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穆公知道自己的兒子秦康公資質(zhì)平庸,對百官有沒有
什么震懾力,于是故意命三賢陪葬,好給機會讓康公以君主的身份赦免三賢,這樣就可以有恩于三賢,三賢必定用命。可惜康公沒有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而三賢有感念秦穆公的恩德,愿意殉葬,造成了歷史上的一幕悲劇。

秦穆公為什么臨終前卻點名3個人陪葬?
現(xiàn)在有兩種觀點,第一是秦穆公一時糊涂才會讓人陪葬,第二是這三位大臣主動要求陪葬的。要想要了解事情真實的原因,咱們的先了解秦穆公這個人怎樣。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既然他能夠做到這個位置,那就說明秦穆公這個人是深謀遠慮的,基本上不會為了一己私欲而去毀掉一個國安的未來,所以第二種說法比較可信。
一、心胸寬闊的秦穆公
其實殉葬制度說白了還是為了陪襯死者,而秦穆公在歷史中記載的是一個心胸開闊,珍惜每一個人生命的人。在秦穆公時期他管轄的一片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丟失馬的現(xiàn)象,秦穆公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原來是當?shù)氐牧髅裢雕R吃了,于是審判官馬上就要判這些人斬首,可是秦穆公拒絕了,秦穆公認為他們活不下去才會這樣干,自己有失責任,最終他不僅沒殺這些人還慰勞了一番,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后來知恩圖報救了秦穆公一命。

二、失去三賢的局面
話說回來陪葬的三賢分別叫奄息、仲行和針虎,這三個人對于當時的秦國來說絕對是頂梁柱一般的人物,司馬遷就曾經(jīng)在《史記》當中做出評論:三賢的陪葬讓秦國發(fā)展慢了幾百年。秦穆公也不能不知道三人的重要性,所以秦穆公要求三人陪葬的可能性極低。

三、君臣相報
因此最后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三賢主動殉葬,的確有這樣的一個可能,因為秦穆公為人極其愛才,可以說對于有才之人秦穆公就是最好的伯樂,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秦穆公幾張羊皮換來了百里奚,而秦穆公也是不在意百里奚的身份十分的重用他,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良馬也可能為了伯樂離去而傷心。

導致秦國260年無力東征是什么原因?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36年,在經(jīng)歷了多年角力之后,秦軍終于在孟明視的帶領下,渡過黃河,大破晉軍,秦穆公成為第三位春秋霸主。那么,清明一世的秦穆公,為什么要強迫177個秦國人殉葬呢?因為那個時候的國君大多數(shù)都迷信,秦穆公臨終強迫177位秦國人才殉葬是想讓他們在陰間也輔佐自己。古人有一種迷信的說法,為王者至陰間仍為王。所以秦穆公為了死后能夠繼續(xù)稱王,將177名賢才賜死,讓他們在陰間繼續(xù)輔佐自己。
但是至秦穆公,陰間的王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了,怎么保證他在陰間能夠繼續(xù)稱王稱霸呢?古人還有句話叫做,眾人拾柴火焰高,話說三個臭皮匠都頂?shù)倪^一個諸葛亮了,所以他想繼續(xù)為王也就需要人才的協(xié)助了。

在我看來,秦穆公簡直就像一位現(xiàn)代的極品獵頭。秦穆公最著名的收攬人才手段莫過于用五張小小的羊皮換來了期盼已久的頂級謀臣百里奚,同時他還慧眼識人幫助晉文公回到了晉國繼承大業(yè),成就一段秦晉之好。此外,秦穆公是一個特別愛才的人,他甚至從敵國挖了幾個大臣過來為自己所用,可以說不管是自己國家的人還是敵對國家的人,只要有才,秦穆公會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挖來,讓他們輔助自己成就霸業(yè)。不能不說秦穆公是位合格的領導人,是個合格的獵頭。

秦穆公生在謀士的輔助下將秦國建設的非常強大,死時自然希望到陰間也有強人輔佐,所以他才下令將177名人才賜死,只是可憐了以三賢為首的177名謀士。他們少壯時想為國家鞠躬盡瘁,不曾想?yún)s淹沒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少了這些名士之后秦國一蹶不振,直至秦孝公才重新崛起,也算可悲可嘆。

我是春秋史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
先說一下結論,秦國東出無力,顯然這這三個陪葬并無直接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為什么秦國一直東出無力。那么,我先從這個角度闡明一下原因。我們就從問題中所涉及到的秦穆公說起吧。
秦國的東出
公元前660年,秦穆公繼位。先是為了拉攏強大的晉國,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妻。在之后晉國的驪姬之亂中,先后幫助了兩位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夷吾和重耳回國,分別稱為了晉惠公和晉文公。即便是對出爾反爾的晉惠公,也表現(xiàn)的仁慈有加。這也為他和秦國在晉國贏得了很好的聲望。
他為什么要對晉國如此忍讓?主要還是實力不濟。秦穆公一直有東出之志,想要稱霸于諸侯。無奈的是,秦地東出之地——崤函古道,從晉國假虞伐虢之后就牢牢的,被晉國控制。所以,秦國想要東出,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強大的晉國。
秦穆公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東出是看準了晉文公去世的時機,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帶兵,出襲鄭國。這倆國之間隔著周、晉。秦兵都到了周地,就在鄭國邊上了,消息走漏,就準備班師回國。就在這崤山險要附近,被晉國伏擊,損失慘重,三將都被晉國俘虜。后來是因為晉文公的秦國老婆,也就是晉襄公的親媽求情,才把他們放了。
后來,秦穆公想報崤之戰(zhàn)的仇,發(fā)動了彭衙之戰(zhàn),還是大敗而歸。直到第三次王官之戰(zhàn)中,秦穆公過了黃河后就把渡船都燒了,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才算有所收獲,奪了晉國的王官和郊兩個地方,算是報了之前的仇??墒侵挥幸荒?,晉國就把這兩個地方奪回去了。從此后,秦穆公也基本打消了東出的軍事計劃,改為稱霸西戎。
再后來,在晉、秦的河曲之戰(zhàn)中,秦國任用了晉國的士會的計謀,引誘了輕狂的趙穿出戰(zhàn),差一點成功的時候,被趙盾看穿了計策,引全部兵馬將其就回。秦人也畏懼晉國實力,也就不再戀戰(zhàn)。
河曲之役結束后,晉國害怕秦國再來,就派詹嘉駐守瑕地,防守桃林之塞,也就是后來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函谷關。
由上面秦國幾次東出來看,可以明顯的知道,秦國之所以東出困難,首先是因為有一個強大且統(tǒng)一的晉國,其次是因為從地理上說,秦國要想東出,崤函古道是必經(jīng)場所,但易守難攻,而且此處險要還被晉國牢牢把控,這無異于給秦國的東門上家里一把鎖,但是鑰匙卻在別人手里。當然,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一直到了三家分晉后,秦國才借著天賜良機慢慢好轉(zhuǎn)。
穆公陪葬
我們再來說說秦穆公的陪葬。
秦穆公這個人,雄心勃勃,稱霸西戎,非常知人善任,勇于承擔失敗的責任,很會拉攏人心。可以說他作為一國之君,優(yōu)點很多,堪稱一代賢明君主。但是,最后用活人陪葬成了他無法擺脫的污點。
讓我們先看看,活人殉葬在秦國的歷史。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 從死者六十六人。
————《史記·秦本紀》
三十九年, 穆公卒, 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鍼虎, 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史記·秦本紀》
可以看到,公元前678年,秦穆公的爺爺,秦武公去世的時候,首開活人殉葬的先例;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陪葬者更是多達一百七十七人。之所以,后來一直為人所詬病,主要還是因為其中有三位“良臣”。
可是,再據(jù)《史記·三家注》記載,秦穆公去世之前,有一次宴請群臣的時候,對眾人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大家一起享樂,死的時候希望有人陪他。奄息、仲行和鍼虎,這三人當場就答應,愿意陪秦穆公一起死。后來也果然在秦穆公死后自愿陪葬了。
匯集上述史料看,這就是一場君臣間的約定,并沒有脅迫和不情愿,只是這樣的陪葬行為后來比較殘忍而已。認為殘忍的可能不僅僅是后來人,當時秦國人民也不愿舍去這三位賢良,才會做了《黃鳥》這首詩,以寄托哀思。
但是,從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便這三位賢良在世,也基本無法使秦國輕易東出。
歡迎在評論中發(fā)表不同見解,我們一起探討。
- 下一篇:安徽省銅陵市該如何發(fā)展?
- 上一篇:有沒有人誤打誤撞治好了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