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為什么長孫皇后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后之首?

      為什么長孫皇后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后之首?

      為什么長孫皇后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后之首?

      1047人瀏覽
      spider
      相關(guān)欄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7:20:48
      分享
      共有19條回答
      歷史挖坑機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家和才能完事興,一個帝國天天上演宮斗劇,心機女,這樣的皇權(quán)遲早要滅亡。所以一個帝國要強盛,就跟一個家庭要和睦是一樣的,這個家的女主人占重要作用。

      大唐之所以能威震四方,成為天下的中心,不光有李世民的雄圖大業(yè),還有長孫皇后的溫文爾雅,讓這樣強盛的王朝沒有一絲戾氣,強盛的讓人舒服,讓人心生敬仰。我們也可以看到武則天時代,雖然大唐有長足的發(fā)展,但總給人一種膽戰(zhàn)心驚的感覺。但李世民時代就不是這樣,而是上下都歡欣雀躍。

      如果一個家庭非常富有,那一定是男人才華出眾,賺錢能力強。如果一個家庭和和睦睦,那一定是女主人非常有能力,溫文爾雅。大唐非常幸運,擁有了天可汗李世民,還擁有了如春風般溫暖的長孫皇后。所以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不僅是自信驕傲,而且還非常幸福。

      長孫皇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她能化解一個王朝的戾氣?特別是經(jīng)過隋末戰(zhàn)亂,玄武門政變,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人倫慘劇還能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還能用一顆愛心去感化四方,難道她真的是活菩薩轉(zhuǎn)世嗎?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看看她絢麗多彩的一生:

      1)與李世民的婚姻,長孫家族看中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世民的母親。

      關(guān)于長孫皇后的婚姻,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長孫皇后的父親是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這個長孫晟非常有才華,可以說隋朝能收服北方的突厥,幾乎是長孫晟一人之力。這人用兵權(quán)謀上極其出色,武力值高到爆表,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真實記錄的“一箭雙雕”的人。

      長孫晟武藝高強才華出眾,但長孫皇后出生的時候長孫晟已經(jīng)五十歲了。這是他最小的女兒,因此整個家族都非常疼愛。因此在長孫皇后出生不久,整個家族都在為長孫皇后的婚事操心。

      長孫皇后的伯父長孫熾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新奇的觀點,這是以前沒有談起的。長孫熾說要把長孫皇后嫁給唐國公李淵的兒子,不管是誰都可以。長孫晟有點不理解,長孫熾神秘一笑,說出了謎底。因為李淵的老婆是竇氏。


      長孫熾這時候講出了竇氏的兩件事。竇氏3歲的時候,非常聰明,頭發(fā)已經(jīng)垂到腳跟。他的舅舅北周皇帝宇文邕對她非常喜歡,就把她養(yǎng)在宮里。宇文邕出于政治考慮,娶了突厥公主為皇后,但宇文邕對突厥公主不好,不怎么喜歡。

      這件事就被3歲的竇氏看到了,在別的孩子3歲還只知道要糖吃的時候,竇氏就開始研究國家大事了。據(jù)《舊唐書》上記載,竇氏對宇文邕說:“眼下天下不太平,突厥很強大,希望舅舅以大局為重,多跟皇后親近,以換取突厥的援助。只要有突厥的援助,對付南陳、北齊就不成問題了?!?/p>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驚喜異常,沒想到3歲的女孩有如此厲害的政治眼光。以后對突厥公主非常好,果然后來也滅了北齊。

      長孫熾說,從這里可以看出竇氏眼光是天生的。

      第二件事就是楊堅后來取代了北周,稱帝做了皇帝。當時竇氏剛剛七歲。才七歲的竇氏聽聞這件事后非常氣憤,自投于床恨恨的說:“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

        他的父親竇毅聽見了,大驚失色,連忙捂住她的嘴說:“你不要妄言,這話會招來滅族之災。”

      長孫熾說,七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可以看出竇氏非常有情有義。這樣的人教處的孩子,肯定是非常出色的。

      長孫晟一聽非常高興,就找李淵家聯(lián)姻。長孫皇后生于公元601年(不知為何,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她的大名,我們姑且稱她為長孫氏)李家的二兒子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年齡相錯只有兩歲。因此兩家就定了娃娃親。

      長孫熾的判斷沒有錯,有竇氏這位優(yōu)秀的母親,李淵的幾個兒子非常出類拔萃。尤其是二兒子李世民,不但文武雙全,最后還成為隋朝的掘墓人。竇氏也算是替舅舅宇文邕報了大仇。

      竇氏是非常厲害,培養(yǎng)出了李世民。但能對竇氏非常欣賞的長孫家族肯定也差不到哪去,因此培養(yǎng)出同樣優(yōu)秀的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

      可見真正的門當戶對絕不是家里有多少錢,而是精神層面價值觀的門當戶對。有才華的人,任何時代都可以成為佼佼者。

      2)長孫氏,李世民的堅實后盾。

      在長孫氏剛剛九歲的時候,父親長孫晟去世,隨后伯父長孫熾也去世。長孫氏的同父異母哥哥,已經(jīng)繼承家業(yè)的長孫安業(yè)把長孫氏這一支趕出家門,母親高氏沒有辦法,就帶著長孫氏和長孫無忌投奔舅舅高士廉。

      高士廉當時也是一位名士,非??春美钍烂?。因此在長孫氏守喪期滿后,于公元613年二月,把年僅13歲的長孫氏許配給15歲的李世民。不要以為他們當時年齡還小,要知道李世民16歲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領(lǐng)兵打仗,并且在隋煬帝雁門關(guān)之圍時巧布疑兵,嚇走了當時的突厥四十萬人。

      公元613年五月,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因為染病不起病逝。李世民非常悲痛,一直是13歲的長孫氏安慰他,撫平他心中的傷痛。而兩個人的感情也愈加親密。

      公元617年,皇帝楊廣敕李淵為太原留守。李淵最喜歡的兒子是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和長孫氏夫妻二人也隨父親就任而居太原。李淵這時候沒有老婆,而李建成和其他人都在河東老家。這時候長孫氏就是這個太原府的主母。當時年僅17歲的長孫氏把偌大的太原府打理的井井有條,并且她對李淵特別孝順,深得李淵的喜歡。


      這個時候隋朝已經(jīng)有了瓦崗寨的李密,中原烽煙四起,叛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平叛的隋朝軍隊也是到處搶劫,中原百姓紛紛外逃,而暫時寧靜的太原就成了逃難的中心。長孫氏看到這種情況,就籌錢修了寺廟,可以給這些人暫時居住的地方。這種舉動也讓人對太原的李氏有了認同。

      史書上反復說李世民一直主張造反,李淵壓都壓不住。好像這是一種執(zhí)念。我們現(xiàn)在明白,這完全是竇氏的教誨。而李世民開始造反后,很快展現(xiàn)出來杰出的軍事才華,也就成了大唐軍隊的統(tǒng)帥。李世民在外面廝殺的時候,長孫氏就在家里掛念。但每次李世民出征,她從來都沒有阻攔,而是默默的為他收拾好行裝。然后告訴他:“我會等你回來!”

      李世民不在長安的時候,長孫氏替李世民盡孝,李淵對長孫氏稱贊有加。有長孫氏在后面打理著秦王府的事情,李世民真的是非常放心,這才能心無旁騖的在戰(zhàn)場上奇計百出,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對手。

      我們仔細看歷史就可以明白,618年大唐建國,而李建成自從大唐建國一直呆在長安,直到玄武門之變發(fā)生是626年。也就是說李建成在長安苦心經(jīng)營了8年。但好像沒有看出這八年的經(jīng)營有多么的強大。而李淵也是對李世民深信不疑。

      我們看別的朝代的歷史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君臣相互懷疑,父子之間相互懷疑。而常年征戰(zhàn)在外的李二,竟然沒有一點這樣的困惑。特別是打洛陽的時候,竇建德突然來幫王世充,滿朝文武和李淵都要求李世民退兵,李二就是不退。李淵也沒有任何話。

      以前我們都以為是李淵好說話,不懷疑自己的兒子。其實現(xiàn)在看來不一定,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權(quán)力面前沒有親情。李二如此淡定的在前方打仗,因為后方有人替他搞定一切,這個人就是長孫氏。

      也就是說,在李世民不在長安的日子,李建成甚至干不過一個女流之輩的長孫氏。

      而玄武門之變也有長孫氏的參與。據(jù)《舊唐書》記載: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蔚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就是玄武門事變已經(jīng)發(fā)生了,李世民正要領(lǐng)著將士要入宮,長孫氏親自到場為這些士兵打氣,這些人都感激的不得了。

      所以說長孫氏真不是一般的人,是李世民生活事業(yè)上的好幫手。跟著李世民上刀山下火海,眉頭都不皺一下的女中豪杰。

      3)長孫皇后,無可比擬的政治天才。

      長孫皇后的大局觀和政治才華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上的,并且他的政治目標和李世民非常契合。甚至有時候還高過李世民。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他明白特權(quán)是毀掉大唐法治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大唐的法制能夠推行,先要看的是權(quán)貴,權(quán)貴之中外戚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外戚之中最厲害的就是長孫家族。


      我們看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都有誰參與,長孫無忌,長孫順德,高士廉,如果再加上長孫皇后的話,是不是長孫家族就占了幾乎一小半。也就是說,李世民的江山大半是長孫家族拿命換的。這樣的大功,他們要點特權(quán),李世民不會不給吧。

      然而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要開疆拓土,建成盛世大唐。這就要大家都要守法治,要相對公平。這時候估計李世民最擔心的就是長孫家族。

      沒事,不用擔心。長孫皇后早就看到了這一點。逼著長孫無忌辭職,逼著長孫家族的這些功臣回家養(yǎng)老。這樣一來,還有哪個外戚敢要特權(quán),敢在大街上強搶民女。長孫皇后一個人替李世民搞定了所有的外戚,還有公主駙馬。這些人都不敢巧取豪奪,還有別的不怕死的是不是州官縣衙就可以搞定。因此大唐罪犯少是有原因的,就是沒有人巧取豪奪的欺負人,老百姓也不用被逼上梁山。就沒有戾氣。

      其次,長孫皇后還在約束著李世民,只不過是用另外一種方式。

      單說魏征,李世民就是度量再大,人家也是皇上,也掌握著生殺大權(quán)。為什么說“伴君如伴虎”,因為皇帝和老虎一樣,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吃人了。完全在他一念之間。

      而魏征就是不知死活的人?;蛘哒f不怕死。不怕死不是意味著死不了,李世民也有忍不住的時候。有一次李世民火冒三丈的到長孫皇后的宮里,一路走一路罵:“我早晚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連忙問怎么回事?原來又是魏征惹李世民生氣,在朝堂上公然頂撞李世民。讓李世民根本無法下臺。李世民氣死了。

      長孫皇后連忙穿上朝服,勸說李世民。長孫皇后舉歷史上的例子,說明出了魏征這樣的敢說話的能辦事的好大臣是因為您是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的大明君啊。要不魏征還能為大唐出力嗎?這樣一說,李世民非常高興。也很快想明白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長孫皇后在背后約束李世民,李世民要殺的人不只是一個魏征。估計和朱元璋一樣“火焚慶功樓”。殺光所有的功臣。因為在掌握生殺大權(quán)后,誰也不想自己的尊嚴會被冒犯。李世民在朝堂失去的尊嚴,都被長孫皇后給找回來了。這才是李世民繼續(xù)可以胸懷開闊的原因。否則天天在朝堂被大臣懟來懟去,自己又不能發(fā)泄,早就抑郁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長孫皇后的眼光更遠,大局觀更強,政治理想也更高。長孫皇后小名叫“觀音婢”,也許天生一副菩薩心腸。


      但長孫皇后患有風疾,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哮喘,一直沒有治好,去世的時候年僅36歲。但即使這樣,她也是歷史上最璀璨的皇后之星。

      綜上所述:長孫皇后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李世民就是因為有這么一位賢內(nèi)助為伴才開啟一生的輝煌。有這樣的老婆在家,李世民完全沒有后顧之憂,可以放心的在外面打拼江山。大后方有長孫皇后鎮(zhèn)守的好好的。

      長孫皇后菩薩心腸,又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悄無聲息的化解著李世民執(zhí)政路上的額外阻力。長孫皇后在世一天,皇族,外戚,后宮沒有人敢在外面依仗權(quán)勢為非作歹。而貞觀年間的死刑人數(shù)降到了歷史最低。社會和諧程度非常高。長孫皇后掐斷了權(quán)力之惡的源頭,保證了社會的相對的公平。

      長孫皇后,真正的母儀天下!


      文城觀點

      翻開中國歷史,在政治舞臺上,對于女性政治人物,人們常常先注意那些亂政專權(quán)的皇后、嬪妃,而忽略了另一些少杰出的女性,她們在男性政治家忙碌于政壇上激烈角逐時,她們在男人們陷入朝廷政治旋渦中爾虞我詐地爭斗時,站在男人背后,牽腸掛肚、忐忑不安,默默地承受著心理上的巨大壓力,擔心著她們的夫君、兒子慘遭禍害,擔心著家庭飛來政治橫禍。

      其中,有一些后妃表現(xiàn)得特別出色,她們或在后宮盡其所能支持他的夫君,或主動被動地參與政治角逐中,但她們并非像武后、呂后那樣,陰險毒辣、手段殘忍,而是表現(xiàn)出了賢惠、理智和寬容,她們是賢德之后,是賢惠的妻子。

      比如,有人選出了中國古代“十大賢后”,她們是:西漢漢武帝劉徹的孝武皇后衛(wèi)氏、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陰麗華、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唐高祖李淵的太穆皇后竇氏、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長孫氏、唐憲宗李純的懿安皇后郭氏、宋哲宗趙煦的昭慈圣獻皇后孟氏、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

      其中,漢武帝劉徹的皇后衛(wèi)子夫、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朱元璋的發(fā)妻馬皇后三位,被認為是最賢惠的皇后。

      而最為引入注目的應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在所有賢后中,長孫皇后如果排第二,其他的皇后很難找出能排第一的。

      長孫皇后(劇照)

      唐吳兢于《貞觀政要》中評價說:“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nèi)有賢助,以協(xié)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經(jīng)傳者,為天下母儀之所取則焉。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馬、鄧不足以儕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見何以能?茲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內(nèi)良佐’之嘆也?!?/p>

      南宋理學家真德秀于《大學衍義》說:“文德長孫后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對長孫皇后評價如此之高,確實令人贊嘆,說吳兢稱:“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真德秀稱:“文德長孫后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后世法。”這樣的評價,歷史上其他的皇后是極難享有的。

      可見,稱長孫皇后居中國古代三大賢后之首,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有事實根據(jù)的,下面所闡述的事例,能讓人信服:長孫皇后確實是中國古代第一賢后。

      (一)將門之女嫁給了右驍衛(wèi)將軍的二公子

      長孫一族和李氏一家,都是顯赫的家族,皆是門第非凡。

      長孫一族原本姓拔拔,是北魏獻帝分封的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期,拔拔氏被賜姓長孫。作為北魏皇族宗室分支,從北魏至隋以來,人才輩出,真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新唐書·長孫皇后傳》)

      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將軍,據(jù)史書記載,長孫晟擅長騎射,能一箭雙雕,而因其疾騎善射,長孫晟家被稱為“霹靂堂”。隋朝時,長孫晟是右驍衛(wèi)將軍,受到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的重用,多次出使突厥,是軍事、外交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長孫氏(后來的長孫皇后)是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長孫晟對他這個幼女非常疼愛,長孫家族也對她的未來十分關(guān)心,長孫氏的伯父長孫熾對唐國公李淵的妻子竇氏十分贊賞,認為她睿智大氣,一定能教出優(yōu)秀的女兒來,于是,他經(jīng)常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李淵家的公子結(jié)下姻親。而長孫晟和李淵都曾是右驍衛(wèi)將軍,所以,長孫氏和李世民的婚姻是很有緣分的??上?,在長孫氏八歲時,她的父親長孫晟就去世了,長孫氏和她的哥哥長孫無忌便寄養(yǎng)在他們的舅父高士廉家。

      李淵一家更是了不得,李淵出身于北周關(guān)隴貴族家庭,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時期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受禪之后,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后來唐朝的國號便是溯源于此。李淵的父親李昞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昞去世后,李淵襲封為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李淵深得隋文帝和文獻皇后(李淵的姨母 )的垂愛,李淵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時,擊敗了母端兒的農(nóng)民起義軍,又逼絳州賊柴保昌,收數(shù)萬降兵,因戰(zhàn)功大,升為右驍衛(wèi)將軍。

      李淵(劇照)

      長孫晟和李淵都是朝廷的統(tǒng)兵將領(lǐng),兩家是很熟悉的,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在年少時就是很好的朋友,而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見李世民是非凡人才,又知長孫氏幼年時她伯父曾多次勸長孫晟與李淵家結(jié)姻親,于是,便在長孫晟喪期滿后,促成了長孫家和李家的這一姻緣,將長孫氏許配給了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于是,13歲的將門之女長孫氏,便嫁給了十六歲的李世民,成了右驍衛(wèi)將軍李淵的兒媳婦。

      長孫氏與李世民結(jié)婚之后,她有一天回到了舅父高士廉家,高士廉的妾室張氏,突然在長孫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見了一匹高二丈、鞍勒都在的大馬出現(xiàn),張氏非常害怕,她將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請人占卜,卦象顯示了“遇坤之泰”:內(nèi)陽外陰,內(nèi)健外順,顯示天地之交。占卜者解釋說:“龍是乾的卦象,馬是坤的卦象,女子處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顯示,此女貴不可言”。(參看《舊唐書·列傳第一 后妃上》)

      (二)唐朝立國初期的賢惠妻子,亂局中的斡旋高手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積壓的社會怒氣終于爆發(fā),各地勢力紛紛舉起反旗,群雄紛爭,形成了大亂局。李淵在李世民的策劃和鼓動下,于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五月在晉陽起兵,舉起義旗,李家是有根基有地盤有軍事實力的,義旗一舉,很快異軍突起,于同年十一月便占領(lǐng)了長安。李淵、李世民很有韜略,不直接反隋,而是先奉代王楊侑為隋帝,取年號為義寧。同月二十二日李淵分封諸王子,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又改封為趙國公。妻隨夫貴,長孫氏隨之也先后被封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當然,以隋代王楊侑為帝,這只是李淵的暫時政治措施,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終于把真正的政治目的公開了,他讓受楊侑禪位,他很快登基為帝,稱國號為大唐,改元義寧為武德。諸皇子開始受封,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為秦王,長孫氏也隨之受冊為秦王妃。

      建唐初期,大唐雖有晉陽、長安為根據(jù)地,但各地對李唐有威脅的勢力仍不少,李唐勢力所能管轄的范圍也不大。而李世民作為李淵兒子中最能指揮打仗的軍事統(tǒng)帥,實際上成了執(zhí)掌李唐軍隊的主帥,為了清除各地勢力,李世民長年統(tǒng)兵在外作戰(zhàn),回家的機會很少,長孫氏只能守在家里為夫君牽腸掛肚,祝愿他在前線能多打勝仗。而她在家中,養(yǎng)育兒女,孝順公公李淵。長孫氏仁德孝惠,深得唐皇李淵贊賞。李淵思念早夭的嫡子李玄霸,將長孫氏的親生二兒子李泰,過繼給李玄霸為子,封為衛(wèi)王、上柱國。長孫氏雖舍不得兒子,但仍順著公公之意,表示贊同。

      李世民(畫像)

      秦王李世民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戰(zhàn)無不勝,他先后擊敗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等,特別是在“虎牢之戰(zhàn)”中捉住竇建德,圍洛陽時逼降王世充,以少勝多,消除了李唐的兩股最強大的敵人,至此,李唐王朝基本上消除了強硬的對手。長孫氏為夫君在前線的大捷和建立蓋世戰(zhàn)功而高興和驕傲,但她在宮中卻要加倍謹慎小心,因為她夫君的巨大戰(zhàn)功引起了李淵的其他皇子特別是李建成、李元吉的警惕。

      虎牢之戰(zhàn)后,當李世民班師返京時,長安軍民的夾道隆重歡迎,李世民聲名日盛,而且,因為他軍功顯赫,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受封為“天策上將”,這不是普通的封號,而是職位顯赫,他兼領(lǐng)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三萬戶。從此,他位在王公之上。李淵還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自此便開設(shè)文學館,廣收四方彥士,招引智者進入文學館當謀士。文學館是智囊機構(gòu),而秦王府是爵政府邸,這兩個機構(gòu)一結(jié)合,加上他手中有兵權(quán),身邊又有忠誠的文武屬臣,并有洛陽這一準根據(jù)地,李世民的勢力如日中天。

      可是,這樣一來,麻煩事也就多了,李唐王朝在外部已經(jīng)沒有強硬的對手,但是,在內(nèi)部各王府之間,卻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洛陽虎牢之戰(zhàn)后,李世民手握重兵,并設(shè)立文學館,身邊文武屬臣人才濟濟,加上他威望日盛,秦王府的勢力直逼東宮,李世民的功勞太大,名聲太響了,這被認為是功高震太子,于是,各種猜忌也隨之產(chǎn)生。

      李世民(劇照)

      而且,李世民是一位灑脫和率性之人,他不拘小節(jié)、不循常禮,經(jīng)常會做一些在別人看來是不合常理的事。比如,在平定洛陽之后,有李淵的貴妃奉命到洛陽,想摘取勝利成果,而李世民卻果斷地拒絕她們,他因此而得罪了貴妃。此外,秦王的部屬文武,多次與李淵后妃的親屬產(chǎn)生摩擦,鬧得很不愉快。秦王府與后宮出現(xiàn)各種矛盾,李世民與李淵的關(guān)系也逐漸變得疏遠。

      在此局勢下,秦王妃長孫氏表現(xiàn)出了她非凡的斡旋能力,她針對秦府上下對后宮有諸多摩擦的狀況,她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于唐高祖李淵的加倍孝順,并與后宮嬪妃增進情誼;另一方面,她竭力表現(xiàn)出謙恭、低調(diào),一點兒也不會因丈夫有巨大戰(zhàn)功而變得志得意滿,反而禮貌而又謙順地拜訪太子府,進齊王府,與太子妃、齊王妃多有交往,極力緩和秦王府與太子府、齊王府的關(guān)系,彌補李世民與李淵,與后宮的縫隙。

      當時,因為后宮妃嬪們經(jīng)常聯(lián)手在高祖面前讒言李世民的不是,而太子、齊王也常在高祖面前搬弄是非,議論李世民的傲氣和不順之心。李淵也曾想對李世民采取一些措施,而正是由于長孫氏的巧妙斡旋,加上尚書右仆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對李世民的鼎力支持,高祖李淵最終才不忍心對李世民下手。如果沒有秦王妃長孫氏的調(diào)和、斡旋,李世民很可能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而且將失去了絕地反擊太子李建成的機會。秦王妃的巧妙斡旋為李世民爭取了十分寶貴的積蓄力量的機會,使秦王府有時間做好與太子府、齊王府決戰(zhàn)的準備。

      (三)玄武門決戰(zhàn)中,她是秦王的堅決支持者和機智的輔助者

      其實,李淵在對待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問題上是有些昏聵的,有幾件事引發(fā)了秦王府與太子府矛盾的激化,而且其主要原因皆是由李淵所造成的。

      頭一件事是在李世民被封為“天策將軍”之前的武德二年(619年),因劉文靜與裴寂矛盾激化,裴寂誣告劉文靜有謀反之心,李淵下旨殺了劉文靜,而李世民為劉文靜講話,引起了李淵的猜忌。其實,劉文靜和裴寂曾都是李淵的重臣,都是幫助李淵成就大業(yè)的,是開國元勛。李淵稱帝之后,封裴寂為尚書右仆射,而劉文靜卻只被封為民部尚書,歸裴寂管轄。李淵對裴寂很尊重,而對劉文靜則經(jīng)常訓斥。劉文靜對此很不滿,于是,在朝堂上,裴寂一有觀點,劉文靜便鐵定要反駁。裴寂很惱火,在李淵搬弄是非,說劉文靜誹謗李淵。有一次,劉文靜的弟弟請巫師在家于夜里披發(fā)仗劍做法,被人告劉文靜意圖謀反,李淵派裴寂和蕭瑀審問,蕭瑀認為證據(jù)不足,而李世民也站出來為劉文靜說情,說劉文靜是晉陽起義的功臣,只有不滿情緒,絕對無謀反之心??墒牵@反而害死了劉文靜,因為讓李淵誤以為是李世民在指責李淵,袒護劉文靜。裴寂乘機向李淵挑撥,認為劉文靜即便現(xiàn)在不反,將來也難保不反。于是,李淵不但下旨殺了劉文靜,還因此而對李世民產(chǎn)生了猜忌之心。

      另外的兩件事是在之后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和七月間。

      當年六月,有人告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干,籌集軍械想謀反,李淵大怒,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并令人傳楊文干覲見,而傳令者卻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干,楊文干擔心入朝被害,索性起兵。李淵讓李世民親自領(lǐng)兵征剿,并許下諾言,若李世民得勝還朝,便廢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立即率兵出征,而沒等李世民大軍到慶州,楊文干軍已經(jīng)潰亂,楊文干死于部下之手??墒牵钍烂窕剀娭?,李淵并沒有履行諾言讓他當太子,而且還召回李建成,并指責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不睦,最后,李淵拿太子府、秦王府的人來懲罰,把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流放,以此來警告他們兄弟兩。李淵的出爾反爾,這嚴重地加劇了兩兄弟之間的矛盾。

      同年七月,突厥寇邊,軍情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shù)大臣紛紛贊同遷都,唯獨李世民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領(lǐng)兵討伐突厥,李淵贊同。但是,太子與后宮妃嬪卻乘機誣陷李世民是謀求執(zhí)掌兵權(quán),以謀篡位。李淵因此而起疑心。不久,唐高祖等在城南狩獵,諸王隨駕。太子將一匹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其實是想讓秦王摔死,而秦王卻馴馬成功,他感嘆道:“死生有命”。而太子卻讓后宮妃嬪污告李世民妄言“天命”。高祖大怒,但礙于邊境不寧,強忍著沒有處置李世民能征善戰(zhàn)的軍事將領(lǐng)。接著,太子又在東宮設(shè)宴,試圖以毒酒加害李世民,但事未能成;之后,太子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并想乘機逼宮,幸得率更丞王晊將此事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逃過一劫。

      這幾件事,嚴重地激化了秦王府與東宮的矛盾。而在此關(guān)鍵時刻,秦王妃長孫氏發(fā)揮了她重要作用,一方面,她繼續(xù)與后宮貴妃們以及太子妃等來往,消除秦王府與太子府的緊張氣氛,以此來做出淡化雙方矛盾的姿態(tài);另一方面,她知道他夫君李世民遭到了擠壓和猜忌,認為十分不公,她已經(jīng)意識到局勢非常嚴峻,她堅決支持她夫君,義無反顧地站在她夫君身后,沒有任何膽怯和退縮,她和她的胞兄長孫無忌,聯(lián)合房玄齡、杜如晦等秦王府重臣,盡心盡力地支持和輔佐李世民,使秦王府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優(yōu)勢。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太白星再次現(xiàn)于秦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白現(xiàn)于秦野),司天監(jiān)有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唐高祖將密奏給李世民看,以此來警告李世民。而李世民感到已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是該下決心決戰(zhàn)了。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lǐng)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shè)伏,長孫氏也出現(xiàn)在他夫君身旁,他從容地勉勵將士,為將士們鼓勁。秦王妃親自臨場鼓勵,使將士們必勝的信心更強了。而李世民也因愛妃無所畏懼地同他一道站在險境中而更勝利的信心。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不僅除掉了他的親兄弟、對手李建成、李元吉,而且,他也控制李唐的政治權(quán)力,讓李淵失去了權(quán)力。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十三天后,冊封長孫氏為皇后。李世民的成功與長孫氏的默默支持和巧妙斡旋是有分不開的,李世民的巨大成功離不開長期在他身后竭力支持他的賢德王妃長孫氏。

      長孫皇后(畫像)

      (四)抑制外戚,公而無私;勸諫皇帝,護佑忠良

      長孫皇后不但敢于勸諫唐太宗,而且還很善于勸諫,她很了解她的夫君的秉性,很懂得以最妥當?shù)姆椒▉韯裾f他。如果說魏征是貞觀朝的第一諫臣,那么,長孫皇后應該可以稱得上是貞觀朝的“第一善諫皇后”。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長孫氏是一位很善于勸諫的很為智慧的皇后。

      李世民常年打仗,而在當時,要打仗,馬是第一重要的,唐太宗愛馬,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可是,有一次,唐太宗的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無病而死了,唐太宗非常心疼,他把怒氣泄在養(yǎng)馬的人身上,想把養(yǎng)馬的人殺了。長孫皇后知道后,她沒有直接為養(yǎng)馬人請求赦免,而是與夫君談起之前他們所了解的一個歷史故事。他對李世民說:“之前齊景公因馬死而欲殺養(yǎng)馬者,晏子請景公準其列養(yǎng)馬者之罪,得準后,晏子便替景公數(shù)養(yǎng)馬人的罪過:‘你養(yǎng)之馬已死,此乃你罪之一;你讓國君因馬死而殺人,百姓知之,必怨國君,此乃你罪之二;諸侯聞之,必定輕視齊國,此乃你罪之三。’齊景公聽后,便赦免養(yǎng)馬者之罪。”講完故事后,長孫皇后說:“陛下忘了之前讀書時看到這故事了嗎?”唐太宗聽了,知道皇后的用意,立即免了養(yǎng)馬人之罪。長孫皇后以巧妙的方式勸諫李世民,救了養(yǎng)馬人一命。(參看《貞觀政要卷二·納諫第五》)

      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勸諫唐太宗不要讓皇親國戚享有特殊權(quán)利;二是勸諫唐太宗要虛心納諫,不要冤枉了忠臣,不要容不下諫臣。

      李世民是個模范丈夫,很愛他的妻子;同時,他也是個很好的父親,疼愛他的兒女。而對于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更是倍加寵愛。古代認為表兄妹結(jié)婚是親上加親,長樂公主李麗質(zhì)被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李世民對他們的婚事十分注重,他對眾臣說:“長樂公主,乃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對其鐘愛有加。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大臣們亦深知太宗寵愛長樂公主,何況長樂公主是皇后的親生女兒,而男方的父親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當朝國舅,于是,紛紛表示,應雙倍加贈嫁禮。太宗很高興地準了。然而,直率的諫臣魏征卻表示堅決反對,理由是當時永嘉公主的嫁妝都沒有這么多,而她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晚輩的嫁妝比長輩多,這逾越了禮制。太宗將此事告知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不但沒有怪罪魏征,反而贊嘆說:“引禮義抑人主之情”,十分難得,她對魏征的直諫舉動大加贊賞。為了鼓勵忠臣直諫,長孫皇后還特意派人送了絹四百匹、錢四百緡給魏征,以作賞賜,并傳口諭曰:“常聞卿正直,此次見識了,望卿能長久堅持,勿要改變!”這就是長孫皇后的賢德之處,魏征反對給她的女兒、未來的外甥媳婦增加嫁妝,而她卻賞賜魏征,鼓勵他秉公直諫。為了唐王朝的大業(yè),長孫皇后一貫堅持杜絕皇親國戚享受特權(quán),即便是她最寵愛的女兒也一樣。(參看《通典》卷五十九》《魏鄭公諫錄》)

      長孫皇后對她的女兒不允許有特殊待遇,對他的親哥哥,也一樣不允許有特權(quán)。因父母早逝,長孫氏與他的哥哥長孫無忌從小相依為命,其親情非同一般。而唐太宗和長孫無忌乃布衣之交,早年就互相很熟悉。長孫無忌是唐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是唐太宗的心腹大臣。而且,由于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深情相愛,因而,對長孫家族倍加恩寵。因為這些原因,李世民曾多次想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可是,長孫皇后卻屢屢表示反對。她清楚地意識到,她身為皇后,長孫家族已受恩寵有加,不能再享受特別權(quán)力了。她屢屢反對夫君讓她哥哥登上宰相之位,生怕因此而有損于夫君的公正形象,生怕朝臣會因此而非議太宗重用外戚。可是,唐太宗認為長孫無忌文武兼?zhèn)?、政績斐然,堪當宰相,所以,拒絕長孫皇后的請求。長孫皇后說不動她夫君,便轉(zhuǎn)而去說服他哥哥,她暗中給她哥哥下皇后諭旨,令其辭去尚書右仆射的職位。唐太宗沒有法子,只好答應長孫無忌辭去尚書右仆射的官職,但他卻讓長孫無忌升為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準許建公府,能自選僚屬。顯然,他雖非“三公”(司徒、司寇、司空),但卻能享受“三公”待遇。對此,長孫皇后才同意了,同時也很高興。(參看《新唐書長孫皇后傳》)

      在古代歷史上,宮中后、妃絕大多數(shù)是為娘家人爭官位、爭權(quán)利的,她們巴不得讓皇帝給予娘家人更多的高官厚祿,而長孫皇后卻竭盡全力阻止她娘家人擁有特殊權(quán)力,勸阻他哥哥登上宰相高位。作為皇后,長孫氏這樣的賢惠美德,是歷史上極少有的。她極力阻止外戚攬有朝中大權(quán),這種賢德之舉,是促成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長孫皇后不是不“干政”,而是以她的特殊的方式“干政”,他努力阻止外戚干政。李世民有長孫氏這樣一位皇后,是貞觀朝之大幸!

      長孫皇后的另一巧妙的“干政”方式就是在李世民不冷靜時,以機智柔和的方式來勸諫她夫君容納直臣,勸其兼聽則明。

      唐太宗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是十分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同時,他也是一個性情中人,灑脫而率直,雖說他是很有名的能“兼聽則明”的帝王,但是,開明的帝王往往會遇到更厲害的諫臣,有時,也難免會遇到了被諫臣纏住直諫或大膽頂撞的時候。而當李世民耐心達到極限時,難免也會憤怒,會大發(fā)光火,于是,盛怒之下,他也會想對“蠻橫無理”的“可恨”諫臣采取極端措施。而每每遇到這一狀況,他身后的長孫皇后總會站出來,以其特有的機智而柔和的方式,安撫皇帝,護佑忠賢諫臣。

      在貞觀朝,魏征是著名的敢于犯言直諫的大臣。他既是唐太宗最信任和喜愛的賢臣,又是最敢于直諫和頂撞的“愣臣”。比如,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之后,依然怒氣未消,她非常氣憤地對長孫皇后傾訴,大聲道:“朕必尋機宰了那田舍翁(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關(guān)切地問:“誰惹怒陛下?”李世民怒氣仍在,答曰:“豈能有誰?乃是魏征,他總在朝堂上羞辱朕!”長孫皇后見夫君怒氣沖沖,便不勸慰,亦不細問,她安靜地離開夫君,回到內(nèi)室,李世民感到詫異。一會兒,長孫皇后穿上了皇后服,很嚴肅地走到李世民面前,立即跪下,連聲對李世民表示祝賀。李世民感到非常驚奇,不知皇后為何而祝賀。急問皇后何意。長孫皇后說:“臣妾聞君明臣直,而今魏征敢犯言直諫,皆因陛下開明之至,豈能不賀?”李世民聽了,立即怒氣全消,不但原諒了魏征,而且對魏征的態(tài)度變得更好。(參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

      受長孫皇后護佑的,除了魏征,還有其他重要大臣,比如,有一次貞觀朝第一謀士房玄齡因較大的過失而被下令回家休養(yǎng),過來一陣子,長孫皇后知道房玄齡已很久沒有上朝了,便對唐太宗說:“房玄齡陪奉陛下時日最長,忠心謹慎,胸有奇謀,其所知之朝廷大事,從無泄露,他若非大錯,望陛下勿棄此賢智之臣!”唐太宗覺得皇后說的很有道理,便令人將房玄齡請回朝中。(參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

      長孫皇后強調(diào)“君明臣直”是有道理的。其實,還應該說:“后賢君明”,長孫皇后的賢德之風,是助成李世民成明君的重要因素,長孫皇后從不干政,但她卻能以她特有的賢惠、機智和柔和方式,來勸唐太宗寬容兼聽。當唐太宗不冷靜時,長孫氏能以很智慧的方式來勸說太宗,以護佑賢臣、諫臣。若沒有長孫皇后,李世民便很難成為“兼聽則明”的明君典范。有人說,“沒有長孫皇后,就沒有魏征;沒有長孫皇后,魏征死一百次還不夠!”這說法雖有些夸張,但卻是很有道理的。

      貞觀十年六月(636年),長孫皇后因病情惡化,崩逝于太極宮立政殿,終年36歲。對長孫皇后的去世,太宗悲傷不已,他遵從皇后遺愿,以高山為陵,建了昭陵,讓長孫皇后長眠于這宏偉的陵墓之中。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也入葬昭陵,與離開了十三年之久的愛妻長孫皇后重新聚首,這一對深情相愛的伉儷,同寢于昭陵的臥室之中,而在昭陵周圍,有他們所喜歡的一幫忠臣良將陪伴著。人生一世,能有李世民與長孫氏這樣的經(jīng)歷,就很滿足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為什么長孫皇后被稱之為中國的三大賢后之首?

      1.長孫皇后對丈夫忠貞不渝,玄武門之變有功勞。

      長孫皇后出身名門,13歲嫁給了李世民為秦王妃,李世民在協(xié)助父親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李建成和李元吉羨慕嫉妒恨,視他為眼中釘;長孫皇后韜光養(yǎng)晦,她不動聲色地盡心侍奉公公李淵,在與李淵后宮的嬪妃交往中,巧妙地彌補皇帝與李世民的嫌隙,同時又為李世民留存助力和聲譽;在玄武門之變時,又果敢堅決地站在李世民身邊,親臨軍營發(fā)放武器,勉勵將士英勇殺死!

      作為一介女流,對丈夫的事業(yè)以生死的氣概給予堅決的支持,隨時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的斗志!玄武門之變使李世民走向了輝煌,李世民稱帝十三天后,就冊封長孫氏為皇后,從此賢后伴明君,二顆耀眼的明星交相輝映!

      2.深明大義,堪當楷模。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很早就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在玄武門之變中同樣功不可沒;李世民君臨天下后,基于他的戰(zhàn)功和能力,想提拔他為宰相;長孫皇后知道后,卻表示反對,她認為自己是三宮之首,長孫家族就是皇親國戚了,如果讓自己的哥哥在朝廷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會留下外戚專政的隱患,長孫皇后用漢高祖、漢昭帝和漢宣帝朝的往事啟發(fā)太宗,要丈夫不能重蹈覆轍,要以史為鏡!

      李世民解釋說:我提拔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你是皇后,而是他有才能!長孫皇后知道自己一時不能說服太宗,干脆親自去找自己的哥哥,她引經(jīng)據(jù)典,闡明道理,讓哥哥主動放棄,結(jié)果,長孫無忌拗不過妹妹,聽了她的勸告!如此深明大義,防患于未然,幾位皇后能做得到呢?

      3.身體力行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長樂公主出嫁的時候,在太宗的主持下,嫁妝是永嘉長公主的兩倍,為此耿介的魏征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此事逾越了禮制;長孫皇后知情達理,不僅沒有責怪他,還生發(fā)感嘆心:魏征”引禮義抑人主之情”!并不拘一格,對魏征大加賞賜;隨后勉勵他“聽聞你正直,現(xiàn)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

      她深知,魏征這樣的人才是國家的柱石,保護這樣忠誠的大臣就是對國家作出了貢獻,長孫皇后善于借古喻今,巧妙地糾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盡心盡力地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促進了國家的發(fā)展,魏征和房玄齡都受過皇后的庇護!

      4.與丈夫生死相依。

      唐太宗登基后生過一場重病,纏綿床榻,長孫皇后衣不解帶,悉心照料,晝夜不離;二人自少年結(jié)發(fā),共同進退,在生死攸關(guān)之際都互不離棄。因感念丈夫?qū)ψ约旱纳钋?,長孫皇后這個時期曾將毒藥系在腰間,“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貞觀八年(634年),在九成宮的某夜,柴紹突來告變,太宗立刻穿上盔甲,長孫皇后不顧自己病體虛弱,立即緊跟太宗出擊;左右竭力勸說她應以身體為重,長孫皇后只顧念著丈夫的安危,不惜自身病情加重,堅決隨從丈夫,直至此事完結(jié)。

      真愛無須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難中的生死相隨,增進了李世民與長孫氏在歲月深外的濃情深意,無論李世民的身份如何改變,長孫皇后對自己丈夫的愛都始終不渝。

      5.從沒主動干政。

      李世民深知長孫皇后對政治有見解,非常尊重她的看法,縱使朝政大事對她也毫不避諱;經(jīng)常向長孫皇后詢問朝中賞罰之事,長孫皇后多次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為由拒絕干涉朝政!只有丈夫出現(xiàn)差錯時才旁敲側(cè)擊予以提醒,平時,就是一位安分守己、相夫教子的普通妻子!身為皇后,對制度和規(guī)矩恪守不渝,這種嚴以律己的作風難能可貴!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薨逝于太極宮立政殿,終年36歲!太宗悲傷不已,嚎啕慟哭,自此再沒立后;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自與太宗從少年結(jié)發(fā)后,一直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的風雨歷程:伉儷情深,相輔相成,同舟共濟,肝膽相照,“一與之齊,終身不改。”;被稱為三大賢后之首,當之無愧!

      白云雁水

      中國古代歷史的“三大賢后”版本不一樣,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都有長孫皇后??梢?,作為成功男人的李世民,他的身后確實站著一個偉大的賢能女人。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唐朝最開明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統(tǒng)治時期,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君臣相得,百姓安樂,史稱“貞觀之治”。這種清明政治局面的形成,雖然唐太宗具有“文治武功”的能力,可還有一個人的功勞不能被遺忘,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她曾被人稱為“大唐良佐”。長孫皇后不但美麗,而賢能故事更多,而這些賢能故事,也只有在長孫皇后身上僅有,僅擷取幾個典型事例,看一下長孫氏的賢德。

      長孫氏是長安人,隋朝右饒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其外祖是隋朝揚州刺史高敬德,其舅是隋煬帝時的治禮郎高士廉。長孫晟卒,高士廉乃迎其妹和妹之子女。因見李世民儀態(tài)非凡,在長孫氏13歲時,高士廉即將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李世民隨其父李淵起兵推翻了隋朝統(tǒng)治,李淵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被封為秦王,長孫氏即成為秦王妃。

      長孫氏輔佐李世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積極支持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李淵有子20余人,長子李建成亦隨李淵起兵,所以李淵登基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是李淵兒子當中最能打仗的,功勛卓越,李淵又曾私下許諾立其為太子。此事被李建成知道后,就與弟弟齊王李元吉合謀,欲加害李世民。因李世民不能滿足李淵后妃親戚們的金帛、土地要求,后妃們就在李淵耳旁進讒言,說李建成慈厚、李世民刻薄,遂使李淵打消廢立之念,恩寵李建成有加。李建成、李元吉有恃無恐,遂淫亂后宮,勾結(jié)群小,并募長安惡少2000余人為護衛(wèi),實則陰謀作亂。但其亂剛爆發(fā)即為李淵覺察,李淵又急召李世民說還是立他為太子,讓他趕緊應變。但在妃嬪與李元吉的游說下,李淵又原諒了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又合謀毒鴆李世民,事未遂,李淵又想讓李建成、李世民各管東西,但李建成、李元吉不容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借還擊突厥侵犯之機,李元吉帶兵又要舉事作亂。在此緊急時刻,長孫氏召集高士廉等與李世民密謀,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射死。史書記載:“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币簿褪钦f,在李世民人生大業(yè)的關(guān)鍵時刻,長孫氏不是像普通婦女躲在家中,而是勇敢地站在最前線和丈夫并肩戰(zhàn)斗,這在后妃史中也是極其突出的。

      李世民當了皇帝,長孫氏即為唐太宗的唯一皇后。因為長孫氏卓有見識,所以李世民經(jīng)常主動與她談?wù)摮⒄录百p罰大事,長孫氏表面上總是說:“妾以婦人,豈敢預聞?wù)?”好像長孫氏是一個謹小慎微、嚴格遵守后妃不問政事這一類宮規(guī)的人。長孫氏這么說,就是不愿落一個后妃干預帝王政事的“罪名”,但她卻時刻沒有忘記國事政事,而且很有心計。

      長孫氏之兄長孫無忌和李世民可以稱得上是“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勛”,幫助李世民登上了帝位。李世民也將長孫無忌視為心腹之人,當了皇帝后就要將朝政大權(quán)交給長孫無忌。長孫氏知道后堅決反對,她一再向李世民申說:“我既然身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愿我的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崩钍烂癫幻靼?,長孫氏深徹地剖析說:“皇上不見漢家呂氏、霍氏之鑒嗎?外戚專權(quán),切骨之痛,我愿我朝不再有此事,所以決不愿我的哥哥當什么宰執(zhí)?!崩钍烂駞s不聽長孫氏之論,他以為長孫無忌忠實可靠,就封他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長孫氏于是又密召長孫無忌至前,給哥哥分析不可獨掌朝廷大權(quán)的道理。盡管長孫無忌一再表示自己不會忤旨,自己絕無二心,不會給長孫家族帶來禍害,長孫氏還是苦苦懇求哥哥辭去一些職務(wù)。實際上有一些人心懷忌妒,早就對李世民說長孫無忌權(quán)勢過盛,但李世民不疑不信。盡管如此,長孫無忌在長孫氏的苦勸下還是主動懇請辭去一些職務(wù),于是李世民才免去他的尚 書、右仆射之職。后來長孫無忌還是沒牢記長孫氏之言,功成不退,老來卻被流放,被逼自縊身亡。這當然是后話,但卻足見長孫氏有先見之明。

      人們都知道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諍臣。長孫氏所生的長樂公主要出嫁,李世民所命陪送數(shù)倍于當初的大公主。魏征不同意,說陪送不能超過大公主。李世民把這事對長孫氏說了,長孫氏感嘆良久說:“我總聽陛下說魏征這個人好,但不知他好在哪里,從這件事我知道了他能以大義制主之私情,這才是真正的正直可靠的社稷之臣。我和陛下結(jié)發(fā)為夫婦,陛下又對我甚恩愛,可謂情義深重,但是我對陛下講話,還免不了要察顏觀色,不敢冒犯威嚴,何況臣子呢!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陛下能采納逆耳忠言,國家就會安寧;如果不能采納,治政就會動亂。陛下好好想想,有魏征忠諫,則天下幸甚?!彼商O(jiān)送500匹布帛到魏征住所以獎勵他的直諫。

      太子李承乾少年時很得李世民和長孫氏喜愛,長大后卻貪圖淫樂。太子的乳母總是對長孫氏說東宮器用不足,希望長孫氏能多撥給一些。長孫氏卻說:“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他憂慮什么器用短缺!”長孫氏病了,李承乾前往探望,對長孫氏說:“各種藥都使用了,母后身體還不痊愈,請跟皇上說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讓天降福祉幫助母后可好。”長孫氏當即教育太子說:“人生死由命、非人力所能左右。如果修福求仙可以保佑,我平素就沒做過惡事;如果行善也無效,我還求什么福。至于赦放囚犯,這是國家政事。佛道宗教于事無補,當今皇上也不信,豈可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法度!”李承乾見皇后不同意他的建議,又去找房玄齡,房玄齡把太子的意思對李世民說了,李世民為長孫氏身體健康著想,就想大赦囚犯,長孫氏知道后力勸李世民不可毀壞國家法度,大赦之事才沒施行。

      “房謀杜斷”中的房玄齡,是唐代名相,有一次因不大的一件事被唐太宗批評欲趕回家反省。長孫氏病重彌留之際,還對李世民反復勸說:“玄齡奉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異計無不參與,可是他從來無一言泄漏。不是有什么大的過錯,我愿陛下不要輕易拋開這個忠臣。”由此可知長孫氏至死都在關(guān)心國政,都在參與國政。所以當長孫氏去世后,李世民覽其生前遺著《女則》后,悲痛地對身邊大臣說:“皇后此書足可垂于后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guī)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nèi)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是啊,大唐一代良佐去世,這不僅是李世民個人的損失,也是唐代政壇的一大損失。

      長孫氏,曾被歷代奉為后妃的典范,她雖過問政治,但分寸把握得極好,可謂是后妃專制變奏曲中少有的柔和之音的代表。

      江湖小曉生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最賢能的皇后嗎?其實問這個問題,等于就是在問另外一個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歷史上最賢能的皇帝。

      為啥這么說呢?因為很簡單,只有最賢能的皇帝,才配得上最賢能的皇后。而且如果皇帝是個昏君的話,那么也間接地證明了皇后的無能。他們倆相當于是捆綁銷售的。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三大賢后之一,長孫皇后的確可以驕傲地說一聲:本宮實至名歸!另外兩名有幸獲獎的皇后分別是漢武帝的皇后衛(wèi)子夫、朱元璋的皇后馬氏。


      一、李世民是千古一帝,輔佐他的長孫皇后,自然賢能無雙。

      這三個賢能的皇后里面,最有本事的,還要屬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我們不要比她們自己,我光看這三個人的丈夫,就可以猜得到她們是什么水平的了。

      漢武帝和朱元璋的確都是明君,但是漢武帝晚年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朱元璋晚年動不動就要拿刀子砍人,而且一砍就是好幾萬。這陣仗比打仗還要慘烈。

      當然了,不能說這兩個人晚年荒唐的行為,都是因為皇后沒有管好導致的。但是相比較而言,李世民晚年就沒有那么荒唐了。


      因此這也能證明一些事情,李世民的確要比漢武帝和朱元璋,更加有分寸。作為好皇帝的典范,李世民絕對是一流水準。

      禮賢下士,知能善任,運籌帷幄,這本身才是明君所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很顯然李世民身上具有這些品質(zhì),可是漢武帝和朱元璋,似乎就缺了那么一點點。

      其他皇帝就更沒辦法跟李世民相提并論了。所以說評選封建王朝最賢能的君主,我覺得應該投李世民一票。

      既然丈夫成為了最賢能的明君,那么作為妻子的長孫皇后,自然也能夠榮登桂冠,成為最賢能的皇后了。


      二、長孫皇后和李世民撒狗糧都那么高級。

      長孫皇后可不是那種柔弱的女子,這位小姐姐13歲就嫁給了李世民。她也是將門之后,老爹是隋文帝身邊的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老娘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也是一員虎將)的女兒。

      因此在這種氛圍中長大成人的長孫皇后,壓根和那些小家碧玉完全不同。在舅舅高士廉的支持下,長孫皇后嫁給了李世民。那么她和李世民有哪些撒狗糧的事情呢?我感覺撒出了高端貨的味道。

      • 1、長孫皇后幫李世民拉人氣。

      李淵一不小心就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很不幸的是長孫皇后的丈夫只能被封為秦王,做不了太子。

      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zhàn),長孫皇后在家不僅給李世民生兒育女,而且還各種孝順李淵。所以深得李淵的信任,甚至將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泰提前封為了衛(wèi)王。

      李世民威望越來越高,被冊封為天策上將,直奔太子而來了。長孫皇后又在李淵的后宮拉人脈,找了一幫妃嬪給李世民搖旗吶喊。

      可以說李世民在前線得罪人的時候,都是長孫皇后在后面幫著解決人際關(guān)系。所以說李世民后來能夠成功,長孫皇后居功至偉,至少她麻痹了對手。

      • 2、玄武門之變前,長孫皇后親自勉勵將士。

      很顯然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jīng)到了劍拔弩張的時候,而李淵又偏向李建成,局勢對李世民非常不利。因此在這個時候長孫皇后,堅定地站在了丈夫身旁,幫助他處理善后工作。

      尤其是在李世民帶領(lǐng)800將士前往玄武門設(shè)伏之前,長孫皇后居然站在了李世民身邊,從容不迫地勉勵手下的將士們。

      這種待遇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所有將士們都很激動,更加愿意為李世民賣命了。所以說關(guān)鍵時刻長孫皇后力挺丈夫,成為了李世民必勝的關(guān)鍵。


      • 3、庇護賢良,為丈夫贏得了好名聲。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長孫氏自然被封為了皇后。兩個人琴瑟和鳴,常常在一起討論政務(wù),可以說是在共同治國。

      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wù)??”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舊唐書》

      但是長孫皇后很懂道理,她知道做事的分寸。不僅自己不超越界限,而且她還勸告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早點退休,不要一直霸著相位。

      朝中有些耿直的大臣得罪李世民的時候,長孫皇后總是會出來說情。比如有一次魏征把李世民惹惱了,氣得李世民要宰了他。這個時候長孫皇后拍著手笑道:恭喜陛下!

      喜從何來?李世民一臉懵。這個時候長孫皇后解釋了:魏征敢直言不諱,說明他有一個開明的君主,你說這是不是喜事呢?這話把李世民給說得心花怒放,可見長孫皇后的厲害。

      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長期在李世民身邊提醒著他,所以李世民才會長期禮賢下士。所以說貞觀之治,有長孫皇后一份功勞。


      三、長孫皇后堅決反對重用外戚。

      漢唐兩朝,避免不了的是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這也沒辦法,你比如說李世民打江山的時候,外戚長孫無忌,是他的得力干將,你怎能不重用呢?

      但是誰都知道外戚對皇權(quán)的影響非同小可,甚至會釀成王莽亂政的現(xiàn)象。因此長孫皇后對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那是相當反感的,就沖這一點,也能證明她是一位賢后。

      李世民曾經(jīng)多次要提拔長孫無忌,可是都遭到了長孫皇后的反對。她的理由很簡單,長孫家已經(jīng)夠富貴了,不希望家族子弟遍布朝野,這不是個好兆頭。

      可是李世民跟長孫無忌私交非常好,所以堅持讓他做了尚書右仆射。而長孫皇后更絕,她說不動李世民,索性就讓哥哥長孫無忌主動辭職。

      長孫皇后的頭腦十分清醒,她知道長孫家并非都是有本事的人,如果都給他們高官做,早晚會惹出滅族的禍端。因此長孫皇后在去世前,還在叮囑李世民,千萬不要對長孫家太好,否則就是在害他們。


      總結(jié):長孫皇后無愧于三大賢后之首。

      漢武帝的皇后衛(wèi)子夫,雖然比較賢惠,但是在政務(wù)上沒有任何才能,她也管不住自己的丈夫漢武帝,因此只能稱之為賢惠,并不能稱之為賢能。

      而朱元璋的皇后馬氏,既賢惠又有一定的理政能力。但是她也管不住自己的丈夫,朱元璋那個暴脾氣,一般人還真的管不住。

      只有長孫皇后,能夠用很巧妙的方法,讓自己的丈夫接受自己的建議,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見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說她作為三大賢后之首,絕對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公認的賢后,甚至有人稱她為古代第一賢后。之所以有這么高的評價,一般的觀點認為,這是因為長孫皇后站在李世民身邊,積極輔佐李世民,是李世民的賢內(nèi)助。比如在玄武門政變爆發(fā)的時候,長孫皇后親自站到800名將士面前,激勵他們,讓他們勇往直前拼殺;比如長孫皇后積極地向李世民推薦賢能的人,讓李世民重用他們;比如長孫皇后不斷規(guī)勸李世民,讓他改正自己身上的錯誤。

      正所謂“一個成功男人背后,必然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李世民在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成功,與長孫杭皇后對他的規(guī)勸和幫助是分不開的。正因為如此,長孫皇后才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賢后。

      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那么,問題的本質(zhì)是什么東西呢?

      (長孫皇后劇照)

      一、做皇帝不適合做的事情。

      長孫皇后確實幫助丈夫李世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更主要的,是她做了許多李世民不適合做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玄武門政變即將爆發(fā)之前,長孫皇后前往軍隊鼓勵將士們。這個時候,確實是應該長孫皇后出面講激勵的話的。為什么呢?因為李世民不是和敵人作戰(zhàn),而是與自己的兄弟作戰(zhàn),而是屠殺自己的兄弟。顯然,李世民不可能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不可能對將士們說,你們前去把那兩個狗東西給我砍了。不但如此,李世民在那種時候,還應該表現(xiàn)出自己不忍心殺自己兄弟,不愿意發(fā)動這場政變的樣子。越是身邊的將士們和親人們主動,越能表現(xiàn)出李世民的仁義和賢明。

      這正如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出來對大家說,你們想要獲得功名,因此在逼我干這件事。那么,你們就必須聽我的話,不能殘殺柴家皇室。否則的話,我就不干。部下于是連連磕頭,表示聽趙匡胤的安排。

      當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都是這么干的。作為李世民的夫人,自然也應該這么干,應該她站出來,幫李世民說這個話。

      長孫皇后在那時候,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自己愿意為丈夫阻擋潑過來的污水,愿意讓丈夫成為一個賢明的人。這一點,才是一個賢明的內(nèi)助應該有的樣子。

      (李世民劇照)

      二、講究策略地進行勸諫。

      長孫皇后多次給李世民提意見。但是她在提意見的時候,并不是直截了當?shù)靥幔欠浅Vv究策略地提的。

      由于魏征向李世民進諫,因此李世民非常生氣,揚言要殺掉這個鄉(xiāng)巴佬。一般的皇后,肯定立馬就會說李世民。但是長孫皇后聽了以后,并沒有立馬就講話,而是穿上朝服,向李世民表示祝賀。說,正是因為有你這樣賢明的君王,才會出現(xiàn)魏征那樣敢于直諫的大臣。

      大家看看這話說得多有策略,李世民聽了以后,心里多么舒服。所以他也就很快就消掉了火氣。

      還有一次,李世民的愛馬死掉了,李世民很生氣,想殺掉養(yǎng)馬的人。長孫皇后就和李世民講他們少年夫妻的時候,讀過的關(guān)于齊景公因為愛馬死掉,想殺養(yǎng)馬人,而晏子勸說他的故事。長孫皇后在這里非常有策略,她不是簡單的勸諫,而是講故事,調(diào)動情感,用情感來拉近她和李世民說話的距離,避免李世民反感。同時用故事做類比,讓李世民感同身受。還讓李世民明白,就算當了皇帝,也應該“不忘初心”。

      總之,長孫皇后盡管目的是為了勸誡,但是她能夠給予丈夫面子,能夠用情感打動丈夫,這種做法,顯然是每個皇帝都愿意接受的。

      (長孫無忌劇照)

      三、長孫皇后嚴格約束娘家人。

      一般的開國皇后,都不太能夠做到約束娘家人。為什么呢?畢竟他們和皇帝一起,從普通老百姓變成了掌控天下的家族。任何人獲得了江山,就希望能夠享受江山。尤其是作為皇后,更應該照顧自己的家人。比如呂后之所以要掌控權(quán)力,就是要給自己的娘家人極大的好處。后來,武則天也在不斷提拔自己的娘家人。

      但是長孫皇后是一種相反的做法。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從小就是好朋友,而且長孫無忌自身具有不錯的能力。所以,李世民覺得,提拔長孫無忌擔任宰相,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長孫皇后卻極力勸說李世民,不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要讓他退下來。李世民不同意,但是長孫無忌苦苦哀求。最終,李世民只得把長孫無忌升一級,讓他當了一個富貴閑人,才算解決問題。

      這就是長孫皇后作為一個賢能的皇后,她所體現(xiàn)出的聰明學識,以及做人的操守。

      總之,長孫皇后能夠獲得李世民的稱贊,以及后世的極高評價。不在于她干了什么事情,她對朝政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在于她始終把自己擺在一個“后”的位置,可以說,把古代皇后的職責職能,以及人格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如此,她才獲得了那么多肯定。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guān)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要知道長孫皇后之所以被稱為中國三大賢后之首,我們先看下她做了什么?


      長孫皇后是在唐太宗即位初冊封的。在太宗施政的前十年,“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國之賞罰,事關(guān)大局,唐太宗將國家大事與她商討,說明賞識皇后的政治素養(yǎng)與才干。長孫皇后并不持才驕人,數(shù)以女流之輩自謙,語以“豈敢豫聞?wù)隆倍俗?經(jīng)磨太宗再三堅持,她才勉從君命。


      大約在大業(yè)九年,李世民十六歲時,與長孫氏結(jié)婚。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長孫氏。祖父長孫兕,曾任北周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則為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梢?長孫氏家族與李氏家族一樣,都是軍事貴族高門。長孫氏“年十三,嬪于太宗?!?他們之間的婚媾關(guān)系,確實是門當戶對。


      但是,長孫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說李世民尚武,那么長孫氏就是愛文的了。原來,長孫晟病故后,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境遇孤單,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yǎng)。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從曾祖到父輩歷任北魏、北齊、隋朝顯官。士廉素有才望,頗涉文史。在這個家庭教育下,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 妹妹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這種風氣跟原來的武俗迥然有別。通過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關(guān)系,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牽入關(guān)隴集團之中。


      一、防范外戚干政,古今無人能及


      長孫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見解是防范外戚專權(quán)、胞兄長孫無忌與唐太宗起事前有“布衣之交”,后又以玄武門奪嫡之功,位列“佐命元勛”,唐太宗對之信任備至,“委以腹心”“引入臥內(nèi)”。長孫皇后對此殊遇惴惴不安,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跡:“安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為宰執(zhí)?!?/strong>


      她還擔心唐太宗不允其請,“又密遺無忌苦求遜職”。唐太宗曾一度應允,后又依據(jù)功勛與才干仍授無忌宰相之職。長孫皇后生前力避裙帶之嫌,難得的是臨終還念念不忘:"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quán)要?!币驓v史上的后妃得寵時,依憑裙帶風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權(quán)勢是不乏其例的。長孫皇后以漢代諸呂與霍氏專權(quán)導致亂政頁身敗名裂,作為“切骨之戒”,不失遠見卓識。


      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必須制止后妃與其父兄的政治勾結(jié),挫其權(quán)勢。長孫皇后為了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曾撰文對東漢明帝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專權(quán)進行非議。馬皇后德行、人品均稱東漢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知書、達禮、孝親、事君、節(jié)儉、言政多與長孫皇后相埒,史稱賢后。


      漢章帝即位尊為皇太后,還晉封馬太后的三個兄長為列侯,馬太后雖對其姻戚*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的權(quán)勢排場加以訓誠,然而最終仍同意家兄接受封爵、參與政事。為此,長孫皇后著文“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她認為皇后的外家貴盛是亂政的禍源,總結(jié)了東漢外戚專權(quán)的歷史教訓,這不僅以之自勉,亦以之勉人。貞觀之治的政治特點是沒有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局面,不能說與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無關(guān)。


      二、寬容氣度,節(jié)儉為國


      作為皇后,具有位居宮廷妃嬪之上的大權(quán),然而長孫皇后并不恃權(quán)驕人,而是母儀宮廷,妥善處置。例如對宮人義存體恤。宮人平時作官內(nèi)雜役,賤如奴隸。唐太宗有時易動肝火,往往以非罪譴怒宮人。長孫皇后在唐太宗盛怒之下,只得順著他的性子,不過提出了讓她究治的要求,宮人到她手里,只拘留不摘刑訊。等待唐太宗余怒盡息,慢慢為她們申訴冤屈,得到寬免,由是宮閭之中,刑無枉濫。


      又如對非親生子女與親生子女一視同仁。唐太宗有一女兒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喪母,長孫皇后以親母相待,“收養(yǎng)之,慈愛逾于所生”。她對親生兒子,不加溺愛,經(jīng)常教育,訓以“謙儉”之道。嫡長子承乾貴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過乳母請求增加,她不允所請,認為“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忠無器用邪!”


      再如長孫皇后對患病的妃嬪極為溫存、體貼,也被宮中傳為美談。


      “妃嬪以下有疾,后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從而改變了武德年間宮廷混亂、妃嬪傾軋的靡爛之風,這也體現(xiàn)了她的政治才干。


      在宗教觀方面,長孫皇后與唐太宗一樣是個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貞觀八年,皇后隨唐太宗閑住九成宮時身患重病,御醫(yī)遍診,藥物治盡,病體不見好轉(zhuǎn)。太子承乾入侍母后,建議祁求佛祐:“請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被屎竽托慕忉?“若修??裳?吾素非所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strong>


      點出了脩行佛事并無靈驗的教訓,說明她沒有沾染上當時朝野上下迷信佛教因果報應的陋習,是難能可貴的。至于承乾建議“奏赦囚徒”,是因人廢法的破壞法制的行為,長孫皇后反對廢棄國法為已修善,指出“赦者國之大事,……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盡管大臣一再請求,唐太宗也允大臣所請,但她堅持不棄國法。


      長孫皇后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現(xiàn)是崇尚薄葬。如她臨終時的遺言說“妾生既無益于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strong>


      當時上自勛威下至士庶風行厚葬,破費資財、傷風敗俗,且有逾越葬禮等級者。唐太宗為此曾頒布詔令嚴格加以制止,長孫皇后親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辦,“因九峻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余人,數(shù)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边@是對當時厚葬歪風的懲革。


      長孫皇后協(xié)助唐太宗創(chuàng)立“貞觀之治”,有開創(chuàng)之功??上砟瓴挥?,于貞觀十年六月就與世長辭了,年僅三十六歲,十一月葬于昭陵。肅宗上元元年,被尊為文德順圣皇后。


      長孫皇后畢竟是封建時代后妃的楷模,她的賢惠,當然不會超出這個限度。在她生前曾編纂歷史上婦女“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作為效法古賢砥勵自己的借鑒。當時她自謙編撰缺乏條貫,不愿出示。直至她去世,宮內(nèi)尚儀局司籍官員才進呈御前,唐太宗閱后不勝感慨,把書宣示大臣說:“皇后此書,足以垂范后世。”并由此聯(lián)想浮篇,感到心酸,若有所失地道:“不復聞規(guī)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guān)于歷史領(lǐng)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guān)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公子靈均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guān)于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yōu)質(zhì)內(nèi)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guī)韼椭涂鞓罚瑫r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長孫皇后出身于世代顯赫的貴族世家,聰明賢惠,知書善文,熟讀經(jīng)史,是一個有見解、識大體、寬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長孫氏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

      在后位時,她時常借古喻今勸諫皇帝,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回策略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長孫無忌為宰執(zhí);對于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宮中無人不愛戴,后宮無亂事;嘗著有《女則》十篇,書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跡并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太宗讀后感動得熱淚奪眶而下。

      長孫皇后去世時,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長孫皇后是皇帝的輔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后世皇后的標桿。因此被后世稱為中國三大賢后之首。

      關(guān)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里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于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里,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yè)有一個好的發(fā)展,謝謝。

      最后歡迎大家關(guān)于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guān)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花奈日記

      原因有一下5點。


      1.長孫皇后與李淵的后妃之間積極聯(lián)系感情,為李世民美言。

      李世民的功高震主,不僅李建成害怕,連李淵對此也有所防范,這就讓李世民在王室中一直處于一個被人陷害的危險處境。太子李建成始終沒有放過任何機會對李世民進行誣陷、李元吉更是在李淵面前慫恿殺掉李世民,長孫皇后在這個時候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她與李淵的后妃之間積極聯(lián)系感情,多方周旋,使得這些后妃在李淵那里為李世民多有美言,為李世民贏得李淵信任,具有極大作用;二是她為人虔敬,尤其是對待公公李淵,極為恭敬。長孫皇后的作為,其實是在積極為整個秦王府表態(tài),秦王府不是目中無人之輩,都是為唐王朝盡心盡力的一份子。長孫皇后此為,其實也間接彌補或消減了李世民不韜光養(yǎng)晦之禍端。


      2.兢兢業(yè)業(yè)地管理好后宮,照顧好小老婆,多生“皇二代”

      被冊封為皇后之后,長孫氏不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是動腦筋謀取自身利益和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是想方設(shè)法保持整個后宮的和諧,不讓李世民白天操勞政務(wù),晚上還要來處理后宮的事。

      爭風吃醋在歷代宮廷中司空見慣,或皇后或嬪妃為了“專寵”,拉幫結(jié)派,耍盡陰謀詭計,把整個后宮搞得烏煙瘴氣,不僅讓皇上費心勞神來處理,還常常影響了政局的穩(wěn)定。

      長孫氏從不“專寵”,反而讓皇上有機會多多去親近其他的嬪妃,讓更多的“皇二代”問世。長孫氏對嬪妃和宮女的態(tài)度和藹,與她們的關(guān)系都處理得非常好。如果她們生病或遇到了啥難事,長孫氏就會帶著禮品去慰問或幫助去解決。一言蔽之,后宮上上下下都十分擁戴長孫氏。


      3.長孫皇后不干政但會及時勸諫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能夠得到李世民由衷的尊重是經(jīng)歷了一番曲折過程的。

      李世民對不留情面敢于勸諫的魏徵又愛又怕。有一次他正在賞鳥時,看見魏徵來了,怕魏徵批評他玩物喪志,就趕緊把鳥兒藏在衣袖里。估摸魏徵看出了名堂,稟報完后有意久久的逗留。李世民不便把衣袖里的鳥兒掏出來。時間長了,鳥兒被悶死了。

      李世民回宮后給長孫氏講了這事,怒氣沖沖地說自己實在受不了啦,這次要把不給自己留一點面子的老魏狠狠整治一番!長孫氏不吭一聲,趕緊回寢宮換了套正式的服裝出來,給李世民行個大禮后,說恭喜陛下,恭喜陛下!李世民覺得十分奇怪,不明所以。

      長孫氏說:只有在明君的統(tǒng)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這么直諫;如果是一個昏君,哪一個大臣不怕被殺頭株連九族呢?有魏徵這樣的大臣,不正是皇上你的福分嗎?李世民過后冷靜一想,皇后說得千真萬確??!從此從心里更看重魏徵了。

      除了魏徵,長孫氏還經(jīng)常設(shè)法保護一些老臣。在她病重快要辭世時,她還掛記著老臣房玄齡,給李世民說,房玄齡是個很有能力的好大臣,要繼續(xù)用他。李世民聽從了她的勸告,重新啟用了房玄齡。


      4.抑制外戚專權(quán)

      外戚干權(quán)一直是古代帝王十分懼怕的事情,就連漢武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當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李世民一塊打江山的鐵哥們,功勞卓著,后來李世民覺得就算拋開親情關(guān)系,單是論功行賞,也該給長孫無忌封個高級官職,于是他幾次想封長孫無忌做尚書右仆射,可是卻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而且長孫皇后還逼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拒絕接受官職任命。

      長孫皇后不僅是賢后,更是政治見識了不起的女性。在她看來,外戚勢力過大,會令群臣不滿,就會影響朝堂的和諧,使朝廷局勢失衡,直接影響到國本。


      5.以身作則,訓誡諸子

      皇位繼承人對一個朝廷的發(fā)展可以說是十分重要。就像隋文帝勵精圖治,為隋朝迎來一個穩(wěn)定的發(fā)展期,卻被隋煬帝快速地毀于一旦?;饰坏睦^承人直接關(guān)乎著朝廷命運的發(fā)展,長孫皇后對于諸位兒子的教導可以說是十分嚴格,特別是對太子的教導。

      長孫皇后做事風格簡單樸素,不鋪張浪費。她知道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想要守住江山,最重要的就是開源節(jié)流。嫡長子李承乾自幼就被立為太子,身份高貴。主管東宮用度的遂安夫人覺得東宮的用度太少,想要增加東宮的支出,長孫皇后卻始終不想助長太子的奢侈之風。據(jù)《舊唐書》記載,長孫皇后直接對遂安夫人說:“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敝鞴芊蛉诵奶厶?,當母親的長孫皇后自然也是心疼的??伤吹降氖翘由砩系呢熑魏蜕頌閮某⒅_@份見識,不是所有的皇后都可以比肩的。

      雞腳鴨123

      我先大言不慚的說說我個人(僅代表我個人)認為賢后的標準,第一,不干政,或者說是不攬權(quán),皇后作為后宮之主,皇帝正妻,很難脫離政治,可是賢后應該是能夠提出合理化建議但是不攬權(quán)的;第二,不奢靡,舉全國之力供養(yǎng)一家人,皇室可以過窮奢極欲的生活,能但是不去做,這非常不容易;第三,能夠教育好子女,為人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當皇后就是無論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只要是皇室子孫她就都有責任;第四,不大肆提拔外戚,皇后的家族就是和皇權(quán)、相權(quán)并立的外戚勢力,如果皇后的娘家有人非常賢明,自然可以入朝為官,可是如果不分什么人都要提拔,那就當不起賢后的名聲了;第五,擺正自己的位置,皇后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認為的單純的皇帝的妻子,皇帝是人,是丈夫,這都不假,可是擺在前面的是皇帝這個身份,皇后很多時候是皇帝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伴侶,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在皇后的人生里非常重要。

      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按照我個人的標準來衡量一下,第一,不攬權(quán),長孫皇后一直被太宗敬重,我們熟知的她主動做的事情有保護魏征這樣的直臣等等行為,我們看到史料里的記載都是太宗皇帝主動和她討論前朝的政事,幾乎沒有她專權(quán)、攬權(quán)的記載,倒是長孫皇后和太宗相處時很隨意,如果她不樂意發(fā)表見解,就算是太宗來問,她也不說,太宗很是拿她沒辦法。


      第二,不奢靡,長孫皇后出身貴族世家,是名將之后,后來貴為皇后,我們不可能以普通百姓的標準去要求她穿打補丁的衣服,所以我的標準是不奢靡,《舊唐書·后妃傳》中就說過,長孫皇后“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本褪钦f長孫皇后的要求是穿戴夠用就行了,并不過度,這個看起來標準極低,可是如果不是性格堅定,我們富有四海的時候能夠做到夠用就行嗎?我恐怕早就控制不住買買買了,和那個過生日要花空國庫的老太太相比,長孫皇后算得上克制。

      第三,在教育子女方面,長孫皇后應該是做得不錯的,比如太子李承乾身體不太好,太宗自己都舍不得他太過勞累,可是李承乾自己倒是非常努力,后來長孫皇后過世李承乾漸漸墮落,很有點沒人管了的意思。我們看史書,太宗是個非常溺愛孩子的老爹,如果長孫皇后再不好好教孩子,那么他們的皇子公主一個個的都應該是紈绔。

      第四,遏制外戚,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太宗的心腹,我個人覺得長孫無忌甚至不是依靠長孫皇后才得到重用的,但是后來太宗皇帝想要進一步重用外戚時,長孫皇后就不同意了,太宗皇帝不聽,長孫皇后轉(zhuǎn)頭就去勸說自己的哥哥務(wù)必推辭要職,后來長孫無忌身居貴而無權(quán)的職務(wù),長孫皇后才表示滿意。

      第五,長孫皇后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太宗皇帝的寵妃很多,我并沒有看到長孫皇后爭寵吃醋的記載,(當然她的身份也不用這么做),傳說中唐太宗有各種各樣的寵妃,可是我實在是沒有查到太實際的證據(jù),比如韋貴妃,雖然是貴妃,可是她是罪臣的小妾,沒看見得寵的記錄,她和前夫生的女兒還被太宗隨便給了封號嫁給了胡人以安撫突厥貴族。剩下的楊妃,最出名了,死后被追封為貴妃,好像應該得寵,可是她兒子被太宗過繼給李建成了。好了,說回長孫皇后對身份的認知,她明確的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李淵是皇帝時,她負責裝乖賣巧為李世民斡旋,讓他盡量的不被懷疑不被殺害,玄武門之變時她也沒裝那個老好人勸李世民不要和自己的父兄動刀兵,反而親自為將士們分發(fā)盔甲,說些鼓勵壯行的話,大家都覺得被鼓舞了;當了皇后盡力的保護那些忠直的大臣,在太宗發(fā)脾氣的時候盡力勸解,不讓自己的娘家太出頭,她盡力的做到能夠做到的一切,得到的太多到時候失去的就太多了,長孫無忌最后也沒有什么好下場啊,恩寵太過是福也是禍,長孫皇后臨死前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quán)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其實認真研究歷史以后我倒是覺得太宗和長孫皇后的關(guān)系挺好的,他們會像普通夫婦一樣聊天,散步,有爭執(zhí)也有歡笑,這些比當一個賢后好多了。

      艾擷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說到封建社會的后妃,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紅顏禍水”,畢竟歷史上利用自己的后妃身份,擾亂朝綱以至禍國殃民的不少,但也有一些后妃被后人稱贊,以至于今日依舊被常常拿來做正面教材,長孫皇后就是這樣一位賢后。

      長孫皇后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關(guān)于長孫皇后歷史上記載是很多的,《舊唐書》里寫道“賢哉長孫,母儀何偉”,宋代的司馬光夸她:“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禪益弘多”。幾乎都是一面倒的夸贊。

      那么長孫皇后到底做了什么,能夠被后世稱為賢后之首?我們不妨看看長孫皇后做了什么。

      抑制外戚

      我們都知道古代后妃喜歡爭寵,爭奪皇后之位,男人在外面打天下,女人在后宮也不會閑著,大多數(shù)后妃爭寵的原因并不是滿足自己,而是穩(wěn)固家族的地位,帶著家族的期望,只要一個人母儀天下,那整個家族都跟皇帝攀上了親。我們來看看長孫皇后怎么做的。

      長孫皇后有一個哥哥叫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至交,一直盡心盡力輔佐李世民直到李世民拿到了天下。按照這個功績和關(guān)系,李世民下意識的就想封長孫無忌做宰相,但是長孫皇后卻執(zhí)意反對。她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皇后了,如果讓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宰相,那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禍亂朝政的現(xiàn)象,漢朝的呂后和霍光就是前車之鑒。

      長孫皇后的做法直接就杜絕了家族霍亂朝政的可能性,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行為,畢竟自己老婆還天天想著為娘家謀福利。

      用俾房魏

      公元632年,魏征力阻春狩 觸怒龍顏,李世民回后宮之后大怒道:“ 看我殺掉這個莊稼老漢 ! ” 長孫皇后就問莊稼老漢是誰 ,李世民說 : “ 當 然是魏征 , 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 下侮辱我 。 ”

      長孫皇后聽到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 , 站在庭院之中 , 向皇帝參拜 : “ 恭祝陛下 ! ”這一舉措弄得李世民滿頭霧水,故而問之:“何事如此鄭重 ?”長孫皇后回答:“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君主才會有敢于直諫的忠臣,魏征之所以敢直諫,就是因為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祝賀!”

      李世民聽了這番話不僅沒有責怪魏征,還讓魏征做了宰相,同樣受益的還有房玄齡。我們都知道魏征敢于直諫,唐太宗是位明君,而說到底,這其中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

      勤儉節(jié)約

      長孫皇后雖然位尊皇后,但是生活卻十分簡樸,一直認為衣服器物夠穿夠用就行,不僅是自己,連自己所生的皇子也是如此,從小就教育他們要勤儉節(jié)約,不因為是自己兒子就開特權(quán)。

      長孫皇后在36時染病身亡,在臨終時留下遺囑,要求依山而葬,不用造墳,也不用棺槨,用木器和瓦器送終即可。

      勤儉節(jié)約并不困難,但是在大富大貴之時,依舊能夠保持節(jié)儉,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統(tǒng)治者做表率,才有貞觀之治下的風氣。

      總結(jié):

      長孫皇后所做的事情,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無論是輔助丈夫,還是教育子女都是被人們所贊頌的,這些傳統(tǒng)美德時至今日依舊是值得贊揚的,如此的長孫皇后,怎么能不受人尊敬呢?

      風凰古城美麗

      長孫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忌又是唐朝的大臣,稱為三大賢后之首那是理所當然的,

      周旌棋

      歷史上有很多“賢后”,比如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wèi)子夫、漢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但不管是“十大賢后”,還是“三大賢后”,長孫皇后都名列其中。

      甚至可以這么說,如果長孫皇后自稱賢后第二,那么誰都不敢自稱第一。

      1、“玄武門之變”有功,是唐太宗的賢內(nèi)助

      文德皇后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他唯一的皇后。

      長孫氏是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她的母親是隋朝揚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兒,長孫氏從小就喜歡讀書,言行舉止合乎禮儀,是典型的大家閨秀。

      長孫氏13歲時就嫁給了李世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封為秦王妃。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不管是在跟隨高祖皇帝打天下時,還是唐朝建立后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時,都立下不少戰(zhàn)功。

      李世民憑借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秦王,他的同母哥哥李建成因為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要論軍功和聲望,李建成是比不上李世民的。

      李建成嫉恨李世民,害怕他對自己的太子之位造成威脅,對李世民采取了很多手段。

      他不僅招募士兵成立“長林兵”,還給李世民下毒,總之雙方的矛盾達到了無法調(diào)節(jié)的地步。

      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形勢迫在眉睫,李世民不得不對李建成先下手為強,于是之后就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在這場政變中,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倆被誅殺,李世民奪嫡成功,順利上位。

      在這場政變中,長孫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時,李世民在玄武門對付太子,他的部下要進入宮門,長孫氏親自撫慰他們,希望他們好好保護李世民,言語懇切,聽到的人都大受感動。

      后來“玄武門政變”成功,長孫氏被封為太子妃。

      2、生活節(jié)儉,不參與朝政有分寸感,贏得太宗的敬重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長孫氏被立為皇后,并追認他的父親長孫晟為司空、齊獻公。

      長孫氏雖然成了皇后,但是衣食住行都特別節(jié)儉,為此唐太宗更加敬重她。

      唐太宗有時候會和她談?wù)摮谜?,但長孫皇后特別有分寸感,她覺得自己是個女人,不應該干涉朝政。

      就算唐太宗堅持要和她談?wù)?,她也不發(fā)表任何言論。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從平民時就是朋友,又對太宗坐上皇位有很大的功勞,為此太宗特別信任他,想任用他為宰執(zhí)的職務(wù)。

      長孫皇后聽后,堅決推辭說自己已經(jīng)來到后宮,擁有很高的地位,不想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擔任太大的官職,漢朝時的呂雉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長孫皇后這么說有她的道理,可是太宗沒有聽取,還是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

      長孫皇后知道后又叫哥哥和弟弟去請求辭退,太宗不得已才改任開府儀同三司的職務(wù),長孫皇后這才滿意。

      長孫皇后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叫長孫安業(yè)。

      這人是個酒鬼,又沒有什么才能。父親去世后,因為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年紀還小,他就仗勢欺人把高氏夫人趕回娘家去。

      后來,長孫皇后發(fā)達了,卻沒有因為這件事怨恨長孫安業(yè),反而讓太宗皇帝要多多照顧這個哥哥。

      長孫安業(yè)做官一直做到監(jiān)門將軍。

      等到他參與劉德裕謀反,罪無可恕要被判處死刑,長孫皇后還為他求情。

      長孫皇后對太宗說如果判長孫安業(yè)極刑,那么別人一定會說是她仗著太宗皇帝的寵愛對長孫安業(yè)公報私仇的,這樣做會給朝廷抹黑。

      太宗皇帝聽了,就免了長孫安業(yè)的死刑。

      3、做《女則》規(guī)范自己言行,36歲去世太宗悲痛不已

      長孫皇后深得太宗皇帝的喜愛,一共為他生了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

      長樂公主因為是嫡長公主,特別受到太宗皇帝的喜愛,她要出嫁的時候,太宗要求給她的嫁妝要比大公主多 一倍。

      這件事遭到魏征的直面勸誡,他說:“東漢明帝時,準備分封各個皇子,明帝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應該得到先帝孩子那樣優(yōu)厚的待遇,這就說明長樂公主的嫁妝不該比大公主多,雖然情感上有親疏,但是還是要按照禮儀來行事?!?/p>

      太宗把魏征的話告訴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非但沒責怪、記恨魏征,反而覺得魏征能用禮儀規(guī)范君主的感情,確實是一個正直的臣子,說自己終于知道了太宗器重魏征的原因了。

      說完,長孫皇后還請求讓中使帶上五百匹帛,到魏征的家里去賞賜給他。

      另外,太子李承乾,他的奶媽曾多次稟告長孫皇后,說太子日常生活用品不夠用,希望能奏請?zhí)?,希望太宗解決。

      可長孫皇后卻說:“身為太子,就該建立好的德行,傳播好的名聲,怎么能因為生活用品不夠用而發(fā)愁呢?”

      長孫皇后賢良淑德的美名慢慢傳揚開來,等到她生病去世,太宗皇帝特別悲痛。

      那是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陪太宗皇帝去九成宮避暑,生病病危。

      太子李承乾在邊上侍奉,太子說各種醫(yī)藥都用過了,可是不見成效,要不然奏請父皇釋放囚犯,頒發(fā)免征賦稅的政令,讓大家去信奉道教,這樣或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

      可是長孫皇后卻覺得生死有命,不應該為了自己去做攪亂國家的事。

      太子不敢把這事告訴太宗皇帝,只敢告訴房玄齡,房玄齡再把這事告訴太宗,太宗聽后心里悲痛難忍,忍不住抽泣。

      太宗想要大赦天下為長孫皇后祈福,可是長孫皇后堅決不同意,這事就作罷了。

      后來長孫皇后病情急速惡化,她和太宗訣別,對太宗說自己的親屬得到俸祿,完全是靠親戚關(guān)系,他們沒有什么功勞,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希望不要給他們重要的職務(wù)。

      還說自己生前對國家沒什么貢獻,希望去世后不要大操大辦。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年僅36歲。

      長孫皇后去世前,曾把古代所做的善事編寫成書,自己做序,題名為《女則》。

      她還寫文章批評漢朝的馬皇后,認為她沒能盡到自己的職責去抑制馬氏親屬,才導致他們把持朝政、勢力龐大。

      長孫皇后覺得自己編寫《女則》,是為了警戒自己,因此不希望這本書讓太宗看到。

      長孫皇后去世后,有人把這事告訴太宗,太宗看到這本書后,更加悲痛,覺得自己痛失去了一位賢內(nèi)助。

      4、長孫皇后出身好、有教養(yǎng)有分寸,堪稱賢后之后

      雖然歷史上有很多賢后,不過不管是衛(wèi)子夫、明成祖朱元璋的馬皇后、隋朝楊堅開國皇后獨孤氏,還是劉秀第二任皇后陰麗華。

      他們雖都在歷史上享有美名,但是真要從出身、教養(yǎng)等方面綜合來看,基本無人能比得上長孫皇后。

      其他人賢良淑德在行動上,而長孫皇后不僅在行動上,還做《女則》規(guī)束自己,是當之無愧的賢后之首。

      聰明的小龍女

      長孫皇后,將門出身家教有方、心地善良、心胸寬厚、人品優(yōu)良、賢良淑德、母儀天下,將后宮治理得井井有條,輔佐夫君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的太平局面,因此長孫皇后以自己的一代賢名被稱為歷史書三大賢后之首。

      文史星君

      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遍L孫皇后無疑就是站在唐太宗李世民背后那個偉大的女人,因為長孫皇后的賢良淑德,更是讓她名流青史,成為歷皇后史上有名的賢后。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中唯一冊立的皇后,長孫皇后在貞觀十年去世,年僅36歲。唐太宗悲痛不已,他認為后宮之中沒有人能比得過長孫皇后,因此他不再立后。

      (長孫皇后劇照)

      長孫皇后被成為賢后的原因:

      1長孫皇后不謀私利,主動限制了母族的權(quán)勢,防止出現(xiàn)外戚干政

      一般而言,一個家族出了皇后,作為皇后的母族,都會因此得道升天,家族的男性都會升官晉爵,以示恩寵。

      但是長孫皇后屢次用漢朝呂氏和霍氏等外戚篡權(quán)的史實來提醒和勸諫唐太宗,不要給她母族的人太大的官位,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他為唐太宗奪下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就算他不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以他的功勞也得以加官進爵。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劇照)

      可長孫皇后擔心唐太宗不同意她的勸諫,更是私下找長孫無忌要求他主動降職,她認為作為皇家外戚不應該掌握過多的權(quán)力,不然就會影響李唐江山的統(tǒng)治,正因為長孫皇后的以身作則,和對其母族的要求,使得唐太宗時期沒有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

      2長孫皇后心懷寬廣,不計私仇,為唐太宗的虛懷納諫保駕護航

      魏征是唐太宗時期有名的大臣,他性格耿直,常常直言勸諫唐太宗,讓他改掉不合禮制的行為。唐太宗有次被魏征勸諫的話氣到了,揚言要殺了魏征,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將自己隆重的打扮了一番,來跟唐太宗道賀,恭喜他身邊有魏征這樣敢于直諫的的大臣,也夸贊唐太宗的英明,魏征才敢直諫。

      唐太宗在聽了長孫皇后的話之后,滿腹怒氣一下子就消了,放棄了殺死魏征的想法。正因為唐太宗身邊有長孫皇后這樣的賢妻,在他不能接受大臣直諫時,安撫他憤怒的心,這才使得唐太宗能保持住接受勸諫,這才有了”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的景象。

      (魏征劇照)

      長孫皇后的女兒長樂公主出嫁時,唐太宗由于寵愛這個女兒就給了長樂公主超出公主出嫁規(guī)制兩倍的嫁妝,由于不符合規(guī)制,耿直的魏征不顧長孫皇后之前為他說過好話,極力勸諫唐太宗收回超出公主出嫁的嫁妝。

      長孫皇后在得知此事后,不僅沒有記恨魏征,反而再三贊嘆魏征是國家的棟梁,能不顧及人情世故,直言勸諫,最后給他賞賜了不少東西。

      3長孫皇后品行出眾,寬厚仁慈,堪為后世皇后的典范

      長孫皇后雖為皇后,卻從不恃寵而驕,把后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她對待嬪妃所生的子女與親生的子女一視同仁,并無差別。

      唐太宗的豫章公主生母早逝,長孫皇后就把她接到身邊悉心教養(yǎng),就如同親生的女兒一般。

      而且長孫皇后寬厚仁慈,對待犯錯的嬪妃和宮女,從不嚴刑拷打,對惹怒唐太宗的宮人,她只先拘留,等唐太宗怒氣消失后,再慢慢審訊,如有冤屈,還會為她們向唐太宗申訴 。正因為有了長孫皇后的治理,唐太宗的后宮變得井然有序,沒有出現(xiàn)亂七八糟的事情,使得唐太宗能安心處理前朝政事。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劇照)

      長孫皇后去世前,更是留下遺言不要厚葬,這對改變當時的厚葬之風做出了表率,一國之后的的陵寢,不藏金銀,美玉等珍貴物品,都是用木頭所做之物代替。

      唐太宗為了紀念長孫皇后,命人將她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編為《女則》,讓后宮嬪妃和世家大族的女子更要拜讀女則,學習長孫皇后的良好品行。

      朱元璋的馬皇后,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也都是有名的賢后,長孫皇后是作為唐太宗的皇后,比馬皇后和富察皇后擁有賢后之名不知道早了多少年,長孫皇后作為前輩,賢后之首當之無愧了。

      chun371

      1 文德皇后長孫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祖籍洛陽,小字觀音婢, 其名于史無載。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親。

      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在立政殿崩逝,終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尊號為文德順圣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游曲》一首。 。。。。。 2 光武帝劉秀元配—— 陰麗華

      陰麗華(5年—64年3月1日),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劉秀元配 ,東漢第二任皇后。春秋時期名相管仲后裔,漢明帝劉莊的生母。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劉秀還是一個尚未發(fā)跡的沒落皇族之時,就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曾感嘆道:“娶妻當?shù)藐廂惾A”。

      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亦于家鄉(xiāng)起兵。昆陽之戰(zhàn)后,劉秀于宛城迎娶陰麗華為妻。東漢建立后,陰麗華受封貴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廢,劉秀封陰麗華為皇后。漢明帝即位后,尊陰麗華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陰麗華崩逝,享年六十歲。同年二月初八,與劉秀合葬于原陵,謚號“光烈”。據(jù)《后漢書》記載:陰麗華性格恭謹儉約,不好賞玩珍品,不喜歡嬉笑戲謔。生性仁愛孝順,憐憫慈愛。中元二年(57年),劉秀駕崩,劉秀與陰麗華夫妻相伴走過三十四載的崢嶸歲月。歷經(jīng)亂世離別、皇朝建立、屈身為妾、位正中宮,陰麗華作為最理解、支持劉秀的人,始終伴隨劉秀左右。劉秀也將自己千辛萬苦建立的皇朝基業(yè)交到了他們的兒子手中。

      3 朱元璋結(jié)發(fā)妻子—— 馬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yǎng)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jié)發(fā)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lǐng)的朱元璋。馬氏婚后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chuàng)建帝業(yè)的歲月里,馬氏和他患難與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guī)勸,使朱元璋有所節(jié)制。馬氏保持節(jié)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后以后,仍親自帶領(lǐng)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nóng)歷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同年農(nóng)歷九月葬于明孝陵,謚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謚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謚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一個杯子兩支小勺

      1、溫柔美麗。長孫氏喜好讀書,守禮,循規(guī)蹈矩,美麗,賢良,品德高尚。她3歲時就被嫁給了李唐太宗。36歲時去世,兩人一共當了23年的夫妻,一直非常恩愛;

      2、賢內(nèi)助。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關(guān)系僵硬的時候,長孫皇后就在中間調(diào)節(jié),她孝順李淵,恭敬后妃,成為秦王的佐助。在玄武門的風波的時候,更親自到現(xiàn)場去慰問,手下的官兵都對此非常感激

      3、節(jié)儉自好。李世民當了皇帝,長孫氏成為了皇后。她依然非常節(jié)儉,東西都只取所需,并不鋪張浪費,并且嚴格要求自家人做官品德,自己也做到不干涉政治

      4、勸誡君王。勸誡唐太宗,魏征作為臣子敢于進諫,是皇帝的福氣,多聽正直的鏡鑒

      淡定金桔0x

      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也是真正的母儀天下。

      川圓清

      因為她有慈愛,善良的心。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guān)注石塘網(wǎng)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