這不,元豐二年朝廷打發(fā)蘇軾到湖州上任,蘇軾總要寫一篇謝恩表,以示皇恩浩蕩,咱們才過八斗的蘇學(xué)士,在謝表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而當時保守派以變法為“生事”,譏追隨變法者為“新進”,這兩句話,擾亂了大宋朝,變法者上綱上線,旁征博引,以諷刺皇上,反對新法立馬把蘇軾解押御史臺,這御史臺官署,多植柏樹,常棲烏鴉,俗稱烏臺,既已立案,蘇軾只有老實坦白的份,牽連了一批朝臣,司馬光,皇帝的妹夫王詵都在其內(nèi),有原告,有證據(jù),只惹得皇上殺了蘇軾的心都有,蘇軾保守派的同事們,噤若寒蟬,機靈的立馬與蘇軾劃清界限。蘇軾俗惡“新進”派章惇,反倒多方營救,只是苦不得方,這時,王安石以祖宗有制不殺士大夫諫神宗,更兼太后親為說情,蘇軾方免于一死,其他人蓋行貶謫,皇帝又囑咐他妹夫:今后再也不要與那些不著調(diào)的人,混在一起啦!

      書慰我心

      “烏臺詩案”算文字獄吧,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獄了,比清朝的“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影響還大。


      其實,“烏臺詩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蘇東坡寫的詩,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給皇帝寫的謝恩奏章。里面有幾句話刺痛了當時朝廷當政的小人,然后抓住他之前寫的詩文大做文章。本來,這種謝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說自己過往政績一般,皇恩浩蕩,又給換了個這么好的職位,表示自己要鞠躬盡瘁,永遠忠于皇帝等等。蘇東坡不是寫這類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內(nèi)容是這樣,他的文章總要說些真正的事情的,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這里面的新進,不同于現(xiàn)在的意思,當時北宋為新政引起的黨爭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后輩,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義,。

      而且,蘇東坡寫的這個奏章不是光給皇帝看的,實際上是要上報紙的。在中國古代,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了。蘇東坡的詩文,如此引人注目,這次的謝恩表,就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的笑柄。


      蘇東坡過往的生活態(tài)度,一直都是嫉惡如仇,碰到不好的人與事,“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沒事,這次吐到一百次的時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這個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古代的監(jiān)察部門,對官員進行彈劾吧,相當于現(xiàn)在的檢察院。在神宗元豐二年六月,有一個御史把蘇東坡謝恩表里的四句挑出來彈劾他蔑視朝廷。接著舒亶又找?guī)资滋K東坡的詩彈劾,比如關(guān)于農(nóng)民青苗貸款,農(nóng)民三個月沒有鹽吃,以及燕子蝙蝠爭論的那個寓言。還有李定,當時的御史中丞,要求蘇東坡因其無禮于朝廷而斬首。


      要知道,那時的御史臺,已經(jīng)因為之前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清洗過,換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蘇東坡的案件交給了御史臺。蘇東坡在御史臺監(jiān)獄受審,因御史臺官署內(nèi)遍植柏樹,柏樹上有烏鴉棲息,所以稱烏臺。


      那些當政的小人把蘇東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這個機會把反對派一網(wǎng)打盡的。舒亶奏請連同司馬光、范鎮(zhèn)、張方平和蘇東坡另外5個朋友,一律處死。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還想著在皇帝面前給蘇東坡加上謀反之罪。要知道在古代,這樣的罪名,一給定上,只有死路一條,只是理由太過于牽強,竟然說蘇東坡在一首關(guān)于柏樹的詩里說龍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這么牽強附會的控告。


      烏臺詩案的最終處罰,蘇東坡被貶黃州,降職,充當團練副使,罪官身份,不準擅離黃州,無權(quán)簽署公文。這個相對于御史臺要求的處死、流放等,是很輕的了。主要是案情重大,由皇帝親自決定。而皇帝在御史臺的強大壓力下,也還是輕判了蘇東坡,原因有幾個,說來讓大家判斷判斷。


      一個說法是宋仁宗的皇后,一向支持蘇東坡,這時候身染重病,她對當時的神宗皇帝說,“我記得蘇東坡兄弟二人中進士時,先帝很高興,說他那天為子孫物色到兩位宰相之才?,F(xiàn)在我聽說蘇東坡因為寫詩在受審,其實都是小人針對他。小人沒法子在他的政績上找毛病,就想由幾句詩入罪。這樣控告他不也太無謂了嗎?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別冤枉好人,老天爺是不容的。”,又說大赦天下為她祈福的話,不用赦免那些兇惡之徒,把蘇東坡赦免就行了。這些話實際上等于遺言。


      第二個說法是,定罪時候,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據(jù)說,王安石的上書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個說法,審問完畢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話不說,有人走進蘇東坡的監(jiān)室,往地上丟個小箱子做枕頭,躺在地上就睡了。蘇東坡以為他是個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四更時分,蘇東坡覺得有人推他的頭。那個人向他說:“恭喜!恭喜!”我問他什么意思。他說:"安心睡,別發(fā)愁。”說完帶著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這個事情,實際上是皇帝暗中派宮中一個太監(jiān)到監(jiān)獄去觀察蘇東坡。那個人到了蘇東坡的屋子之后,蘇東坡就睡著了,而且鼻息如雷。他 回去報給皇帝說蘇東坡睡得很沉,很安靜。這樣,皇帝就判定蘇東坡是問心無愧的。

      還有,蘇東坡在獄中以為自己要被處死,給弟弟子由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一首,《獄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這首詩的話,措辭方面極為悲慘,手足之情愿世世為手足。也足夠呈于御前,因為詩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蕩,自己無法感激圖報,實在慚愧,這次的事情別無他怨,都是自己的過錯。而這首給子由的訣別詩,就最終傳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動。這也是雖然御史施予強大壓力,蘇東坡卻最終判得很輕的緣故。


      題目提及的,肇事詩流傳下來了嗎?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中說:“幸虧詩人陸游曾編有一本歷史,其中包括所有審問蘇東坡的親筆文件?,F(xiàn)在我們還有一本書叫《烏臺詩案》。既然林語堂先生寫的時候提及這本書,按道理是還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當,以及廣州圖書館搜索此書,都沒有找到,在深圳圖書館搜索,感覺有,叫做《烏臺詩案研究》,但只限館內(nèi)閱讀,應(yīng)該是非常稀缺的。

      《烏臺詩案》包括四件彈劾本章、審問記錄全部,蘇東坡的口供、證物,和最后的判詞。北宋在蘇東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滅亡時,朝廷官員都向杭州逃難,盡量攜帶珍貴的文件。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作品、書畫。因為蘇東坡活著的時候,他的詩文其實也已經(jīng)馳名域外了。反正,這批資料是逃過金人的魔爪,到了揚州,一個名叫張全真的政府官員看到這一份手稿,從朝廷檔案里抽出來。后來,張全真死后,一位姓張的宰相,受張全真的后人請求為先人作一篇墓志銘。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為代價。那家后人只答應(yīng)交出一半,另一半作為傳家之寶。陸游的日記記載說,他看見全部手稿都是蘇東坡手寫的,還有改正之處,都由蘇東坡簽名,再蓋上御史臺的官印。我們不敢確言今日流傳下來的這本書是完全根據(jù)陸游所見的那本手稿,不過內(nèi)容卻記載了朝廷公報的細節(jié),包括蘇東坡對自己那些詩句的解釋。”


      看過《烏臺詩案》的話,就可以全部找到當時的肇事詩文吧,重點是還有蘇東坡對自己詩句的解釋。畢竟,蘇東坡從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驚慌中,認為都是他寫詩惹的禍,焚燒他的手稿,燒了三分之二,這真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最大的遺憾了。

      嘮叨歷史

      “烏臺詩案”之“烏臺”是御史臺的別稱,來源于漢代,據(jù)說當時御史臺外有一棵很大的柏樹,上面棲息著很多烏鴉,所以御史臺從此又被稱為“烏臺”,而該案的始作俑者是御史中丞李定、權(quán)監(jiān)御史里行何正臣和舒亶等人,而且該案是因詩文而起,所以稱“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導(dǎo)火索是蘇軾在湖州上任后,按慣例要像皇帝寫一份謝恩表,于是就有了《湖州謝表》。在這篇文章中,有這么幾句話:“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逼渲?,“新進”和“生事”等詞語,被一些人認為是對王安石變法中靠投機取巧而上位之人的蔑視,是對他們的嘲諷,于是,這些人群起而攻之,開始陷害蘇軾。

      他們先是將蘇軾的詩文收集起來,從中斷章取義,羅織罪名,其焦點主要集中在蘇軾肆意批評新政上。不可否認,蘇軾對當時的變法的確頗有微詞,到都是他深入調(diào)查研究后得出的,而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但李定等人卻不管這些,多次向神宗皇帝上書,彈劾蘇軾,說他的謝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有四大該殺之罪,應(yīng)該處以極刑,“以示天下”。宋神宗雖然愛惜蘇軾的文才,但是悠悠之口總得有個回應(yīng),只好下旨將蘇軾逮捕,押送回京審訊。

      蘇軾入獄后,隨即被投入陰暗的牢房。之后的五個多月,李定等人對蘇軾進行了百般折磨,逼迫蘇軾屈認罪行,蘇軾對這些人毫不妥協(xié),已做好慷慨赴死的準備。蘇軾入獄后,營救蘇軾的人也很多,包括神宗的祖母曹氏、王安石等人。王安石上書皇帝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神宗也很愛惜蘇軾的才氣,本來就沒有打算置蘇軾于死地,再加之眾人的求情,他頒布了大赦天下的詔令,蘇軾暫時沒性命之憂。十二月,神宗做出最后的裁決:蘇軾貶居黃州,“烏臺詩案”至此告一段落。



      歷史大閑人

      “烏臺詩案”也稱作御史臺案,時間:元豐二年三月,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我們都耳熟能詳?shù)拇笪暮溃禾K東坡!

      經(jīng)過:蘇東坡當時被從徐州調(diào)到湖州任職,寫了一首《湖州謝上表》,結(jié)果因為幾句無關(guān)緊要的話,被政敵抓住了把柄,并以次為開頭,差點致他于死地!

      話是這樣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御史臺借此機會,立馬參了蘇軾一本,說他妄議朝廷,目中無人!

      當時正值朝廷黨爭非常激烈的時候,兩派領(lǐng)袖司馬光與王安石自然而然的也被卷入其中!

      蘇軾也算是黨爭里的犧牲品!

      很快關(guān)于蘇軾的各種詩句,詞文被挖了出來,朝廷下令把他關(guān)押起來!

      不知道什么原因,提審他時,幾乎所有的詩詞罪狀他都認了!

      這種情況就使人很迷糊,令想救他的人都一籌莫展!

      神宗看完蘇軾的罪狀書時,說道:“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yù)朕事!”

      此事也能看出朝廷對于此事也不想過分追究,并不想因此牽扯出一些煩亂事!

      但當時黨爭激烈,文臣之間上演都是你死我活的洗碼!

      李定,舒亶,王珪等革新派想抓住這個機會整死蘇軾,為自己掃清道路!

      神宗面對大臣輪番相逼,一

      時也拿不定主意!

      當然此事關(guān)心蘇軾的人,也在積極的想辦法營救他蘇軾,這其中就包括曹太后,還有罷相的王安石等人!

      北宋年間,太祖有諭: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基于此,神宗還是饒了蘇軾的性命!

      圣諭下發(fā),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不準擅離該地區(qū),并無權(quán)簽署公文,這樣的結(jié)果,等于被軟禁起來,但是總歸這條性命是保全下來!

      烏臺詩案也就隨著蘇軾案子的終結(jié),而結(jié)束!

      溫毅陽

      宋神宗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大文豪蘇軾由徐州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按照當時的慣例給朝廷上了一道謝表,他在《湖州謝上表》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權(quán)御史中丞李定、監(jiān)察御史何正臣等人以此為據(jù),彈劾其攻擊朝廷,反對新法,經(jīng)神宗皇帝批準后,御史臺實施了抓捕,遂后將其羈押在臺獄里。御史臺素有“烏臺”之謂,因此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文字獄,被時人稱之為“烏臺詩案”。

      眾所周知,《湖州謝上表》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由頭而已,事實上早在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夢溪筆談》的作者、王安石變法的擁躉者沈括(時任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就開始收集蘇軾針砭時弊、抨擊新法的詩作了,只不過當時沒有引起主政者注意罷了。

      自從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后,騎墻派宰相吳充和王珪上臺,以參知政事張方平為首的保守派勢力才得以在朝中抬頭,新黨代表人物參知政事蔡確、權(quán)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為了壓制政敵,鞏固自身地位,急于找一個可以殺一儆百的出頭鳥,而交友廣泛又恃才傲物的蘇軾正好撞到他們的槍口上。

      他們收集了諸多所謂證據(jù),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舒亶曾在其彈劾奏章里一一列舉:至于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fù)人臣之節(jié)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fā)錢(指青苗錢)以本業(yè)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shù)';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鹽堿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yīng)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從這些處心積慮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們?yōu)榱酥绿K軾于死地,每一條每一款都往皇帝身上扯,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尸百萬”,只要宋神宗點點頭,既便蘇軾有九條命也不夠殺的。

      所幸的是宋神宗并不傻,他自己拿不定主意,知道跑到后宮里找外援,太皇太后曹氏直言不諱的告誡他: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系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于詩,其過微矣!

      曹氏把仁宗皇帝搬出來為蘇軾說情,神宗皇帝其實并不為所動,真正讓他警醒的是這句話:得非仇人中傷之乎?。蘇軾得罪的那些仇人要致他于死地,卻讓我這個做皇帝的來承擔殺士大夫的惡名,這是什么道理?

      就在神宗皇帝猶豫不決之時,直舍人院王安禮入見并進言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語言端人。軾本以才自奮,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謂不能容才。愿陛下無庸競其獄。

      王安禮是王安石的同母胞弟,他突然跑過來為蘇軾求情,完全出乎神宗皇帝的意料之外。要知道,當年蘇詢寫了一篇《辨奸論》矛頭直指王安石,暗刺其矯飾反常、不近人情,并預(yù)言其人必將禍害天下,王安石大為光火,從此和蘇氏父子結(jié)下仇怨,其弟王安禮突然為仇家求情,究竟是何用意?

      后來詳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正是王安石本人的意思: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這個時候的王安石雖然明面上已經(jīng)退居二線,其實在朝中的勢力并未削弱多少,他的一句話依然能頂別人一萬句。

      前面說過的參知政事蔡確,權(quán)御史中丞李定,以及何正臣等御史臺官,都是熙寧變法的忠實擁戴者。蘇軾剛下御史臺獄時,王安禮就打算為其鳴不平,權(quán)御史中丞李定就當面告誡他:軾與金陵丞相論事不合,公幸毋營解,人將以為黨。

      王安石當時以使相的身份判江寧府事,時人謂之金陵丞相,王安禮跑去問兄長可有其事,王安石當即否認,并讓他在適當?shù)臅r候向皇帝轉(zhuǎn)奏自己的意思。

      神宗皇帝一直以為是王安石想要蘇軾的命,原來事實并非如此,他這才松了口氣,于是偷偷告訴王安禮:朕固不深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為卿貰之。

      說完這些仍不放心,又再三叮囑:第去,勿泄言。軾前賈怨于眾,恐言者緣軾以害卿也。

      王安禮從宮中回到舍人院,諫官張璪攔住他責問:公果救蘇軾邪?何為詔趣其獄?王安禮當然不能告以實情,只是胡亂編個瞎話搪塞了過去,沒過多久,神宗皇帝果然下旨輕判,將蘇軾貶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因此撿回一條命,事后才知道是昔日政敵王安石暗中出手相助,他從黃州移遷汝州任職,路過江寧之時,專門拜會了定居于此的王安石,兩位平生宿敵,相逢一笑泯恩仇,把酒言歡,寄情風(fēng)月,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吳未如斯

      烏臺詩案,其烏臺指的是御史臺。因為臺內(nèi)種植了很多柏樹,柏樹上有烏鴉筑巢,因此又稱為烏臺。

      事件的緣由是因為蘇軾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而被御史何正臣、李定等人抓住了把柄,告發(fā)了蘇軾,隨后此案又移交御史臺受審,于是將此案喻為烏臺詩案。

      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時期,而蘇軾又是變法的反對者。由此可見,這是一場政治斗爭——政治上的明爭暗斗,與岳武穆的“莫須有”如出一轍。

      不知道應(yīng)該就叫什么

      蘇軾“烏臺詩案”即蘇軾四十四歲時下御史臺獄一案?!盀跖_”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們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而且蘇軾案情涉及詩文,故史稱“烏臺詩案”。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日,蘇軾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監(jiān)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從李正、國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進狀,舉發(fā)其詩文“謗記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臺獄勘問,十三月二十七日結(jié)案,擇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這就是“烏臺詩案”的大致始末。

      玄門天機

      導(dǎo)語: 眾所周知,中國宋朝發(fā)生了一起較大的文字獄,史稱 “烏臺詩 案”。烏臺詩案發(fā)生的具體時間是公元 1079 年,整個案件歷史將近半年的時間,涉案人 眾所周知,中國宋朝發(fā)生了一起較大的文字獄,史稱 “烏臺詩案 ”。

      烏臺詩案發(fā)生的具體時間是公元 1079 年,整個案件歷史將近半年的時間,涉案人員不少,那么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是誰,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種傷害?

      如何確認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是誰,都有哪些證據(jù)可以證明? 作為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最后的結(jié)局如何? 烏臺詩案是一場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而后在御史臺受審的一個案件, 整個案件的始末是這樣的。蘇軾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新舊兩派的長期對峙,斗爭十分激烈,蘇軾維護守舊派,不贊成變法,并且多次上書宋神宗表明態(tài)度,宋神宗并沒有給蘇軾任何答復(fù),反而是將蘇軾一再調(diào)任,直至公元 1079 年三月將蘇軾從徐州調(diào)任湖州,蘇軾在上書時作寫道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

      這句話被御史臺們大做文章,認為蘇軾在諷刺朝廷,妄自尊大,為了找出更多 的證據(jù)來指控蘇軾,御史臺們便遍翻蘇軾的作品,從中掐頭去尾,進而用來歷數(shù)蘇軾的罪行,并且堅持要處斬蘇軾。

      蘇軾好友王詵知悉后,連續(xù)書信告知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派人事 先通知哥哥,但蘇軾怕連累弟弟沒有逃逸,公元 1079 年八月,蘇軾被送至御史臺的監(jiān)獄關(guān)押,同月被正式審訊,此案件一直持續(xù)至 1079 年 底,蘇軾在眾人的保舉下被釋放。在烏臺詩案中,主要受害人有給蘇轍報信的王詵、蘇軾以及蘇軾的 弟弟蘇轍。

      王詵被削除一切官職,蘇軾無端遭受牢獄之災(zāi)并再次被貶 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的弟弟蘇轍同樣被降職。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guān)注石塘網(wǎng)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