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愚公移山》中有一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的“惠”字如果按照本義“仁愛”來理解,此話是不通的。這里“惠”的本字應該是“彗”,“惠”只是通假字。古書解釋便有“惠通彗”之說。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愚公太不聰明了。
什么是通假字呢?
為什么有本字不用,偏偏用通假字呢?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還是先說說什么是“通假字”吧。
漢字的歷史悠久長遠,且變化復雜。在古代,同音、音近或者形近的字,有些會通用,這種現(xiàn)象就是“通假”,顧名思義,“通”就是通用,“假”不是假的,而是借的意思。這種通假借用只是臨時的,而且意義也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
強調(diào)一下,“通假”是古人的專利,如果現(xiàn)代人再按照音同、音近原則造通假字,那就是別字,錯字。
古人為什么寫“通假字”呢?
古人放著正確的字不寫,為什么去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不必想得太復雜。通假的產(chǎn)生就是古人忘了本字或者是為了省事。
說白了,古人也有提筆忘字的時候,忘了怎么辦?就寫個同音或者音近的,現(xiàn)在說就是寫了“別字;”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本來會寫,寫得著急,筆畫太多的不想寫,索性找一個筆畫少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來代替。就是現(xiàn)在我們碰到難寫的漢字也是想著簡寫,可惜很多時候都簡寫錯了,比如“餐廳”寫為“歺廳”,這就大錯特錯了,是無法得到公眾認可的。
因此,“通假字”放到現(xiàn)在說就是“別字”。古人這樣寫了,后來很多人崇古,也開始效仿,久了就約定俗成了,這個別字就通用了。
注意區(qū)分“通假”和造字的“假借”
二者的區(qū)別主要有:
第一,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是一種借代關(guān)系,本有其字而不用,無異于今天的“別字”。但是,通假字和本字一定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六書”的假借則不同,雖說也是借用,但是屬于詞與字之間的關(guān)系,是“本無其字”的“托事”。以“惠”代“彗”是通假,而用本指稱小麥的“來”記錄“來去”的“來”就屬于假借造字了。
第二,通假字和本字的關(guān)系是松散的,二者沒有意義上的關(guān)系,“惠”和“彗”意義無關(guān),只是音同。通假的依聲借形,二者意義都不會因此發(fā)生本質(zhì)的變化。但是,“六書”中的假借造字則不同,因為是“本無其字”,因此在長期的借用過程中,借字的意義就發(fā)生了變化,比如“來”被借走以后,不但不還而且意義也固定了下來,用于表示“來去”之“來”,另造了“麥”字來表示了“來”的本義。
第三,通假是臨時性的借用,不會被固定下來長期借用,而假借則是長期性的,有借無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假借也是新造字的過程。通假確實是借,不會寫了或者想懶省事,不好意思,我就先借來一用;可是這假借就是“搶”,我沒有就用你的,但是不好意思,要賴賬不還,鳩占鵲巢。
說了半天,大家應該也明白“通假字”了吧,而且也應該知道“通假”和“假借”的區(qū)別了。
盤點初中教材常見的“通假字”,看你還記得幾個
為了便于大家學習鞏固,特把初中階段的通假字盤點摘抄如下(參1):
1.親戚畔之?!芭稀蓖ā芭选?,“背叛”之意。(《天時不如地利》)
2.縛者曷為也。“曷”通“何”,“什么”之意。(《橘逾淮為枳》)
3.圣人非所與熙也。“熙”通“嬉”,“開玩笑”之意。(《橘逾淮為枳》)
4.但手熟爾?!盃枴蓖ā岸?,“罷了”之意。(《賣油翁》)
5.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置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核舟記》)
6.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之意。(《核舟記》)
7.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放”之意。(《核舟記》)
8.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昂啞蓖ā皰?,“挑選”之意。(《核舟記》)
9.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胺础蓖ā胺怠?,“返回”之意。(《愚公移山》)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彗”,“聰明”之意。(《愚公移山》)
11.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柏取蓖ā按搿?,“放置”之意。(《愚公移山》)
12.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半]”通“壟”,“高地”之意。(《愚公移山》)
13.河曲智叟亡以應?!巴觥蓖ā盁o”,“沒有”之意。(《愚公移山》)
14.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鞍狻蓖ā芭省保袄敝?。(《傷仲永》)
15.滿坐寂然?!白蓖ā白保白弧敝?。(《口技》)
16.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胺础蓖ā胺怠?,“返回”之意。(《王顧左右而言他》)
17.公輸盤詘?!霸x”通“屈”,“理屈”。(《公輸》)
18.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皬獭蓖ā氨椤保氨榧啊敝?。(《曹劌論戰(zhàn)》)
19.孰視之,又弗如遠甚。“孰”通“熟”,“仔細”之意。(《鄒忌諷齊王納諫》)
2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霸蓖ā霸觥?,“增加”之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之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2.入則無法家拂士?!胺鳌蓖ā板觥保拜o佐”之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3.無或乎王之不智也?!盎颉蓖ā盎蟆保捌婀帧敝?。(《孔孟論學》)
2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氨蓖ā捌亍保皶瘛敝?。(《孔孟論學》)
25.止有剩骨?!爸埂蓖ā爸弧?,“只有”之意。(《狼》)
2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之意。(《岳陽樓記》)
27.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之意。(《岳陽樓記》)
28.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耙蓖ā把?,“邀請”之意。(《桃花源記》)
29.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俺蓖ā俺保笆装l(fā)”之意。(《陳涉世家》)
30.固以怪之矣?!耙浴蓖ā耙选?,“已經(jīng)”之意。(《陳涉世家》)
31.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氨弧蓖ā芭?,“披著”之意。(《陳涉世家》)
32.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斑m”通“謫”,“調(diào)發(fā)”之意。(《陳涉世家》)
3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之意。(《論語》)
34.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之意。(《兩小兒辯日》)
35.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斑€”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之意。(《扁鵲見蔡桓公》)
36.在腸胃,火氣之所及也?!褒R”通“劑”,“藥劑”之意。(《扁鵲見蔡桓公》)
37.對鏡帖花黃?!疤蓖ā百N”,“粘上”之意。(《木蘭詩》)
38.火伴皆驚忙?!盎稹蓖ā盎铩保盎锇椤敝?。(《木蘭詩》)
39.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之意。(《三峽》)
40.子墨子久距之?!熬唷蓖ā熬堋?,“擋”之意。(《公輸》)
4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之意。(《唐雎不辱使命》)
4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笆场蓖ā帮暋保拔埂敝?。(《馬說》)
43.食之不能盡其材?!安摹蓖ā安拧?,“本領(lǐng)”之意。(《馬說》)
44.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之意。(《馬說》)
參考文獻:
1.趙靜,《高效速記 初中文言文必考知識》,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2016年6月。

“通假字”帶著時代、歷史的烙印。
人類的歷史是在不斷摸索中發(fā)展完善的。
漢字,是中華民族根據(jù)“六書”原則不斷創(chuàng)造、增補、發(fā)展、完善起來的,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造,他只是漢字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整理、集大成者。
在漢字系統(tǒng)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借用其他漢字來表情達意,也是“六書”中造字的一個途徑和方法,假者,借也。
而在這個漫長的進步過程中,不泛社會精英的身影。
但是在信息閉塞,傳播途徑稀少,科技落后的年代,基本上都是靠個人單打獨斗,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難免出錯。
作為一名社會精英,必然德高望重,思想、文化作品必然在一定范圍內(nèi)傳播。
文字,畢竟是用來表情達意的,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都是約定俗成的,也就說不上對錯了。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信息、科技等等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還用“通假”來掩飾、揶揄,那就是貽笑大方了!

漢字沒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換的近義字
一一所有“通假字”都是別字先生解釋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錯別字
“通假字”是造假騙人的字,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騙局。漢字沒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換的近義字,所有“通假字”都是別字先生解釋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錯別字。
例如:
古文《愚公移山》中的“不惠”就是(說愚公一心為公,不謀升官發(fā)財,堅持改移人們不滿的"山”),“不能得到實惠”的意思,沒有別的歧意。凡是說“惠”字的“通假字”都是錯別字。
漢字等量代換的近義字如:九與申、猴、管在古論文中,可以等量代換,“惠”與“德”(德的繁體德是“直"壓“心”)屬于“九猴系列,“禺"是古“猴"的意思;“直"是“管"“車"(在象棋中直走)的近義字。
讓不謀升官發(fā)財?shù)挠械碌娜松侔l(fā)財,得到實惠是有道德的文明社會,否則,就是貪腐犯罪橫行,無道缺德的黑暗社會。道理很簡單:一心為公,講道德的人不得實惠,一心謀私的無道德的人得實惠,那誰還去講道德!
漢字造字原則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shù)學周易的破譯》《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jīng)》譯文)《破譯<論語>背后的龍學密碼》。
(文/劉樹成)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
“通假”的意思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古代,中華文字還在發(fā)展演化之中,漢字的數(shù)量和詞匯量遠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行文書寫的人沒有現(xiàn)在的人書寫起來這樣輕松隨意。
我個人覺得造成通假字的現(xiàn)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種就是現(xiàn)在書本上解釋的那樣。-書寫者在書寫?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會書寫的字時,于是就舍棄了本字,而臨時借用了一個發(fā)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來替代原來想用的字。而第二種就是就是古人在書寫的時候無意中寫錯了字。前者的借用是故意,后者的寫錯是無心。今人就把這種被古人借用或者書寫錯誤的字一體稱為通假字,這在現(xiàn)存的古書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所以,如果不用太過細究的話,可以認為,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錯別字。而今人在??惫湃说臅鍟r,為了尊重原著作品,就沒有糾正古人這一錯誤,通假字也就跟著這些古書一直流傳了下來。
不必糾結(jié)這些通假字,畢竟古人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偶爾寫一兩個錯別字也是在所難免的。

不少人認為,是古人寫錯字,才有了“通假字”一說,就是為了給古人留點面子。
今天,我說點不一樣的情況:很多是古人寫的對,但是由于我們更改了字形,強行讓古人的字向我們簡體字看齊、通假過來的例子!
1,圖窮而匕首見。(地圖展示完,匕首出現(xiàn))
見字本來就有“顯現(xiàn)、出現(xiàn)”之意。不需要通現(xiàn)代漢語的“現(xiàn)”。(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2,今日往而不反者。(如今一去而不復返)
反本來就有“返回、回到”之意,不需要通“返”。
3,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腦袋的盒子)
奉本來就有“捧著”之意。不需要通“捧”。
4,毋內(nèi)諸侯。(不要讓諸侯進來)
這個我極不同意它通“納”。應該是詞類活用,“內(nèi)”作動詞,“使入內(nèi)”的意思!
5,良因要項伯見沛公。(張良因而邀請項伯與沛公見面)
要通“邀”?反對!要的本意是“腰”,身體一半的位置。引申為“約束(腰帶位置)”,或者“半路攔截(腰帶位置)”,后者進一步引申為“邀請”,因為要半路去迎接,顯示誠意。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傳承國學,庶子勉力!






因為在古代,最初形成文字的時候,是沒有那么多字的。古人造出了一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但是該用哪個字表達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并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個字往往有很多意思,或者相近的意思可以表達。
再后來,古人在做記錄的時候,一時之間忘記某個字本字該怎么寫了,就用了別的字替代。相當于寫了錯字,但是大家都這么干,慢慢的,通假字就合法啦。再加上中國文化種類很多,各種方言的差異或者人員的文化差異,都可能造成用字區(qū)別。
語言還是說的為主,就像很多方言現(xiàn)在也沒有合適的字來表述,往往用諧音文字表達。但是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再新創(chuàng)出來呢,于是到那個時候,一個意思有了兩種表達,那也就是通假字啦。
個人的淺顯見解哈,因為我上學的時候就是這么理解的。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的通假字就是通假字,而廣義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中學的教材便于理解,通假字指的是廣義的通假字(細心的同學可能發(fā)現(xiàn)了教材的注解有 X通X 和 X同X,通和同是有區(qū)別的哦(′-ω-`) )。
①古今字
有古今字是因為在古代的古代(中國歷史真的是長啊),漢字還不是很發(fā)達,很多字在當時還沒有,一個字會有很多意思,后來字分化了,就成了古今字。
②異體字
簡單說就是字形不同,其他都一樣。
如“淚”和“涙”。
③通假字
可以簡單理解為古人的錯別字,古人抄錄書籍或?qū)懽鞯臅r候可能抄(寫)錯了字,后人尊重傳統(tǒng)(將錯就錯)就傳下來了。

為什么會有通假字
前面幾位先生都做答,我來湊個熱鬧,前兩天和字本論先生有一些討論,此處不再重復。
我認為產(chǎn)生通假字的原因有二:
1、自漢始皆以今文經(jīng)學為傳,古文經(jīng)學則衰,導致自王弼始,讀經(jīng)未用古文,使文義難通,后改字以通經(jīng),號稱“通假”。后人為逃避責任,清治漢學,不得其旨,改經(jīng)更甚。詐曰,古人提筆忘字,以音近者代之;又說古人字少,音同互代而用之。故有通假。實際上是看不懂古文(指漢及先秦)。
2、字義的變遷,古今用字不同,今人未追究古義,以己意而解之,故有通假。
古文六書認字無法在此討論,以字本論先生列舉的通假例,選二例說明之:
32.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斑m”通“謫”,“調(diào)發(fā)”之意。(《陳涉世家》)
中學教材中說,“適”通“謫”,“調(diào)發(fā)”之意。如此通假改變了原先的文義。看原文: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這里的“謫”如果用“適”,那么表達的就是調(diào)發(fā)到“漁陽”的意思,但是原文用“謫”所表達的是“(接到了)附加了罰則的命令”( 謫,罰也。從言啻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命令部隊48小時內(nèi),趕到青峰嶺,完不成任務師長撤職”。如此前后文才能呼應,才有“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法皆斬”,“皆”指的是說陳勝、吳廣這兩人會被同時問斬,而不是這九百人都要斬,更不是說秦朝的法令就是“失期”必斬。在書上也沒見過這樣的例子。
通假后用“適”則沒有了原先的語義。而且,這是司馬遷的文章,這里既不能用“提筆忘字”,也不能用“古、今字”,更不能用“音同意通”來解釋這個通假的合理性。
3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之意。(《論語》)
這一處如果把“說”通“悅”通假,表達“高興”之意。那我們要問,高興都是一樣的嗎?
說,聽了侯寶林大師的相聲,高興,可以用“說”。
悅,買彩票中了500萬大獎,高興,可以用“悅”。
反過來用想表達什么呢?
通假字是一棟即古老、又雄偉的“違章建筑”,想要拆掉它是十分困難的。牽扯到方方面面。
歡迎指正。

通假字是為古人錯別字洗地的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書寫某詞時,沒有寫本字,而是借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如早晨的“早”寫成了“蚤”?!霸椤钡谋玖x是跳蚤,因為二者聲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對于這種通假字,古書注解一般用“通”或“讀為”、“讀曰”來表示。“通”或“讀為”、“讀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后邊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書中文字通假現(xiàn)象很復雜,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則”,“則”也通“即”)兩種類型。
通假字從性質(zhì)上看是古人寫了別字,但從其產(chǎn)生和應用的情況看,并不完全如此。它或者是一時筆誤(寫了別字),或者是貪圖省事,寫了筆畫較少的同音字,或者是古書傳抄、刻寫的問題,或者是地方習慣造成的,如此等等,后來相沿下來,得到社會的承認。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
- 下一篇:干煸豇豆怎么做?
- 上一篇:為什么感覺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談論國家大事?
