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秦朝末代君主,秦王子嬰的身份本來就有四中說法,包括秦始皇的弟弟、秦始皇的弟弟的兒子、胡亥的哥哥、胡亥的哥哥的兒子四種,都能從史記當(dāng)中找到合理解釋。這本就是史記記載前后有矛盾加上文言文斷句可以有不同方式,所以,子嬰的身份就是個未解之謎,我們只能猜測一下,題主認(rèn)為的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兒子的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
![]()
我們來看看四種說法在史記中的原文,并且一一分析可能性
一、秦始皇的弟弟
《史記?李斯列傳》有這么一句:“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意思就是說趙高殺了秦二世胡亥后,知道自己做不了皇帝,于是召來了秦始皇的弟弟,傳給他玉璽,子嬰即位……也就是說,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
二、秦始皇弟弟的兒子
這種說法用的也是同一段話,只不過由于史記流傳年代太久,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在有的版本中,上文說到的那句“乃召始皇弟,授之璽”是寫成“乃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乍一看沒分別,只不過加了個名字,其實不然,因為“始皇弟子嬰”既可以斷句為“始皇弟/子嬰”又可以斷句為“始皇弟子/嬰”,于是子嬰就成了始皇弟弟的兒子。
三、胡亥的哥哥
《史記?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為秦王”。這里子嬰就變成了秦二世胡亥的哥哥。
四、胡亥哥哥的兒子
還是上文六國年表里的那句,和第二點一樣,如果把“二世兄子嬰”斷句為“二世兄子/嬰”,那子嬰就成了秦二世哥哥的兒子。支持這種說法的記錄還有一條,《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這就不存在斷句問題,說子嬰就是秦二世的哥哥的兒子。
有這四種說法,主要是因為史記年代實在久遠,不少記錄都已缺失,很多都是后人補錄、篡改,以致出現(xiàn)版本不同,乃至前后矛盾。那這四種說法哪個更靠譜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
子嬰在史記記錄中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勸諫秦二世胡亥不要殺功臣蒙恬、蒙毅兄弟;第二,趙高殺死胡亥后立其為秦王,他與兩個兒子一起謀劃殺趙高;第三,向劉邦投降。于是我們就能把四種可能性一一對應(yīng)了
一、秦始皇的弟弟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在于如果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他就是秦二世胡亥的叔叔,在秦朝地位尊貴。以這樣的身份勸阻二世濫殺無辜,事后又沒有受到二世和趙高的清算,比較合理。但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史記的其他地方都比較明確記載了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只有兩個兒子,也就是秦始皇嬴政和異母弟弟成蟜,而成蟜曾經(jīng)反叛,為此還連坐誅殺了許多人,所以必然不是子嬰。那子嬰就像是秦始皇突然出現(xiàn)的弟弟,在之前的記載都沒有,就有些不可信了。
二、秦始皇弟弟的兒子
![]()
如果秦始皇真的只有一個弟弟成蟜,那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兒子,就說明他是成蟜的兒子。或許成蟜反叛時因為年紀(jì)小未受牽連。這說法可以講通,但是缺乏足夠證據(jù)支撐。
三、胡亥的哥哥
說子嬰是胡亥的哥哥,最大的問題在于,胡亥即位后將他的哥哥們?nèi)繗⑺馈槭裁醋計肟梢孕颐庥陔y?這個不是很合理。
四、胡亥哥哥的兒子
![]()
這個問題在于年齡不對。如果是胡亥哥哥的兒子,即使是胡亥最大的哥哥扶蘇的兒子,也不符合。秦始皇去世時50歲,那個時代大多20歲左右結(jié)婚生子,就算秦始皇特別早,15歲生了扶蘇,扶蘇也特別早,15歲生了子嬰,那秦始皇去世時子嬰應(yīng)該是20歲,秦二世在位三年,等他被趙高殺死,子嬰即位時23歲,就算子嬰也特別早,15歲生兒子,而且頭胎就是雙胞胎,那他兩個兒子也僅僅8歲。這已經(jīng)是非常極端的情況了。正常情況下,子嬰如果是扶蘇的兒子,就算能有兩個兒子,也就兩三歲差不多了。殺趙高這么大的事,你跟兩個小孩子商量什么?所以,說子嬰是胡亥哥哥的兒子的說法,年齡上說不過去。
綜上,四點可能性都有不合理的地方,相對來說,說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兒子的說法還算比較靠譜的。當(dāng)然了,由于年代久遠,史記在傳抄過程中多次出現(xiàn)偏差,乃至人為篡改。具體真相早已不為人知了。
子嬰(?-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后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
秦末,子嬰臨危受命,是時諸侯并起,六國貴族紛紛復(fù)國反秦,秦朝的軍事實力已經(jīng)被聯(lián)軍瓦解,子嬰即位時內(nèi)外交困,秦朝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大一統(tǒng)的秦朝,“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fù)陳其巧……”在這樣的背景下,政治生命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嬰所能做的只有四件事——謀除趙高,整肅朝綱,抵御劉邦大軍,亡國。
雖然子嬰迅速展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和魄力,誅殺了趙高,以圖重振秦廷,但大勢已去,秦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胡亥的侄子。這是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即是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子嬰,《秦始皇本紀(jì)》記載趙高殺死秦二世后,“立二世(胡亥)兄之子公子嬰為秦王。”子嬰就是胡亥的侄兒,他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孫最有資格繼承帝位。
二、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傳》記載趙高殺死秦二世后召秦始皇的弟弟立為皇帝,于是子嬰即位。
三、秦二世胡亥的哥哥。這一派認(rèn)為《六國年表》的有關(guān)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嬰” 應(yīng)該理解為“趙高擁立秦二世的兄長子嬰為秦王?!?/p>
三種說法之中,“二世兄子說”較為流行,從古代到現(xiàn)今,大多學(xué)者采用這種說法。就連新修訂出版的《辭海》和《辭源》,也都采用這種說法。然而,細究史實,這種說法卻很靠不住。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是奪了他哥哥的皇位當(dāng)了皇帝,他當(dāng)皇帝后為了鞏固皇位,對兄弟姐妹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其中一位他的兄弟將閭為了挽救家族,請求為秦始皇陪葬。另外還有三個兄弟感嘆自己未曾得罪胡亥,但也知道南逃一死,最終自殺。據(jù)統(tǒng)計,胡亥一共殺了兄弟12位,姐妹10位。胡亥殺光了他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們,同時株連他們的家族(公子將閭除外)。
所以,如果子嬰真的是胡亥哥哥扶蘇的兒子,那么他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孫,最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胡亥會傻到把其它的兄弟侄兒都殺了,獨獨把這個最有威脅的侄兒留下來?所以,子嬰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孫子,也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兒子,因為這些人早就被胡亥屠殺光了。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秦始皇共有三個弟弟,其中有兩個為他的母親趙姬與嫪毐通奸所生,后嫪毐之亂被秦始皇處死。剩下最后一人為成蟜,但投降趙國。他在秦始皇稱帝前就已死,所以子嬰也不是秦始皇的弟弟。
所以,子嬰最有可能的身份是成蟜的兒子,也就是秦始皇的侄兒、胡亥的堂兄弟。這也就能解釋子嬰為什么能在秦二世的屠殺中能存活下來,因為他只是秦二世的堂兄弟,對皇位的威脅較小,所以胡亥沒有殺他。也能解釋,子嬰當(dāng)皇帝后,與兩個兒子謀劃殺趙高(如果是秦始皇的孫子,肯定不會有兩個這么大的兒子的)。
因子嬰與胡亥同輩且年齡較大,所以《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中的“二世兄”應(yīng)理解為“秦二世的堂兄”。綜上所述,子嬰最有可能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兒子。
| • 當(dāng)年日本已經(jīng)宣布投降,蘇軍為啥狂追猛打而又不攻占日本本土? | |
| • 戰(zhàn)友們,退伍后你們回過老部隊嗎? | • 古一可以破壞平行宇宙嗎? |
| • 小孩不吃蔬菜應(yīng)該補充什么維生素? | • 軍事家最高境界是什么? |
| • 你能分享一下你的壁紙嗎? | • 每天喝一杯咖啡是一種什么體驗? |
| • 做飲料剩下的蘋果雜有什么用處? | • 怎樣有效地洗掉切肉后手上的腥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